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評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1七下·樂清期末)第32屆夏季奧運會將于2021年7月在日本東京開幕。“和食”是日本民眾十分喜愛的傳統美食,它的原料以海藻類植物和魚蝦為主。“和食”能夠反映出日本的國土( )A.深居內陸 B.南北狹長 C.瀕臨海洋 D.多火山地震2.(2021七下·樂清期末)圖中甲區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表現在( )①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②渠道、河流環繞大片稻田③農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④農業大規模使用機械生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1七下·樂清期末)下列區域與特色描述,對應正確的有( )①瑞士——借秀麗冰川,創觀光勝地②澳大利亞——憑廣闊草原,奪牧業先驅③秘魯——因垂直變化,開特色梯田④以色列——擁石油寶庫,啟財富之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1七下·樂清期末)“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這句話歌頌的歷史人物是( )A.隋煬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成吉思汗5.(2021七下·樂清期末)《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記載:“其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該材料反映的宋代特征是( )A.權力高度集中 B.商品經濟活躍C.思想百花齊放 D.對外交流頻繁6.(2021七下·樂清期末)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科技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以下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①蔡倫改進造紙術②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③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④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2021七下·樂清期末)秦朝在地方上設立郡縣制,元代以“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區劃方面的重大創新是( )A.推行行省制度 B.設置宣政院C.設置澎湖巡檢司 D.設立“三司”8.(2021七下·樂清期末)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當時,趙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隨意發揮對試題的解釋 B.聽從皇帝派遣C.熟讀“四書”“五經” D.書寫規范八股文9.(2021七下·樂清期末)一位同學分類梳理中國古代書籍,其中下劃線處可填的是( )第一類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千金方》、《傷寒雜病論》第二類文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第三類科技著作:《齊民要術》、《天工開物》、A.《本草綱目》 B.《西游記》C.《竇娥冤》 D.《農政全書》10.(2021七下·樂清期末)用表格整理知識要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表內容共同說明的主題是( )時間 1662年 1697年 1727年 1759年事件 鄭成功收復臺灣 擊敗噶爾丹叛軍 設駐藏大臣 擊敗大小和卓叛軍A.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B.鞏固和發展了西北邊疆地區C.戰勝了歐洲人的入侵 D.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30分)11.(2021七下·樂清期末)[胸懷世界]2020年2月,斯里蘭卡向中國抗擊疫情捐贈錫蘭紅茶,溫暖著疫區一線人員的胃和心。中國人民深受感動,銘記于心。結合下列資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閱讀卡斯里蘭卡舊稱錫蘭,始于1867年的紅茶種植使它成為世界著名的紅茶產地。政府為了推廣優質紅荼的種植、生產和銷售而成立了茶葉局,并且通過對世界主要茶葉消費市場進行調研,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小鏈接:茶樹具有喜溫畏寒、喜濕怕澇的特征。斯里蘭卡的茶樹種植面積達22萬公頃,一年四季皆可采茶。(1)區域的位置決定了區域的基本特征。斯里蘭卡位于 半球,它是 (填大洋) 中的一個島國。(2)區域內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由圖和材料二可知,斯里蘭卡的水系呈放射狀分布,這主要是因為 , 而圖中斯里蘭卡河流 的特征與當地豐富的降水密切相關。(3)區域發展要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斯里蘭卡紅茶產量高、品質好的有利條件。12.(2021七下·樂清期末)[家國情懷·家]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樂清市常住人口已經高達145萬。其實,樂清經過歷史.上幾次人口遷移才有了今天的結果。讓我們一起從樂清人口的變化中探尋歷史吧!材料一:建都于臨安,此后,大量的人口南遷至樂清,樂清趙姓者大多是宋宗室后裔,為溫州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在浙南和樂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摘編自許宗斌《昨夜風——樂清歷史文化述略》材料二:表1樂清人口變化表朝代 時間 人口數量宋淳熙年間 1174-1189年 四萬一千七百一十六人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十三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明成化十八年 1482年 八萬余人清順治十八年 1661年 約一萬人知識鏈接明朝,樂清的外來人口中,有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那就是由政府派駐的負責海上巡邏的士兵。……清順治年間,頒布了“遷海令”,勒令沿海居民遷往內地,直到鄭氏政權被攻滅,朝廷才取消該政策。明清之際的戰亂和相關政策使樂清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損害。(1)根據材料一,指出樂清歷史上這次人口遷移主要發生在什么時期?(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樂清人口的變化特點,并分析其變化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人口的變遷對樂清產生的影響。13.(2021七下·樂清期末)[家國情懷·國]國家興盛是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在歷史上產生過多個統一全國的大朝代,其中我們可稱秦漢為“第一帝國”,隋唐為“第二帝國”,明清則為“第三帝國”。第一帝國的政體還帶有貴族性格,世族力量強大,第二帝國則大規模和有系統地取士……通過分權形成新的官僚政治。——改編自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材料二: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楊畢坤《唐朝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第二帝國”在制度方面有哪些新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分別列舉史實說明唐朝對外開放“大出”與“大進”的具體表現。(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所需要具備的因素并作簡要分析。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和食”是日本民眾十分喜愛的傳統美食,它的原料以海藻類植物和魚蝦為主。“和食”能夠反映出日本的國土瀕臨海洋。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日本是一個島國,沿海海域魚類餌料豐富,魚群集中,漁業資源豐富,是世界著名漁場,在人們的生活中魚無處不在;日本有悠久的捕魚歷史,在長期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2.【答案】B【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圖分析, 圖中甲區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美國的中央大平原,該區域農業生產以家庭為主,地廣人稀,需要依靠機械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域遼闊, 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 ,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所以機械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人均產量高,人少地多,所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要作為商品賣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農業。3.【答案】A【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以色列節水王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瑞士——借秀麗冰川,創觀光勝地,正確。②澳大利亞——憑廣闊草原,奪牧業先驅,正確。③秘魯——因垂直變化,開特色梯田,正確。④以色列——擁石油寶庫,啟財富之門,錯誤。①②③ ,正確。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以色列水資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在沙漠中建起了綠洲; 以色列人努力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上發達的國家。4.【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貞觀之治”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時,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他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戒奢從簡,合并州縣,改革吏治,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家譽為“貞觀之治”。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唐太宗是題干材料歌頌的歷史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觀之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掌握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5.【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宋代中國”“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可知,這說明題干中現象出現在宋朝,而“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都是商品經濟的表現,因此,題干信息反映了宋代社會商品經濟活躍。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品經濟活躍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宋代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經濟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6.【答案】C【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業;②③屬于宋朝時期的史實。東漢的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了造紙術;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故①④和題干材料中的“趙宋之世”不符。C項②③能支持題干一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科技發展的相關知識。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造極于趙宋之世”。7.【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元朝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實行行省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A項推行行省制度是元朝在行政區劃方面的重大創新,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8.【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明朝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必須分成八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讓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的頭腦,束縛了人的思想;選拔的人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缺乏真才實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A項隨意發揮對試題的解釋明朝不可能做到,符合題意;BCD三項符合史實,明朝都可能做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屬于農業科技方面的書籍,與題干《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一樣屬于科技著作。A項《本草綱目》屬于醫學典籍,不符合題意;B項《西游記》屬于文學小說,不符合題意;C項《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的代表作,屬于文學類書籍,不符合題意;D項《農政全書》可填在下劃線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10.【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97年清軍打敗噶爾丹叛軍;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1759年清軍打敗大小和卓叛軍。這些體現了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ABC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是題干表格內容共同說明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相關史實。11.【答案】(1)東或北;印度洋(2)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眾多或密布(3)從自然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丘陵山地較多,可種植茶樹面積大;緯度低,熱量充足;采茶時間長;品質好的原因是:水分條件好,多云霧(空氣濕度大),地勢起伏大,排水好符合茶樹喜濕怕澇的特征。或地處低緯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水熱條件組 合好;多(丘陵)山地,茶多種植在(丘陵)山地,排水性好。從人文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政府(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種植面積大);品質好的原因是斯里蘭卡是一個旅游島國,污染較少。【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斯里蘭卡位于東半球,它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2)、由圖和材料二可知,斯里蘭卡的水系呈放射狀分布,這主要是因為當地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而圖中斯里蘭卡河流眾多的特征與當地豐富的降水密切相關。(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斯里蘭卡紅茶產量高、品質好的有利條件。從自然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丘陵山地較多,可種植茶樹面積大;緯度低,熱量充足;采茶時間長;品質好的原因是:水分條件好,多云霧(空氣濕度大),地勢起伏大,排水好符合茶樹喜濕怕澇的特征。或地處低緯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水熱條件組 合好;多(丘陵)山地,茶多種植在(丘陵)山地,排水性好。從人文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政府(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種植面積大);品質好的原因是斯里蘭卡是一個旅游島國,污染較少。【點評】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等。12.【答案】(1)南宋。(2)變化:人口數量大規模減少,人口大量外遷(任答一點給2分);原因: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絡形成抗清力量,清政府實行“遷海令”,導致樂清人口大量遷出(3)南宋時期人口的遷入促進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北方中原文化和樂清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樂清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戰亂和“遷海令”政策則使樂清的經濟文化受到損害。【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二“表1樂清人口變化表”,樂清人口由宋淳熙年間的“四萬一千七百一十六人”到明洪武二十四年的“十三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 可見這次人口遷移主要發生在南宋時期。(2)根據材料二“表1樂清人口變化表”,樂清人口由明成化十八年的“八萬余人”到清順治十八年的“十三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 可見明清時期樂清人口大規模減少。根據知識鏈接“明朝,樂清的外來人口中,有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那就是由政府派駐的負責海上巡邏的士兵。……清順治年間,頒布了‘遷海令’,勒令沿海居民遷往內地,直到鄭氏政權被攻滅,朝廷才取消該政策。明清之際的戰亂和相關政策使樂清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損害。”聯系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樂清人口大規模減少的原因有: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絡形成抗清力量,清政府實行“遷海令”。(3)材料一“......為溫州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在浙南和樂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說明南宋時期人口的遷入促進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北方中原文化和樂清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樂清經濟文化的發展。知識鏈接中”明清之際的戰亂和相關政策使樂清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損害“也是人口的變遷對樂清產生的影響。故答案為:(1)南宋。(2)變化:人口數量大規模減少,人口大量外遷;原因: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絡形成抗清力量,清政府實行“遷海令”,導致樂清人口大量遷出。(3)南宋時期人口的遷入促進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北方中原文化和樂清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樂清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戰亂和“遷海令”政策則使樂清的經濟文化受到損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樂清的人口變遷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13.【答案】(1)①三省六部制;②科舉制(2)“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大進”:玄奘西行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人們生活等。(3)略【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第二帝國”指隋唐時期,聯系所學知識,隋朝首創“三省六部制”,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唐朝時進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設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隋朝創立的科舉制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2)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日本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為了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唐朝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文化;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爛陀寺游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唐朝的絲織品和陶瓷等通過絲綢之路出口到大食、非洲等。(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①三省六部制;②科舉制。(2)“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大進”:玄奘西行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人們生活等。(3)略。【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唐的制度創新,唐朝的對外交往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 / 1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評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1七下·樂清期末)第32屆夏季奧運會將于2021年7月在日本東京開幕。“和食”是日本民眾十分喜愛的傳統美食,它的原料以海藻類植物和魚蝦為主。“和食”能夠反映出日本的國土( )A.深居內陸 B.南北狹長 C.瀕臨海洋 D.多火山地震【答案】C【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和食”是日本民眾十分喜愛的傳統美食,它的原料以海藻類植物和魚蝦為主。“和食”能夠反映出日本的國土瀕臨海洋。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日本是一個島國,沿海海域魚類餌料豐富,魚群集中,漁業資源豐富,是世界著名漁場,在人們的生活中魚無處不在;日本有悠久的捕魚歷史,在長期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2.(2021七下·樂清期末)圖中甲區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表現在( )①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②渠道、河流環繞大片稻田③農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④農業大規模使用機械生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圖分析, 圖中甲區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美國的中央大平原,該區域農業生產以家庭為主,地廣人稀,需要依靠機械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域遼闊, 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 ,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所以機械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人均產量高,人少地多,所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要作為商品賣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農業。3.(2021七下·樂清期末)下列區域與特色描述,對應正確的有( )①瑞士——借秀麗冰川,創觀光勝地②澳大利亞——憑廣闊草原,奪牧業先驅③秘魯——因垂直變化,開特色梯田④以色列——擁石油寶庫,啟財富之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以色列節水王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瑞士——借秀麗冰川,創觀光勝地,正確。②澳大利亞——憑廣闊草原,奪牧業先驅,正確。③秘魯——因垂直變化,開特色梯田,正確。④以色列——擁石油寶庫,啟財富之門,錯誤。①②③ ,正確。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以色列水資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在沙漠中建起了綠洲; 以色列人努力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上發達的國家。4.(2021七下·樂清期末)“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這句話歌頌的歷史人物是( )A.隋煬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成吉思汗【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貞觀之治”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時,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他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戒奢從簡,合并州縣,改革吏治,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家譽為“貞觀之治”。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唐太宗是題干材料歌頌的歷史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觀之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掌握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5.(2021七下·樂清期末)《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記載:“其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該材料反映的宋代特征是( )A.權力高度集中 B.商品經濟活躍C.思想百花齊放 D.對外交流頻繁【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宋代中國”“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可知,這說明題干中現象出現在宋朝,而“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都是商品經濟的表現,因此,題干信息反映了宋代社會商品經濟活躍。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品經濟活躍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宋代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經濟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6.(2021七下·樂清期末)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科技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以下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①蔡倫改進造紙術②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③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④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業;②③屬于宋朝時期的史實。東漢的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了造紙術;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故①④和題干材料中的“趙宋之世”不符。C項②③能支持題干一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科技發展的相關知識。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造極于趙宋之世”。7.(2021七下·樂清期末)秦朝在地方上設立郡縣制,元代以“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區劃方面的重大創新是( )A.推行行省制度 B.設置宣政院C.設置澎湖巡檢司 D.設立“三司”【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元朝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實行行省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A項推行行省制度是元朝在行政區劃方面的重大創新,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8.(2021七下·樂清期末)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當時,趙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隨意發揮對試題的解釋 B.聽從皇帝派遣C.熟讀“四書”“五經” D.書寫規范八股文【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明朝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必須分成八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讓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的頭腦,束縛了人的思想;選拔的人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缺乏真才實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A項隨意發揮對試題的解釋明朝不可能做到,符合題意;BCD三項符合史實,明朝都可能做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2021七下·樂清期末)一位同學分類梳理中國古代書籍,其中下劃線處可填的是( )第一類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千金方》、《傷寒雜病論》第二類文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第三類科技著作:《齊民要術》、《天工開物》、A.《本草綱目》 B.《西游記》C.《竇娥冤》 D.《農政全書》【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屬于農業科技方面的書籍,與題干《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一樣屬于科技著作。A項《本草綱目》屬于醫學典籍,不符合題意;B項《西游記》屬于文學小說,不符合題意;C項《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的代表作,屬于文學類書籍,不符合題意;D項《農政全書》可填在下劃線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10.(2021七下·樂清期末)用表格整理知識要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表內容共同說明的主題是( )時間 1662年 1697年 1727年 1759年事件 鄭成功收復臺灣 擊敗噶爾丹叛軍 設駐藏大臣 擊敗大小和卓叛軍A.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B.鞏固和發展了西北邊疆地區C.戰勝了歐洲人的入侵 D.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97年清軍打敗噶爾丹叛軍;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1759年清軍打敗大小和卓叛軍。這些體現了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ABC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是題干表格內容共同說明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30分)11.(2021七下·樂清期末)[胸懷世界]2020年2月,斯里蘭卡向中國抗擊疫情捐贈錫蘭紅茶,溫暖著疫區一線人員的胃和心。中國人民深受感動,銘記于心。結合下列資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閱讀卡斯里蘭卡舊稱錫蘭,始于1867年的紅茶種植使它成為世界著名的紅茶產地。政府為了推廣優質紅荼的種植、生產和銷售而成立了茶葉局,并且通過對世界主要茶葉消費市場進行調研,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小鏈接:茶樹具有喜溫畏寒、喜濕怕澇的特征。斯里蘭卡的茶樹種植面積達22萬公頃,一年四季皆可采茶。(1)區域的位置決定了區域的基本特征。斯里蘭卡位于 半球,它是 (填大洋) 中的一個島國。(2)區域內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由圖和材料二可知,斯里蘭卡的水系呈放射狀分布,這主要是因為 , 而圖中斯里蘭卡河流 的特征與當地豐富的降水密切相關。(3)區域發展要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斯里蘭卡紅茶產量高、品質好的有利條件。【答案】(1)東或北;印度洋(2)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眾多或密布(3)從自然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丘陵山地較多,可種植茶樹面積大;緯度低,熱量充足;采茶時間長;品質好的原因是:水分條件好,多云霧(空氣濕度大),地勢起伏大,排水好符合茶樹喜濕怕澇的特征。或地處低緯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水熱條件組 合好;多(丘陵)山地,茶多種植在(丘陵)山地,排水性好。從人文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政府(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種植面積大);品質好的原因是斯里蘭卡是一個旅游島國,污染較少。【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斯里蘭卡位于東半球,它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2)、由圖和材料二可知,斯里蘭卡的水系呈放射狀分布,這主要是因為當地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而圖中斯里蘭卡河流眾多的特征與當地豐富的降水密切相關。(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斯里蘭卡紅茶產量高、品質好的有利條件。從自然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丘陵山地較多,可種植茶樹面積大;緯度低,熱量充足;采茶時間長;品質好的原因是:水分條件好,多云霧(空氣濕度大),地勢起伏大,排水好符合茶樹喜濕怕澇的特征。或地處低緯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水熱條件組 合好;多(丘陵)山地,茶多種植在(丘陵)山地,排水性好。從人文環境分析:產量高的原因是政府(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種植面積大);品質好的原因是斯里蘭卡是一個旅游島國,污染較少。【點評】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等。12.(2021七下·樂清期末)[家國情懷·家]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樂清市常住人口已經高達145萬。其實,樂清經過歷史.上幾次人口遷移才有了今天的結果。讓我們一起從樂清人口的變化中探尋歷史吧!材料一:建都于臨安,此后,大量的人口南遷至樂清,樂清趙姓者大多是宋宗室后裔,為溫州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在浙南和樂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摘編自許宗斌《昨夜風——樂清歷史文化述略》材料二:表1樂清人口變化表朝代 時間 人口數量宋淳熙年間 1174-1189年 四萬一千七百一十六人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十三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明成化十八年 1482年 八萬余人清順治十八年 1661年 約一萬人知識鏈接明朝,樂清的外來人口中,有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那就是由政府派駐的負責海上巡邏的士兵。……清順治年間,頒布了“遷海令”,勒令沿海居民遷往內地,直到鄭氏政權被攻滅,朝廷才取消該政策。明清之際的戰亂和相關政策使樂清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損害。(1)根據材料一,指出樂清歷史上這次人口遷移主要發生在什么時期?(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樂清人口的變化特點,并分析其變化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人口的變遷對樂清產生的影響。【答案】(1)南宋。(2)變化:人口數量大規模減少,人口大量外遷(任答一點給2分);原因: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絡形成抗清力量,清政府實行“遷海令”,導致樂清人口大量遷出(3)南宋時期人口的遷入促進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北方中原文化和樂清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樂清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戰亂和“遷海令”政策則使樂清的經濟文化受到損害。【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二“表1樂清人口變化表”,樂清人口由宋淳熙年間的“四萬一千七百一十六人”到明洪武二十四年的“十三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 可見這次人口遷移主要發生在南宋時期。(2)根據材料二“表1樂清人口變化表”,樂清人口由明成化十八年的“八萬余人”到清順治十八年的“十三萬二千四百六十八人”, 可見明清時期樂清人口大規模減少。根據知識鏈接“明朝,樂清的外來人口中,有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那就是由政府派駐的負責海上巡邏的士兵。……清順治年間,頒布了‘遷海令’,勒令沿海居民遷往內地,直到鄭氏政權被攻滅,朝廷才取消該政策。明清之際的戰亂和相關政策使樂清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損害。”聯系所學知識,明清時期樂清人口大規模減少的原因有: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絡形成抗清力量,清政府實行“遷海令”。(3)材料一“......為溫州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在浙南和樂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說明南宋時期人口的遷入促進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北方中原文化和樂清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樂清經濟文化的發展。知識鏈接中”明清之際的戰亂和相關政策使樂清經濟文化受到嚴重損害“也是人口的變遷對樂清產生的影響。故答案為:(1)南宋。(2)變化:人口數量大規模減少,人口大量外遷;原因: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絡形成抗清力量,清政府實行“遷海令”,導致樂清人口大量遷出。(3)南宋時期人口的遷入促進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北方中原文化和樂清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樂清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戰亂和“遷海令”政策則使樂清的經濟文化受到損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樂清的人口變遷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13.(2021七下·樂清期末)[家國情懷·國]國家興盛是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在歷史上產生過多個統一全國的大朝代,其中我們可稱秦漢為“第一帝國”,隋唐為“第二帝國”,明清則為“第三帝國”。第一帝國的政體還帶有貴族性格,世族力量強大,第二帝國則大規模和有系統地取士……通過分權形成新的官僚政治。——改編自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材料二: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楊畢坤《唐朝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第二帝國”在制度方面有哪些新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分別列舉史實說明唐朝對外開放“大出”與“大進”的具體表現。(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所需要具備的因素并作簡要分析。【答案】(1)①三省六部制;②科舉制(2)“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大進”:玄奘西行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人們生活等。(3)略【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第二帝國”指隋唐時期,聯系所學知識,隋朝首創“三省六部制”,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唐朝時進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設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隋朝創立的科舉制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2)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日本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為了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唐朝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文化;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爛陀寺游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唐朝的絲織品和陶瓷等通過絲綢之路出口到大食、非洲等。(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①三省六部制;②科舉制。(2)“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大進”:玄奘西行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人們生活等。(3)略。【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唐的制度創新,唐朝的對外交往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評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綜合評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