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學設計課程標準3-1-8知道影響兩次世界大戰進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探究戰爭的起因、性質和后果。解讀:重要事件包括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凡爾賽條約》等教學目標1.根據地圖和文字描述,說明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因素;2.了解薩拉熱窩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概括與特點;3.明確戰爭性質;教學重難點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難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2.通過圖表等資料的閱讀,培養分析和提取信息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導入環節戰爭,自古以來都有,但是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戰是什么時候呢?——第一次世界大戰活動環節Q:現在大戰一切準備就緒,結合教材內容,概括一戰的起因起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2)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目的)(3)軍國主義的論調在一些國家盛行,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還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4)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原因或導火線)材料:有人形容20世紀初的“巴爾干半島就像一個存滿了炸藥的火藥桶,只要一粒火星,就足以引爆整個歐洲。”①為什么稱巴爾干半島為“火藥桶”?S:巴爾干半島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②為什么巴爾干半島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教師引導學生讀圖回答)S: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會處,控制著黑海和地中海的門戶,是通往中東地區的陸上交通要道,民族眾多,自然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③一粒“火星”指的是什么?——S:薩拉熱窩事件時間:1914年——1918年概況:Q:閱讀課本,整理一戰的開始、交戰雙方、主要戰場及戰線、主要戰役、戰爭結果,完成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還可以通過年代尺的方式梳理事件概況)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特點: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損失重、武器新等(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得出,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Q:結合一戰中使用了最新式武器,談談你對科技的看法?S:科技是把雙刃劍,它加重了戰爭的殘酷性,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在造福人類上,用在推動社會發展上。影響:(1)積極:造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2)消極:①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給交戰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②改變了世界格局,引發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影響了歷史的進程;贏來民族解放的高潮。③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造成了有利條件,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④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戰后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結束環節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當時的世界和人民帶來很大的影響,也對后世帶來很多啟發。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6張PPT)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新知導入世界第一次大戰戰爭古來有之……新知講解時間:有人形容20世紀初的“巴爾干半島就像一個存滿了炸藥的火藥桶,只要一粒火星,就足以引爆整個歐洲。”①為什么稱巴爾干半島為“火藥桶”?1914年——1918年起因:(1)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2)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目的)(3)軍國主義的論調在一些國家盛行,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還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4)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原因或導火線)巴爾干半島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②一粒“火星”指的是什么?“歐洲火藥桶”——巴爾干半島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裴迪南夫婦新知講解新知講解開始交戰雙方主要戰場、戰線主要戰役戰爭結果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迅即卷入戰爭,一戰全面爆發。同盟國與協約國大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概況:?????1914年6月28日1914年7月28日1916年2月1917年1918年11月11日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凡爾登戰役開始美、中、巴等國對德宣戰德國投降,一戰結束導火線轉折點開始結束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德軍撤退,西線陷入相持態勢?新知講解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德國還要摧垮英國的海上壟斷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和德國艦隊??????法國的目的是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奪取德國的薩爾區??????樹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意大利則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權。美國:撈取戰利品,奪取戰后世界霸權。列強之間的掠奪和侵略戰爭,均屬于非正義的戰爭。根據材料,分析一戰的性質。新知講解新知講解戰爭造成巨大損害戰爭歷時4年零3個多月(1914.7.28—1918.11.11)參戰國家31個(協約國27個,同盟國4個)戰爭范圍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超過15億新式武器一些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陸續在戰場上使用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損失重武器新特點:新知講解結合一戰中使用了最新式武器,談談你對科技的看法?科技加重了戰爭的殘酷性,我們應該科學技術用在造福人類上,用在推動社會發展上。合作探究戰爭造成巨大損害(2)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給交戰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4)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造成了有利條件,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3)改變了世界格局,引發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影響了歷史的進程;贏來民族解放的高潮。(5)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戰后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世界格局)(1)造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合作探究帝國主義本質特征——即壟斷(獨占)的資本主義——對內控制本國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外積極發動侵略擴張戰爭。1.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因為它()①連接亞、非、拉三洲,地理位置十分優越②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③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經常發生沖突與戰爭④風光優美風情獨特,是各個大國向往之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課堂練習DB2.以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戰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軍事集團②凡爾登戰役是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③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線④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戰轉折點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板書設計作業布置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1)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國家英法俄德工業產量位次2341殖民地面積(平方千米)3350萬1060萬1740萬290萬(2)請你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在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3)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4)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課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戰(教案).doc 第一課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戰(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