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課標要求】1.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2.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內容簡介】1.由于交換的需要,部落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2.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便利了交換,擴展了商業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觀念。【知識清單】一、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一)起源: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商業貿易。(二)發展1.古代中國:(1)商朝:①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②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③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2)春秋戰國:“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3)秦漢: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4)隋唐到兩宋:城市坊市分區制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5)元明清: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2.古代西方:(1)古埃及: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2)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3)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周圍的地區后,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4)拜占庭:一度壟斷了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5)阿拉伯:在歐、亞、非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三)貿易形式1.陸上貿易——絲綢之路:(1)地位: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2)路線:商人將中國生產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2.海上貿易:(1)時間: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2)路線: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地區。(3)商品:中國出口商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紙張、茶葉等。(4)管理機構: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3.朝貢貿易:(1)時間:明清時期。(2)內容: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規定。(3)管理機構: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四)影響1.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2.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貨幣、信貸、商業契約(一)貨幣1.發展:(1)以物易物:早期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2)貝:中國早在商朝就用貝等天然物作為貨幣。(3)金屬:①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②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了金屬鑄幣。2.意義:(1)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流通。(2)成為財富的象征。(3)促使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二)信貸1.古代西方(1)公元前22——前21世紀①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②不同形式的借貸有不同的利息規定,甚至還包括具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2)公元前16——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同。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3)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商業迅速發展,貨幣流通范圍不斷擴大,專門從事貨幣兌換、保管和匯兌的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了匯票的雛形。2.古代中國(1)西周:《周禮》中已經有了借貸糾紛的記載。(2)春秋: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3)唐代: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4)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5)明中后期: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6)清朝: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三)商業契約1.古代西方(1)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在古埃及廣泛使用。(2)公元前2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3)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2.古代中國(1)商周:出現了契約。(2)漢朝以后:凡涉及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3)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