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標要求】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2.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內容簡介】1.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2.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3.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知識清單】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一)原始農業產生前:1.依靠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為生。2.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工具。3.從事采集和漁獵。4.使用火。5.女性發揮重要作用。(二)原始農業產生后:1.時間:約1萬年前,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2.起源:(1)農業:①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小麥、大麥。②東亞:黃河中上游——粟;長江中下游——水稻。③中美洲:玉米、甘薯。(2)畜牧業:在狩獵基礎上,隨著農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現產生。①距今9000年前:西亞,飼養綿羊和山羊。②距今7000年前:中國河姆渡人,飼養豬和狗。③距今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飼養駱馬。3.影響:(1)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為食物生產者。②增加了糧食供應,改善了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增長。(2)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①人類從遷徙到定居,逐漸形成聚落。②出現專門從事手工業勞動的人。(制陶、采礦、冶煉)③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生。(3)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①天文歷法發展。②數學等學科發展。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一)概況:1.主要地區與文明:(1)西亞的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2)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3)南亞的印度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4)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古代中國文明)。2.重點工作:減少旱澇影響,修建水利工程,開鑿維護灌溉系統。(二)代表:1.兩河流域:(1)農作物:大麥、小麥。(2)家畜:山羊、綿羊、牛。(3)土地所有:古巴比倫王國王室和神廟擁有土地,官員、貴族和商人也擁有土地,合伙經營和出租給佃戶。2.尼羅河流域:(1)土地所有:王室和神廟占有。(2)尼羅河: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3.古代中國:(1)農作物:北粟麥、南水稻。(2)表現:①商周:土地掌握在君主和貴族手中,農夫集體工作。②戰國后:A.鐵犁牛耕,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B.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通過手工業補貼家用。③秦后:A.重農抑商。B.重視水利工程(秦國都江堰、西漢龍首渠)。④秦漢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4.古希臘:(1)農作物:西亞傳來大麥和小麥。(2)生產方式:①土地肥沃: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②土地貧瘠: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3)土地所有:①只有公民才擁有土地。②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奴隸勞動。③斯巴達將征服的希洛人變為奴隸,進行農業勞動。5.古羅馬:(1)農作物:谷物、橄欖、葡萄。(2)土地所有:①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②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更多土地,小農逐漸破產。6.美洲:(1)農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2)土地所有:①阿茲特克人除了貴族私有土地,村社還有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份地終身使用。②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兩年不耕種的土地被村社收回。三、生產關系的變化(一)地位:1.男子:占據主導地位。2.婦女: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退居從屬地位。(二)產品:1.剩余產品出現: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剩余產品出現。2.私有財產出現:部落首領把集體財物變為私有,私有財產出現。3.財富分化出現:氏族內部出現財富分化。(三)奴隸:1.為了生產更多剩余產品,人們不殺戰俘,變成奴隸。2.有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四)階級: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五)國家: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強制機關,國家產生。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