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第9課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課標要求】認識20世紀以來貿易、金融的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內容簡介】1.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在曲折中發展。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成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手段之一。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服務貿易增長迅速,電子商務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金融組織,對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金融全球化、電子化,便利了人們的消費,也具有相當的風險。【知識清單】一、世界經濟的發展(一)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引發了一戰。(二)一戰后1.社會主義國家:(1)新經濟政策:一戰后,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22年,蘇聯成立,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社會經濟恢復。(2)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①重點: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②成果: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2.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1)原因: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導致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2)表現: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市場蕭條、生產銳減、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會矛盾尖銳。(3)應對: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扭轉危機。德國、意大利、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發動二戰。(三)二戰后1.資本主義國家(1)調整:①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以及高福利政策等,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②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升級,極大提高了工業、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門的生產效率。(2)局限:①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②世界范圍內貧富分化加劇,經濟危機時有發生,波及范圍更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社會主義國家(1)蘇聯與東歐:①20世紀五六十年代,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運轉不靈等問題突出,改革陷入困境。②1989年,東歐劇變。③1991年,蘇聯解體。(2)中國: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②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飛速發展。③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原殖民地半殖民地(1)獨立:這些國家獨立后,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通過發展國有經濟與制定經濟計劃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2)成就: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國家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3)問題:由于自身經濟結構存在問題,西方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仍然充滿挑戰。(四)21世紀以來1.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2.問題: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增長動力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3.中國方案: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倡議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金融通融、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二、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一)國際貿易的發展1.19世紀70年代到二戰:由于戰爭與經濟危機,各國通過貿易封鎖與提高關稅保護本國貿易,國際貿易總量增速放緩,落后于生產的增長速度。世界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難。2.二戰后:(1)《關貿總協定》:①時間:1947年,在美國主導下,23個國家達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②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③影響:各締約國通過談判,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世界貿易組織:①時間:1995年,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②宗旨:力求擴大貨物與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合理利用世界資源、保護環境,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③影響:A.關稅下降和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直接降低了產品和服務的費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B.1997年,世貿組織簽署《全球基礎電信協定》,降低了人們的通信成本。C.擴大貨物生產與貿易,也擴大服務貿易,推動了經濟發展,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④中國加入:A.時間:2001年。B.影響: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參與制定規則和競爭的有利位置,從而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二)貿易形式變化1.時間:20世紀后期以來。2.表現:(1)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更多樣的經濟合作方式。(2)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交易手段。電子商務興起,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相關成本,便利了人們生活。三、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一)布雷頓森林體系1.建立:二戰后,在美國主導下建立。2.組織機構:(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①時間:1945年。②目的:重建國際貨幣制度,以維持匯率的穩定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增強會員國維持經濟繁榮的信心。③主要業務:向會員國發放短期貸款,用于進行國際收支調節。(2)世界銀行:①時間:1945年。②目的:鼓勵對外投資,促進戰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③主要業務:向會員國發放中長期貸款,用于恢復和發展經濟。④貸款對象:貸款對象集中在西歐國家,后重點為發展中國家。⑤貸款投向:基礎設施、能源開發、農業、公共事業、文教衛生。(二)非銀行金融機構1.發展:(1)證券市場融資規模不斷擴大。(2)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被打破,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的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為人們提供各種資金便利。2.風險:金融風險一旦失控,就會導致大范圍金融波動,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三)中國國際金融影響力提升1.2009年,中國政府開始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2.2010年,中國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成員,僅次于美國和日本。3.2015年,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4.2016年,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四)電子金融與網絡金融普及1.原因: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2.表現:(1)20世紀70年代末期,自動取款機開始投入使用。(2)20世紀末,信用卡公司實現了國際信用卡支付體系的聯網。(3)21世紀以來,互聯網金融已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