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11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內容簡介】1.工業化推動了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2.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居住條件不斷改善。3.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斷發展、完善。4.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知識清單】一、城市化的演進(一)背景1.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2.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英國及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1.工業革命后:(1)英國:1851年,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50%的國家。(2)其他:加快了城市化步伐。2.二戰后:(1)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3.地位:城市化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三)中國城市化1.近代:(1)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廣州等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2)過程: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3)影響: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2.現代:(1)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2)1949年—1960年,中國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提高到19.7%。(3)1978年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4)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二、居住條件的改善(一)因素:城市的發展,建筑技術的革新。(二)表現:1.居住條件:(1)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2)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3)20世紀以來,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務:(1)社區功能:二戰后,城市中的社會蓬勃發展,社區功能從最早的慈善救濟發展到教育、醫療、服務、娛樂、綠化等各個方面。(2)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紛紛出現。(3)娛樂休閑場所、體育中心、公園、廣場等設施逐漸增多,綠化面積越來越大。(4)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增多,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三、基礎設施的發展(一)西方1.19世紀以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1)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2)煤氣燈、點燈相繼出現,為居民提供照明,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3)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2.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柏林、紐約等城市開始將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3.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立體化趨勢,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二)中國1.近代:(1)特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2)表現: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3)局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2.新中國:(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2)表現:①自來水、天然氣等通道家家戶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逐步標準化和環保化。②城市道路四通八達,公共交通工具多樣,方便出行。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一)環境污染1.空氣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廠,煙塵不斷排放到大氣中。隨著汽車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現汽車尾氣污染等新問題。2.水污染:城市化早期,工廠往往沿河而建,由于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與工業廢水直接排進河流,對城市飲用水源造成嚴重污染。(二)貧富矛盾1.原因: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2.表現:19世紀,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擁擠昏暗,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干凈水源。(三)交通擁堵1.背景:隨著城市的發展,居住區與工作區逐漸分割。為解決遠距離出行的交通問題,人們越來越依賴汽車。2.表現:私人汽車的普及,使交通擁堵成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問題。(四)社會問題: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