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課標要求】了解現代農業、漁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內容簡介】1.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2.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儲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冷凍工業化迅猛發展。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知識清單】一、食物生產的現代化(一)農業現代化:1.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2.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3.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優良品種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使用。4.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發展,產量提高,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5.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二)農業機械化:1.條件:(1)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批量生產。(2)播種機和聯合收割機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2.表現:(1)美國:以大型為主。(2)法國:以中型為主。(3)日本:以小型為主。(4)中國:大、中、小型相結合。3.意義:21世紀初,農業科技的發展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三)糧食品種的改進:1.表現:(1)20世紀以來,主要糧食作物的雜交育種技術有了新的突破。(2)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產量提高。(3)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產量提高。(4)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培育出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產量提高。(5)中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不斷突破。2.意義: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做出了突出貢獻。(四)養殖業、畜牧業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五)漁業向現代化、工業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一)存儲食物1.原始農業社會:人們利用地窖和陶器存儲余糧。2.古代農業社會:糧倉儲備技術改進,不僅具有防鼠防盜、防潮防火、還具有保鮮功能。3.20世紀50年代:美國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向全世界推廣。4.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5.21世紀以來:新興制冷設備推出,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二)保存食物1.古代:用腌制或風干等辦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保存食品。2.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以及冷凍食品包裝等技術不斷進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凍食品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冷鏈物流產業發展。三、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一)糧食安全問題1.背景:(1)食品生產的現代化與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給。(2)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3)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嚴重,各國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2.措施:(1)國際: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定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2)中國:①1996年,中國發布《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②中國制定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二)食品安全問題1.背景:(1)農業現代化豐富了食品供應,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2)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們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3)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4)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或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2.措施:(1)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中國政府提出用“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