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設計 ???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的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于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興趣。要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去操作、觀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內容分析 分《練習使用顯微鏡》這一節內容,可以說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課本第一次帶領學生接觸實驗儀器,并且由此進入生物學微觀的世界。這一節重點是顯微鏡的使用,規范、熟練的使用顯微鏡是學習后面知識的前提。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顯微鏡又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因此整個學習過程由老師引導,學生認識為學習重心,及時將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對學生是良好實驗習慣的養成,生物學技能的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 (1)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 (2)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 (3)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 重點和難點 ???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 課前準備 ???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掛歷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投影儀;顯微鏡微課及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兩名“小先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走進新單元 由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引出主題。 學生觀看微課視頻 學生練習使用顯微鏡;通過實際操作,發現并掌握顯微鏡的成像規律 導入新課 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但是通常情況下細胞都非常小,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這時候就需要借助工具——顯微鏡的幫助了。提出問題:顯微鏡為什么能夠看見細胞?如何正確操作顯微鏡呢?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新課。 講授新課 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及常見類型介紹 ? 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就制造了最早的一臺顯微鏡,簡單的儀器,但是放大倍數為140倍。現在常見的光學顯微鏡、數碼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基本介紹。 1.顯微鏡的構造 教師微課中指示部分的名稱。 介紹各部分結構的基本功能 2.顯微鏡的使用 取鏡與安放 對光 (2)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了解顯微鏡的一般使用方法及步驟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 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 看著物鏡。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巡視指導,糾正錯誤。 觀察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清潔收鏡 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 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后實驗室開放 練習 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