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_2022學年高中政治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學案(7份打包)人教版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_2022學年高中政治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學案(7份打包)人教版必修3

資源簡介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文化傳播的含義:
(1)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2)文化傳播的含義: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2.文化傳播的途徑:
(1)重要途徑:
①商業貿易。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的交換交流蘊含在商品中的豐富文化,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文化。
②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
③教育。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2)其他途徑: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二、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1.發展階段:
大體出現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形態。
2.大眾傳媒:
(1)形式:新的傳媒不斷出現,在現代社會中,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形式被稱為大眾傳媒。
(2)功能: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3)地位: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意義:
(1)古代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而外域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有人認為,文化的交流、融合會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你認為呢?
提示: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的過程,也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不但要吸納不同民族的先進文化,同時也必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使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2.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我們倡導交流互鑒,既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關鍵能力·議題導學
議題一 文化是如何交流和傳播的
  《朗讀者》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以來,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并在全國掀起了一片朗讀熱潮。
《朗讀者》圖書與讀者見面,該書首次嘗試使用AR技術,讀者只需下載“朗讀者AR”客戶端,掃描書中的任何一張圖片,即可觀看節目的視頻片段,為讀者帶來一種新的沉浸式、立體式的閱讀體驗。
(1)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新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什么作用。(科學精神)
提示:新媒體,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多方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2)《朗讀者》圖書,給讀者帶來一種新的閱讀體驗,說明文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傳播?(科學精神)
提示:《朗讀者》圖書作為一種商品,通過商業貿易將商品本身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傳播;人們通過閱讀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促進文化傳播。
(3)請設計兩條推廣朗讀的校園公益廣告詞,要求主題清晰、語言簡潔,每條字數不超過16個字。(公共參與)
提示:①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②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③開卷有益,文明生活。④知識改變命運,朗讀點亮人生。
1.文化傳播的途徑:有著豐富的形式,除了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三種重要途徑之外,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特別是大眾傳媒的發展,使得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途徑呈現多樣化。
2.傳媒:即傳播媒介,大體出現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形態。傳媒的發展以印刷術的推廣為標志,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即發展到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傳播途徑與手段的關系:
途徑
手段
區別
內涵及側重點
指的是與人們文化傳播相關聯的社會交往活動。主要強調的是文化怎樣傳播的問題
指文化傳播所借助的物質技術手段。主要強調的是文化靠什么傳播的問題
具體形式
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此外還有訪問、聚會、旅游等
大體出現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形態
聯系
文化傳播以大眾傳媒等為載體,通過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途徑傳播,實現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商業貿易、人口遷徙和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三個重要途徑。
(2020·江蘇高考)中國最早發明了團扇、羽扇,還改良了來自日本的折扇,于方寸間開創出一個全新的藝術空間,賦予扇子以特有的文化意蘊。14世紀,中國的扇子傳至歐洲,逐漸風靡歐陸宮廷與市井階層。材料表明
(  )
①商業貿易是扇子文化傳播的主渠道
②人們的文化審美深受價值觀的影響
③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中
④文化傳播推動扇子藝術價值的共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文化特點、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交流與發展等考點。文化傳播的主渠道在不同的階段是不盡相同的,材料主旨不是分析文化傳播渠道問題,①不選。②本身是正確的,但與材料沒有直接關聯。扇子中蘊含著文化表明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中,③正確。中國的扇子傳至歐洲,推動扇子藝術價值的共享,④正確。
議題二 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就讀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的10多名外國留學生齊聚在融僑社區,與社區18名青少年、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文化交流。雙方分別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暢談對“一帶一路”的理解。社區青少年現場潑墨向外國留學生展示中國書畫藝術,大學生志愿者們還進行了鋼琴、陶笛、琵琶、舞蹈等精彩的文藝表演,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外國留學生自告奮勇地展示了民族服飾、錢幣,還表演了民族歌舞。大家在歡聲笑語中,豐富了文化知識,增進了友誼。
(1)結合材料,分析我國為什么重視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科學精神)
提示: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外域文化也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2)如何更好地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公共參與)
提示:①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借鑒與融合,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1.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角度
內容
一般意義
開展文化交流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對中國的意義
①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高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②有利于中華文化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對世界的意義
①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國家間實現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政治上相互理解
2.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途徑
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手段
大眾傳媒成為主要手段
任務
既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反對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
(2020·山東等級考)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我國農業農村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內外相關機構,圍繞“茶和世界·共品共享”這一主題,開展“全球相約‘共飲一杯茶’”線上活動,讓人們從一“葉”間感受各國不同韻味的茶文化。這表明
(  )
①“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現
②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
③互聯網是人們超越時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各國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多樣性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的題眼是“讓人們從一‘葉’間感受各國不同韻味的茶文化”。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錯誤;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不是根本動力,②錯誤;互聯網是大眾傳媒之一,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能突破時空的局限,實現文化的傳播共享,故③正確;文化具有多樣性,通過“國際茶日”,能感受到各國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故④正確。
核心素養·情境探究
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一批功夫電影在海外陸續上映,新一輪“中華武術熱”襲來。
提到功夫片,李小龍的名字如雷貫耳,他讓中國功夫名震世界。之后,一大批武術巨星頻頻活躍在各種影視作品中。
中國武術片的熱播激發了海內外觀眾進一步學習和推廣中華武術的熱情。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武術借助電影形式熱播全球。
海內外觀眾主要借助什么手段了解到了中華武術?為什么借助這種手段中華武術片能更快地熱播全球?(科學精神)
提示:主要借助電視、網絡等方式。電視、網絡屬于大眾傳媒,它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功能。
   從2004年開始,我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園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目前,在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孔子學院353個,孔子學堂473個,注冊學員50萬人。在世界文化交流及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以吸收外來文化為主嗎?
(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提示:不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們要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積極因素。在交流中要更好地發展中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自從1992年麥當勞在北京王府井開了第一家分店之后,麥當勞已經成為美國文化在中國的象征之一,被中國廣大的年輕人所接受;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開設的“孔子學院”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的許多角落。
我們應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科學精神)
提示:我們倡導交流互鑒,既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課堂檢測·素養達標
1.中國與拉丁美洲各國同樣歷史悠久,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開展中拉文明對話研討
(  )
①有利于加強中拉文化交流,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②體現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為中國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③能夠促進中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拉文化之間的差異
④表明中華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選A。③中的“消除”一詞錯誤;中華文化不是因為中拉文化交流才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④表述錯誤;中拉文明對話研討有利于加強中拉文化交流,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為中國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①②正確。
2.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于2020年11月4日在上海舉行。進博會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展示平臺,也是一個世界文化交流的廣闊舞臺。無處不在的各國文化元素,讓人們仿佛聆聽一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樂章”。這說明
(  )
A.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能促進文化交流
B.進口博覽會作為文化傳播的手段,促進文化交流
C.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和基本特征
D.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漸趨融合
【解析】選A。A符合題意,進口博覽會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展示平臺,也是一個世界文化交流的廣闊舞臺,說明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能促進文化交流;B不符合題意,材料是文化傳播的途徑,而不是文化傳播的手段;C錯誤,文化多樣性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各民族文化“漸趨融合”不科學,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D不選。
【補償訓練】
  2020年2月15日、16日,第16屆洛杉磯旅游和冒險展在洛杉磯會展中心舉行。在本次會展上,多個國家的駐美旅游推廣機構及數百家旅游企業積極參展,推廣旅游目的地及生態游、歷史文化游、房車游等特色線路及產品,吸引了眾多觀眾,中國特色專場演出頗受歡迎。這體現出
(  )
①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②要尊重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多個國家的特色線路及產品,吸引了眾多觀眾,中國特色專場演出頗受歡迎。這體現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多樣性,在交流中傳播,①③符合題意;本題是強調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不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②不選;先進的文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④錯誤。
3.2020年4月1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推出原創微視頻《決勝:為人民而戰》,回顧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疫”中“人民”的分量?!稕Q勝:為人民而戰》微視頻的推出表明
(  )
①大眾傳媒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
②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科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支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用微視頻的形式回顧戰“疫”中“人民”的分量,這表明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科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支撐,②④符合題意。大眾傳媒不具有“創造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①說法錯誤。材料強調利用現代大眾傳媒進行文化傳播,沒有體現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③不符合題意。本題選C。
4.30多年間,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不斷探尋、開辟、拓寬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道路。到2020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總數將達50個。如果請你為此寫一篇新聞稿件,合適的標題是
(  )
A.傳播中華文化,消除文化差異
B.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增強文化滲透力
C.汲取世界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
D.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增強國際影響力
【解析】選D。建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有利于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國際影響力,D符合題意;C錯誤,應是汲取世界優秀文化;A“消除文化差異”、B“文化滲透”均說法錯誤。
【補償訓練】
  “第五媒體”是人們對繼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出現的,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以即時為傳播效果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的稱謂。關于“第五媒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第五媒體”就其本質而言屬于大眾傳媒
B.“第五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
C.它的出現表明大眾傳媒已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唯一手段
D.它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解析】選C。手機上網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面向大眾傳遞信息的文化傳媒,就其本質而言屬于大眾傳媒,A、B、D對其認識正確,但不合題意,應舍去。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而非唯一手段,C錯誤,符合題意。
5.未來時代,數據無所不在,網絡無所不至。借助寬帶提升信息消費水平,實現互聯互通、融合創新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寬帶網絡技術平臺是提升信息消費水平的重要物質基礎,它的使用,大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加快了信息的網絡傳輸速度,拓展了網絡的覆蓋范圍,提高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使人們更為迅捷地接觸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匯與激蕩。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相關知識,說明我們青年學生應當如何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解析】回答本題主要從尊重文化多樣性、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以及青年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等角度組織答案即可。
答案:①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交流與傳播中做到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②要充分利用寬帶信息技術便利、迅捷的特點,促使大眾傳媒現代化,充分發揮其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使文化在更廣的范圍、以更快的速度傳播。
③青年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增強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努力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六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5分鐘·3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1.一條高鐵,讓北京人擁有了海濱,讓天津人擁有了故宮和北海;一條高鐵,讓華山有了河南的燴面,讓洛陽有了陜西的羊肉泡饃;一條高鐵,讓上海有了西湖,讓杭州有了黃浦江……這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
(  )
①改變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們的文化交流
③改變了文化的原有傳播方式
④擴展人們的文化空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一條高鐵,讓北京人擁有了海濱,讓天津人擁有了故宮和北海;一條高鐵,讓華山有了河南的燴面,讓洛陽有了陜西的羊肉泡饃”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于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即能夠方便人們的文化交流,擴展人們的文化空間,②④正確;①③與題意無關。
【補償訓練】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彪S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或發送短信來實現,年青的一代對“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獨鐘。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  )
A.文化傳播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
B.文化傳播具有歷史性
C.網絡等現代媒體正逐步取代傳統媒體
D.現代媒體的出現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手段
【解析】選C。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C觀點錯誤,應入選;傳媒由原來的“家書”發展為現在的“網絡或發送短信”,說明文化傳播具有歷史性,文化的傳播需要一定的媒介,現代媒體的出現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手段,A、B、D正確,應排除。
2.絲綢之路古已有之,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在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這充分體現了
(  )
①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③文化交流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選C。本題考查文化交流的途徑、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絲綢之路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這充分體現了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①④正確;②材料未體現;③與材料主旨內容不符。
【補償訓練】
2020年,云南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與緬甸國家廣播電視臺合作推動建設中緬互播互譯合作中心,緬語配音版《紅樓夢》《西游記》等電視劇在緬甸相繼播出,緬甸的一些優秀影視作品也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媒體上播出。中緬互播互譯
(  )
①尊重了文化差異,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②推動了文化傳播,有利于彰顯兩國優秀文化魅力
③創新了文化內涵,有利于促進文化與經濟相交融
④實現了文化共享,有利于促進兩國文化同步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A。材料中,緬語配音版《紅樓夢》《西游記》等電視劇在緬甸相繼播出,緬甸的一些優秀影視作品也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媒體上播出。中緬互播互譯尊重了文化差異,推動了文化傳播,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彰顯兩國優秀文化魅力,①②正確。文化的內涵沒有創新,而且題目中的表述不涉及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排除③?!皟蓢幕桨l展”的表述錯誤,排除④。本題選A。
二、非選擇題(共20分)
3.杭州是古老的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最近幾年,杭州市利用人文區域優勢,在弘揚“絲綢之府”、打造“女裝之都”的服裝工業發展進程中,注重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時尚的有機結合,加強與俄羅斯等國的優秀服裝設計師的交流與合作,在積極發展中國絲綢服裝貿易的同時,也對外傳播了中國的文化。
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杭州市是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及對有效信息進行概括、歸納、準確解讀的能力。仔細閱讀設問“如何”,要在材料中找準信息,“工業發展進程中”
“交流與合作”“貿易的同時”,聯系教材知識解答。
答案: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是基礎,對文化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杭州市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立足經濟發展,發展文化,創新文化,首先做到尊重和發展本民族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
②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杭州市積極發展服裝貿易,不但在商品中蘊含豐富的中國文化因素,而且直接對外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③文化是多樣的,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杭州市在傳播中國文化過程中,面向世界,注重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時尚的有機結合,加強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做到尊重差異,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10分鐘·2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4.(2020·天津等級考)武術在中國歷史悠久,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青少年喜愛。2020年1月,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將武術列入第四屆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這是武術首次成為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這有利于
(  )
A.提升中國體育影響力,引領世界體育發展
B.講好中國故事,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吸引力
C.堅守中華文化的基本立場,保持中華文化的特性
D.拓寬中華文化傳播渠道,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傳播、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武術在中國歷史悠久,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青少年喜愛。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將武術列入第四屆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這有利于拓寬中華文化傳播渠道,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交融,D正確;A夸大了其作用;材料未涉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排除B;C與材料主旨內容不符。
5.(2019·浙江4月學考真題)借助互聯網等現代傳媒,優秀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讓人們足不出戶即可體驗國粹之美、非遺之妙、民樂之雅。由此可見,現代傳媒
(  )
①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創新
②有助于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④可以促進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選C。優秀文化走進百姓家,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②符合題意;文化借助現代傳媒走進百姓家,說明現代傳媒具有傳遞、溝通、共享文化的功能,③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強調文化內容的創新、文化交流借鑒,排除①④。
【補償訓練】
(2018·全國卷Ⅰ)2018年2月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顯示:近兩年中國話語在國外的認知度大幅提升,漢語拼音“中為洋用”正在成為英語圈國家的一種新現象?!按汗潯薄皻夤Α钡戎袊鴤鹘y文化類詞匯知名度排前,“高鐵”“支付寶”“網購”等新興詞匯、“中國夢”“一帶一路”等新時代政治詞匯獲得較高關注。這說明
(  )
①文化的價值取決于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發展
④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文化影響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文化交流與傳播、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握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提高的原因。近兩年中國話語在國外的認知度大幅提升,漢語拼音“中為洋用”正在成為英語圈國家的一種新現象。這說明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發展,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文化影響力,③④正確;①中的“取決于”說法錯誤;中國文化傳播既包括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今天的先進文化,主要內容應是先進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②說法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景德鎮是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在傳承優秀陶瓷文化中擔負重大使命。
  2020年5月,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支持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措施》表示,從技術上支持試驗區陶瓷垂直電商平臺和陶瓷電商產業園等建設,促進陶瓷數字化交易;支持利用虛擬現實、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助推陶瓷產業綠色崛起;支持試驗區推進景德鎮地理標志傳承保護,加大對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御窯遺址、明清窯作群等陶瓷文化遺址保護力度;支持加強陶瓷文創產品研發和工業設計,推進人文、科技、時尚等元素融入陶瓷產業,推動傳統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
  景德鎮堅持用陶瓷工匠精神打造千年瓷都。正是依靠著陶瓷手工業者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陶瓷工匠精神,才能發現陶瓷文化價值,并不斷推動景德鎮陶瓷藝術、陶瓷文化向前發展和超越。奮戰在陶瓷戰線各個崗位上的瓷業工人,正精神飽滿、孜孜不倦地爭做優秀工匠,創造一流產品,自覺擔負起推動中華文明和陶瓷文化繁榮興盛的時代使命。
(1)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措施》的出臺是怎樣推動陶瓷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的。(6分)
(2)文化在共享中傳承發展。請你為推廣景德鎮陶瓷文化擬定三條宣傳標語。(4分)
【解析】(1)首先審讀設問,明確要回答的是《措施》的出臺是如何推動陶瓷文化交流和發展的,結合文化生活有關知識作答,因此,必須通過審材料,解讀材料中的《措施》中的具體舉措與文化生活知識的關聯:依據材料“從技術上支持試驗區陶瓷垂直電商平臺和陶瓷電商產業園等建設,促進陶瓷數字化交易”可知,該舉措是通過利用技術手段,運用電商平臺等,發揮大眾傳媒的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功能,促進陶瓷文化的傳播。從材料中“支持利用虛擬現實、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助推陶瓷產業綠色崛起”可以推斷出,要促進陶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助推陶瓷產業綠色崛起,需要發揮科學技術對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爸С衷囼瀰^推進……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可以結合教材知識分析出,該《措施》通過保護和傳承陶瓷文化遺產,推動陶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這有利于研究陶瓷文化的歷史演進,保護陶瓷文化。從“支持加強陶瓷文創產品研發和工業設計……綜合設計服務轉變”這個舉措,可以歸納出加強陶瓷文創產品研發和工業設計,推進人文、科技、時尚等元素融入陶瓷產業,有利于賦予陶瓷文化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推動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本題是探究性試題中的寫作類,這類題型必須把握住設問中的核心,這道題設問的核心在于推廣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三條宣傳標語,書寫標語過程緊扣住景德鎮瓷都這個關鍵特點,語言簡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措施》支持陶瓷垂直電商平臺建設,促進陶瓷數字化交易,有利于發揮大眾傳媒的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功能,促進陶瓷文化的傳播。②《措施》支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助推陶瓷產業綠色崛起,有利于發揮科學技術對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促進陶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③《措施》支持試驗區推進景德鎮地理標志傳承保護,加大對陶瓷文化遺址保護力度,有利于研究陶瓷文化的歷史演進,保護和傳承陶瓷文化遺產。④《措施》支持加強陶瓷文創產品研發和工業設計,推進人文、科技、時尚等元素融入陶瓷產業,有利于賦予陶瓷文化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推動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①景德鎮,讓世界“陶”醉。②景秀德美鎮奮,瓷都一見傾心。③景美瓷都,“德”天獨厚,“鎮”情實意。
PAGE
-
15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一、文化多樣性
1.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2.表現: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3.文化多樣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4.文化多樣性的原因: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二、尊重文化多樣性
1.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尊重文化多樣性并非要求我們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3.原則: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提示:該命題只強調了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忽視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的共性。雖然世界各國或民族沒有完全相同的文化。但是一些地域相鄰、生活方式相似的民族的文化生活有很多共同特征。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文化多樣性,正確把握文化多樣性的內涵。
關鍵能力·議題導學
議題一 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表現
  鼓浪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的一個小島,是著名的風景區。廈門市政府歷經9年申遺工作,中國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在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了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鼓浪嶼不僅有著“萬國建筑博覽”“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譽,而且有著獨特的端午節慶祝方式,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還要舉辦抓“鴨子”的活動。這種斗智、斗勇、斗巧、斗捷的水上體育活動,充滿著熱烈氣氛和濃郁的閩南風情。
(1)廈門市政府為什么要申遺?(科學精神)
提示: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們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2)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傳統節日?慶祝民族節日有什么意義?(科學精神、政治認同)
提示:①傳統節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
②意義: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民族節日
文化遺產
區別
地位
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意義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態度
要挖掘民族節日的文化內涵
要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免遭破壞
聯系
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文化遺產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三星堆”民族歷史文化璀璨奪目,神奇迷人;《康定情歌》傳揚海內外,聞名遐邇;“火把節”充滿詩情畫意,讓人流連忘返;藏羌碉樓比肩歐洲古堡,讓人為之傾倒……這些都是四川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這表明
(  )
①文化多樣性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根基
②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時又是世界的
④四川民族文化爭妍斗艷、五彩繽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D?!啊犊刀ㄇ楦琛穫鲹P海內外”說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了四川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④符合題意;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①錯誤;材料沒有揭示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排除②。
議題二 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愛丁堡藝術節元老級劇院普萊曾絲劇院主動向中英合作話劇《驚夢》發出邀請?!扼@夢》講述女主角因愛情墜入離奇夢境的故事,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和英國壁虎劇團聯手創作,中方出演員,英方出技術。該劇巧妙融合了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偉大劇作家的作品元素。盡管演員用中文演出,但充分的肢體表演讓這部劇容易為異國觀眾所理解。這部話劇用西方人熟悉的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關于愛情、嫉妒和解脫的故事。
中國故事、國際表達,這使得該劇在愛丁堡演出期間觀眾如潮、好評無數。
(1)《驚夢》的成功創作離不開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試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科學精神)
提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如何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不同?(公共參與)
提示: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交流中,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1.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
(1)區別:①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個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②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種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是通過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和普遍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聯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態度和原則:
原因
依據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地位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意義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要求
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多元化:
區別
基本內涵不同
(1)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即人類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2)文化多元化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來說的,從性質上泛指多種文化中既有優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
社會作用不同
(1)對人類社會來說,正是由于有了文化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2)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對社會的作用是不同的,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應對措施不同
(1)對待文化多樣性就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2)對待文化多元化則是既要大力維護和發展先進、健康的文化,又要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聯系
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
500多個民族,6
000多種語言。正是這些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告訴我們
(  )
①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世界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
③各種文化都促進了世界發展
④不同文明雖有優劣之分,但應加強交流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B。當今世界有6
000多種語言,說明世界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②正確;既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我們不僅要認同本民族文化,還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正確;文化有優秀與落后、先進與腐朽之分,③錯誤;認為不同文明有優劣之分違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④錯誤。
核心素養·情境探究
尊重文化多樣性
   《舌尖上的中國2》某集解說詞:對地道的山東人來說,最適合卷在煎餅里的,似乎還是一根大蔥,山東人最看重質地和口感,煎餅入口回甘,但對人的咬合力是一個挑戰。餅卷的演化一路精彩。向南1
700公里,廣東潮州的春卷,油炸后表皮焦酥,內瓤軟糯。再向西1
600
公里,絲娃娃是貴陽女孩的最愛。北京烤鴨卷餅、浙江食餅筒、福建潤餅、新加坡薄餅、巴黎的牛凍春。從形態到內容,從神到形,餅卷的變化千姿百態,這看似食物們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變終究離不開人的流動和遷徙。中國春節文化,是家的文化,是團圓的文化,是一種和諧的文化。魯迅曾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比缃裰袊袼孜幕炎呦蚴澜?德國人對印著中國文字的賀年卡愛不釋手,英國各大報紙頭版對首相給華人拱手拜年爭相報道,巴黎百貨公司屋頂倒掛“福”字。
結合魯迅的話,從中國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科學精神)
提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同樣是餅卷,卻有山東煎餅、廣東春卷、貴州絲娃娃、北京烤鴨卷餅、浙江食餅筒、福建潤餅、新加坡薄餅、巴黎牛凍春等形式。有的同學認為:文化的多樣性也就是文化多元化。
請運用所學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評析。(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提示: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各民族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各具特色?;诟鞯亟洕暮驼蔚?、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不同的影響,餅卷飲食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色彩。②文化多樣性指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的豐富多彩。文化多元化指倡導文化發展方向、指導思想、文化價值觀取向的失焦,多頭。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們要做的不是對他國文化指手畫腳,而是化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沖突。
請從文化角度說明如何化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沖突。(科學精神、公共參與)
提示: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和睦相處。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相互理解,求同存異。
課堂檢測·素養達標
1.中國的圍桌而食,追求的是一種家庭氣氛,體現的是一種情感關懷;西方分食制、快餐化,顯現一種獨立性。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形,更注重飲食文化;西方飲食,講究營養搭配,更注重對人體的健康。這表明
(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C.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
D.社會實踐的差異導致文化差異
【解析】選C。中國的圍桌而食與西方分食制、快餐化有著不同內涵,這表明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C符合題意。
2.當前,“和而不同”的思想很受人們認可。站在文化生活角度理解,“和而不同”主要是指
(  )
A.認同本民族文化
B.尊重和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相處、相互借鑒
C.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用外來文化改造本民族文化
D.發展本民族文化,去改造外族文化
【解析】選B?!昂投煌睆娬{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睦相處,B正確;A偏離題意;C、D中“改造”一詞錯誤。
3.近年來,“中國年”國際化越發強勁。美東時間2021年2月10日,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筑帝國大廈舉辦慶祝中國農歷牛年新春“云點燈”儀式。英國時間2月10日下午6點,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開啟慶祝中國農歷新年的燈光秀?!爸袊晡丁憋h向海外體現了
(  )
A.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中華文化在對外交流中博采眾長
C.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世界主流文化
D.春節是世界各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解析】選A?!爸袊辍眹H化越發強勁,“中國年味”飄向海外,這說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文化在對外交流中博采眾長,B不符合題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華文化沒有成為世界主流文化,C錯誤;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不是世界各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D錯誤。本題選A。
4.以下分別是2014年索契冬奧會、2018年平昌冬奧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會徽。從文化的角度看,這些運動會會徽的設計體現了
(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
C.文化既是穩定的又是多變的
D.文化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
【解析】選A。會徽反映了不同城市的特色,體現了自身的民族性,同時“五環”又蘊含著共性,體現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A正確。
【知識拓展】世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1)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也有其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個性: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3)關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5.“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亞洲擁有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1
000多個民族、47個國家,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多姿多彩的文明樣式交相輝映,為人類保留著最久遠的文明記憶和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亞洲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真誠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準則,續寫亞洲文明新篇章。
  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中華文明經歷了5
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要求,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活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結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問題:
(1)運用《文化生活》知識,闡述文明對話為什么要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準則。
(2)運用《文化生活》知識,簡要說明如何促進亞洲文明的交流互鑒發展。
【解析】本題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第(1)問,可結合材料,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等方面,闡述文明對話為什么要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準則。
第(2)問,可結合材料,從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尊重文化多樣性應堅持的原則,如何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簡要說明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發展的具體做法。
答案:(1)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體現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③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準則有利于發展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學習交流借鑒,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
(2)①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②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五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5分鐘·3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1.保護各國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因為
(  )
①文化遺產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②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文明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③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④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實現人類文明的趨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選B。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②③符合題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①錯誤;人類文明趨同的說法違背了文化多樣性,④錯誤。
【知識拓展】文化多樣性并非僅僅體現在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上。文化多樣性,可見諸多種多樣的語言文字、形形色色的禮儀禁忌、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筑、絢麗多姿的民族節日、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鮮明獨特的思想理論等各個方面。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突出體現。
2.2020年5月11日,來到山西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大同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近年來,云岡石窟研究院先后組建了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彩塑壁畫保護研究室、數字化室、遺產監測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室等,云岡石窟本體保護全面轉入防風化治理和日常維護。這些做法意在
(  )
A.保護文化遺產,實現經濟價值
B.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
C.豐富文物內涵,增強文化認同
D.運用數字手段,提升游客體驗
【解析】選B。這些做法是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是為了實現其經濟價值,A錯誤。云岡石窟的保護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B正確。云岡石窟文物的保護沒有豐富文物的內涵,C錯誤。材料中的數字技術主要用于文物保護,沒有涉及提升游客體驗,D不符合題意。本題選B。
【補償訓練】
1.李某應邀為國際友人獻唱《梨花頌》《蓮花》等東方唯美歌曲。他的妝容歌舞和對中國特色文化的詮釋令中外嘉賓贊嘆不已。這表明
(  )
A.文化交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B.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手段日益創新
C.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D.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追求
【解析】選C。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材料中沒有涉及對待外來文化,A不選;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手段有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材料沒有涉及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手段,B不符合題意;李某的妝容歌舞和對中國特色文化的詮釋令中外嘉賓贊嘆不已,這說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C正確;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追求說法不妥當,材料中中外嘉賓共同贊嘆應體現他們的共同價值追求,D不選。
2.道教植根中華文化沃土,堅持“行道立德、濟世利人”。近代以來,其尊道貴德、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崇儉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已從亞洲走向歐洲、美洲,在異國他鄉彰顯慈愛精神和對現實的關懷。這表明
(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優秀的傳統文化能給人們有益啟迪
③中華文化善于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④中華文化是其他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A。題中“道教植根中華文化沃土”“已從亞洲走向歐洲、美洲”,這體現了道教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符合題意;道教堅持“行道立德、濟世利人”,這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價值,②符合題意;③不符合題意;④錯誤。
3.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和諧”,“和諧”向世界傳達了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只有尊重各國文明的多樣性,世界才能和平發展。尊重不同文明有利于
(  )
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
②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
③發展本民族文化
④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選B。尊重不同文明即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它有利于發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繁榮。其目的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而不是消除民族文化的差異,②錯誤;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是慶祝民族節日,①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15分)
4.位于江西瑞昌市夏畈鎮境內的銅嶺古銅礦遺址,距今已三千余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礦冶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大型銅礦遺存。古銅礦遺址獲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點建設中央預算589萬元,主要用于支持遺址保護設施建設。瑞昌市啟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國家礦山公園于一體的“國家雙遺址”公園建設,建成后公園將成為展示中國千年青銅文明的重要窗口,成為國內外游客尋根探勝的文化圣地。
請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你對瑞昌市啟動“國家雙遺址”公園建設的認識。
【解析】瑞昌市啟動“國家雙遺址”公園建設為了使文化遺產免遭破壞,應該給予保護。這是因為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答案:①為了使文化遺產免遭破壞,應該給予保護。②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③它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10分鐘·2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5.2020年4月聯合國宣布“漢語列為全球通用語言”。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強國,改革開放以來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國家甚至都已離不開中國,中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世界通用語言的選擇是基于各種條件所考慮,影響力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  )
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
②雙語言文字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③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④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歸根到底是以文化發展水平和影響力為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文化遺產不是雙語言文字,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②錯誤,但符合設問要求。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歸根到底是以經濟發展水平和影響力為基礎,④錯誤,但符合設問要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結果,①③表述正確,但不符合設問要求,不選。
6.(2019·江蘇高考)某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十百千萬”傳統工藝人才培育工程以來,銀飾、刺繡、蠟染等非遺技藝正在成為當地扶貧脫困的有力抓手。從苗族蠟染手機套到苗繡小書包,各種非遺技藝貼合生活需求,讓游客愛不釋手。將非遺與扶貧相結合
(  )
①推進了民族共同繁榮
②傳承發展了民族文化
③凸顯了地域文化差異
④實現了民族文化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A。本題綜合考查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文化的傳承等知識,考查的學科素養是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解答本題要注意調用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識,結合“將非遺與扶貧相結合”進行綜合判斷。從政治生活角度理解“將非遺與扶貧相結合”,可以推進民族共同繁榮,①正確。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人才培育,可以傳承發展民族文化,②正確。依據材料,“游客愛不釋手”的原因不是地域文化差異,而是傳統工藝與生活需求貼合,③錯誤。民族文化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文化領域,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材料未涉及文化平等問題,④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7.中華文明有“和為貴”“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偉大思想。伊斯蘭文明也蘊含著崇尚和平、倡導寬容的理念。在多樣中求同一,在差異中求和諧,在交流中求發展,是人類社會應有的文明觀。
結合上述材料,請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回答下列問題:
(1)“在多樣中求同一,在差異中求和諧。”請你闡述這一文明觀的理論依據。(5分)
(2)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偉大思想對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有何啟示?(5分)
【解析】(1)實際是要求回答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可從文化多樣性的地位、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等方面說明。(2)實際是要求回答如何正確對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可從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和遵循的原則等方面作答。
答案:(1)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我們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②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PAGE
-
14
- 第二框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一、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同一個過程指文化傳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繼承與發展沒有先后之分,是同時進行的,即在繼承的同時不斷發展。
2.怎樣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三、教育在文化傳承中
1.特點: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作用:
(1)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2)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3)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關鍵能力·議題導學
議題一 文化繼承與發展是什么樣的關系
  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使得《青花瓷》的中國風分外動人,用
“素胚”“仕女”“漢隸”等詞描繪了傳世青花瓷的古樸風采,配上柔情古樸、略帶江南戲曲色彩的唱腔,再結合復古音樂,構成佳作。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瓷》的創作繼承了什么?
發展了什么?(科學精神)
提示:①繼承:古箏、牙板、琵琶、“素胚”“仕女”“漢隸”等詞、青花瓷、江南戲曲,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藝的繼承。
②發展:絕妙填詞配合復古音樂,用現代技術演繹古典的愛情主題,配上柔情古樸、略帶江南戲曲色彩的唱腔,此曲構成佳作。
(2)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應怎樣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科學精神)
提示: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正確處理: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2.正確處理好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文化繼承和文化傳播
文化繼承主要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側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傳播主要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側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材料的文化生活依據有(  )
①繼承是發展的前提,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②發展是繼承的結果,文化只有發展才會繁榮
③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保存
④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B。本題考查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相關知識。②錯誤,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繼承的結果;③錯誤,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并不都是優秀文化;材料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語句強調了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題意。
議題二 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為實現文化繁榮,打造文化強市,某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結合材料,分析該市是如何推動文化發展的。(科學精神)
提示:(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2)科學技術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1.全面認識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2.正確把握科學技術對文化發展的作用:
(1)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2)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不斷為人類物質生產開拓新的空間,而且促進了人類思想一次又一次解放,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化,引導人類創造更為先進的文化,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和深遠的影響。
(3)科學技術對文化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科學技術改變著生產方式,改變著物質產品的文化內涵;
②科學技術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促進人類的思想解放;
③科學技術改變著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
(2020·浙江7月選考)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成分,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誨人不倦”的育人風范,“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等。有人據此認為,發展教育必須全面回歸古代教育思想。這一觀點
(  )
①忽視了古代教育思想的消極作用
②厘清了教育思想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③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部分
④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相對穩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如材料所示,古代教育思想有許多積極的、合理的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極的、不合理的因素,題干中的觀點只是看到了其中合理的精華部分,沒有看到其消極的不合理的部分,故①③正確;教育思想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前人優秀的因素,題目觀點沒有正確認識繼承與發展的關系,②錯誤;題中觀點沒有涉及古代教育思想的相對穩定性,④不符合題意。
核心素養·情境探究
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古典詩詞承載著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知識。通過誦讀、理解這些經典作品,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能深深體會到古代先賢數千年傳承下來的人生態度、生活原則和道德理念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采取什么方式最為有效?為什么?(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提示:教育,讓傳統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因為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能使人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有人認為:對待傳統文化,首先是繼承,其次是發展。請運用所學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評析。(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提示:(1)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發展是文化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不存在時間先后順序。
(2)對待傳統文化,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在繼承的過程中,要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請同學們了解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造成大批傳統村落消失的事例,就如何保住傳統村落提出解決建議。(公共參與、科學精神)
提示:①事例略。
②利用傳統村落品牌,發展特色鄉村旅游。開發特色手工藝產品,傳承傳統技藝。修繕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傳統村落吸引力。開展民俗節慶、尋根問祖活動,傳承歷史文化。
課堂檢測·素養達標
1.隨著現代科技和醫學知識的普及,中醫針灸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如電針療法、激光針灸等。這些治療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針灸的治療效果,而針灸傳統技法和與經絡腧穴相關的治療方法已越來越少地被現代針灸醫生運用。這啟示我們發展傳統文化必須認識到
(  )
A.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
B.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C.要先繼承再發展
D.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解析】選A。A是我們發展傳統文化必須注意的問題,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C錯誤;D與客觀事實不符,排除。
【鞏固訓練】
在文明的傳承中,我們既不能失去一只只從歷史飛來的美麗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羽毛。這句話意在強調
(  )
A.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
B.傳統文化始終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C.我們要全面繼承民族傳統文化
D.文化發展是文化繼承的必然要求
【解析】選A。B錯誤,傳統文化未必始終與社會發展相適應;C錯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繼承;D錯誤,
題目強調的是文化繼承而不是強調文化發展;在文明的傳承中,我們既不能失去一只只從歷史飛來的美麗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羽毛,強調的是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A正確。
2.“實事求是”這個詞匯源自漢代史學家班固所撰的《漢書》,毛澤東引用《漢書》里“實事求是”一詞,并推陳出新,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這說明
(  )
A.傳統文化已不再適合現代生活
B.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時應拋棄所有的東西
C.對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D.我們要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享用者
【解析】選C。材料通過毛澤東賦予實事求是新的時代意義說明對待傳統文化應持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C正確;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能夠因時而變,A錯誤;B中“拋棄所有的東西”表述錯誤;D不能體現出“推陳出新”。
3.19世紀照相技術的發明,直接導致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20世紀中葉電視機的發明,使電視連續劇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藝術品種;計算機的出現使網絡語言興盛一時。這主要說明
(  )
A.文化發展是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
B.科技進步決定了文化發展
C.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發展與科技進步沒有聯系
【解析】選C。社會實踐才是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A錯誤。經濟的發展決定文化的發展,B錯誤。照相技術的發明,直接導致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電視機的發明,使電視連續劇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藝術品種;計算機的出現使網絡語言興盛一時,這主要說明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的影響,C正確。文化發展與科技發展相互聯系、相互促進,D錯誤。
【鞏固訓練】
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故宮人的心愿是: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讓“故宮”真正走向“故宮博物院”!讓故宮“火”起來、“活”起來。這需要
(  )
①開發和推廣文化創意產品
②憑借科技元素傳播故宮文化
③植根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
④開發故宮文物的經濟價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A。③錯誤,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無關。④錯誤,要開發故宮文物的文化價值。材料中讓故宮“火”起來、“活”起來,需要開發和推廣文化創意產品,同時要憑借科技元素傳播故宮文化,①②入選。
4.在廣大鄉村,歷朝歷代的村民們以“村規民約”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以同樣的標準評判鄉鄰的行為??梢哉f“鄉規”“村規”“族規”起著維護鄉村文化傳承和秩序的“習慣法”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在鄉村傳統習俗的改革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入新社會的新精神,逐漸形成了以“村規民約”為規范的新習俗。這說明
(  )
A.傳統文化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B.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C.傳統習俗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D.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選D。新中國成立后,“鄉規”“村規”“族規”被注入新社會的新精神,逐漸形成了以“村規民約”為規范的新習俗,說明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D正確;A、B與題意不符;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C錯誤。
【變式訓練】
身處快速發展的時代,道別變得頻繁和尋常。30年前,父母親朋、戀人對遠行者的叮嚀是“一定要寫信來”;20世紀90年代以后,離別的囑托變成“常打電話”;如今,書信、電話、短信、電郵、MSN、QQ、微信等方式總有一款適合離別者抒發別情,道聲平安。這表明
(  )
①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②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③傳統思想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④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變化,說明科技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體現了對書信問候的繼承和發展,②④符合題意;①與題意無關;傳統思想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③。
5.“19371213”,這串數字承載著30多萬條生命的重量。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行公祭,祀我國殤”。10點01分,公祭現場拉響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全城警報響起,車船齊鳴,行人肅立默哀,在這肅穆的氛圍中,讓國人牢記歷史之痛。這表明
(  )
①普及科學知識能夠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素養
②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往往是通過潛移默化方式發生的
④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題干旨在說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未涉及科學精神內容,①錯誤。“19371213”,這串數字承載著30多萬條生命的重量。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行公祭,祀我國殤”,讓國人牢記歷史之痛。這表明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②④正確。題干旨在說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未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往往是通過潛移默化方式發生的,③錯誤。
6.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到年終歲末,人們都張羅著過年:吃團圓飯,放鞭炮……這勾起人們多少美好的記憶。而如今,年味兒卻越來越淡:本是舉家團圓的日子,卻有人外出旅游;本想放鞭炮除舊迎新,有關部門卻頒布了“禁放令”。為弘揚春節文化,各級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把除夕納入春節假期,改春節禁放煙花爆竹為限放;加大對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的投入,并向市民提供免費的基本服務;注重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人才的培養,舉辦春節聯歡晚會、猜燈謎、鬧元宵等活動。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的知識,說明如何看待年味兒變淡這一現象。
【解析】本題考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對待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既要繼承和發展,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因時而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答案:(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人們能感到有年味兒存在,說明春節文化還保留著其基本特征;年味兒變淡說明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因時而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春節的表現形式也會隨之變化。(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利于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我們應該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3)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傳統春節文化只有適應時代的變遷,才能不斷推陳出新,促進文化繁榮。
八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15分鐘·3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2020年3月9日,一堂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現象級”思政大課圈粉無數。四位教授在線“云”開講,與各層次學校居家學子分享疫情大考的啟示。據統計,當天5
027.8萬人次觀看了在線直播,人民網等平臺總訪問量達1.25億次。有不少學子表示心頭始終縈繞著“此生無悔入中華”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這堂思政大課的成功
(  )
①取決于形式的新穎、手段的高超
②展現了教育的意義、文化的力量
③顯示著繼承的必要、傳播的價值
④增強了愛國的情感、擔當的意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D。形式的新穎、手段的高超,有利于推動“思政大課堂”的成功,但并不是其成功的決定性因素,①錯誤?!八颊笳n圈粉無數”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力量,這也是教育的意義所在,②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繼承文化的必要性,③不符合題意。不少學子表示心頭始終縈繞著“此生無悔入中華”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體現“思政大課堂”增強了愛國的情感,擔當的意識,④符合題意。
【補償訓練】
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認真研究“張良跪履”“謝公屐”等掌故所代表的文化經典,然后把鞋與民俗、鞋與小說、鞋與民間美術、鞋與文學等結合起來,制作出獨具特色的文化鞋。從“鞋文化”到“文化鞋”蘊含著什么道理
(  )
A.對待傳統文化,首先是繼承,其次是發展
B.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C.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傳統文化采取不同的態度
D.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解析】選B。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研究歷史上的鞋文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制作文化鞋,這并不代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先繼承后發展,A錯誤;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需要采取主觀態度,C錯誤;新文化取代舊文化是一個辯證的否定過程,D錯誤;B準確體現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2.數字技術改變的不僅僅是傳統出版業,它還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數字印刷、微博互動、5D電影、會跳舞的機器人……人們從這些數字產品中感受到了數字技術的魅力。這表明科技進步是
(  )
①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②推動大眾傳媒發展的動力
③催生社會變革的先導
④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選C??萍歼M步會促進文化傳播,但說其是主要手段不恰當,①錯誤;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而不是科技進步,③錯誤;②④符合題意且正確。
3.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觀點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取長補短,從而促進了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這說明
(  )
A.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B.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C.文化是由人創造的
D.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汲取外來文化
【解析】選B。“諸子百家的觀點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取長補短”,體現了諸子百家的思想運動,“從而促進了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說明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B符合題意。
4.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這一思想既滲透著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思想,同時又被賦予了社會主義的新內涵。這表明
(  )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能夠因時而變
③傳統文化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
④要在繼承中發展傳統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選C。材料沒有指明傳統文化的多樣性,③觀點不符合題意,①②④均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5.今天,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天運行在郵電系統中的郵件數以千億計,每天發行的報紙數以億計,人類擁有的電話有數十億臺,還有數十億臺電視供人們收看節目,數億臺電腦連著因特網在不停地進行著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我們生活在一個鋪天蓋地的信息環境中。這樣的信息環境前所未有,它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科學技術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解析】科學技術促進文化發展,主要是因為科技使文化傳播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革,我們可以在明確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聯系材料回答,本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以及對教材的熟悉和細致程度。
答案: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F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補償訓練】
有人認為,西藏應該像封存在博物館里的展品那樣,原封不動地保持原始狀態,否則就是“毀滅文化”。對此,愛爾蘭議會外交貿易聯合委員會主席帕特·布林說,人不能總生活在過去,生態環境、語言文化的保護固然重要,但西藏人民也需要更好的教育、醫療和住房,不能剝奪西藏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來自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的漢學家李夏德指出,西藏的機遇在于保護和發展的完美互補,這樣的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
運用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知識,結合材料批駁西藏不保持原始狀態,就是“毀滅文化”的觀點。
【解析】首先明確材料中的錯誤觀點是把繼承保護當作一成不變,把文化發展當作是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毀滅;然后結合國際友好人士的觀點在說明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的基礎上,分析文化毀滅論的實質,闡述發展對文化保護和繼承的意義。
答案: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把西藏傳統文化發展等同于“毀滅文化”割裂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把文化的發展與文化繼承、保護對立起來。保護西藏文化需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實現西藏文化的繁榮發展。沒有發展的文化會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最終必將消亡。
(10分鐘·2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6.誦讀代表自己文化傳統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的需要,是繼承傳統的一種必要的方式。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強調“回溯源頭,傳承命脈”,是因為
(  )
A.文化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發展
B.文化只能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C.只要繼承了傳統必定能實現發展
D.先繼承才能實現文化的發展
【解析】選A?!盎厮菰搭^,傳承命脈”原因在于繼承是發展的基礎,A正確。B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要求;C、D說法錯誤。
7.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育對文化傳承具有特殊的功能,這主要表現在
(  )
①只有教育才是人類自覺傳播文化的活動
②教育是文化得以產生的根源
③對受教育者答疑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④教育以濃縮的方式重演人類歷史認識過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D。①錯誤;②錯誤,文化的根源在于實踐。教育對文化傳承具有特殊的功能,這主要表現在對受教育者答疑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以濃縮的方式重演人類歷史認識過程。③④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8.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延續數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一些精華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需要我們去繼承、改造和弘揚。
(1)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5分)
(2)今天要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必須注意哪些因素的影響?(5分)
【解析】第(1)問考查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需要回答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這一關系。第(2)問考查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需要從社會制度完善、科技進步、思想運動等方面回答。
答案:(1)①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②正確處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①不斷完善社會制度,從政策上支持文化發展,加強文化傳承。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③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文化的發展。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具有影響,要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補償訓練】
為適應新一代觀眾的欣賞需求,某省演藝集團不僅在舞臺聲光電上緊緊追蹤技術前沿,而且把3D技術運用到本省地方戲曲的演出中,生產出包括一些經典小戲在內的一系列3D地方戲舞臺劇,把“舞臺”拓展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視頻網站,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促進了傳統戲曲的發展。
結合材料,分析說明科技對該省文化發展的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科技對文化發展的作用。應從科技促進文化發展、壯大文化軟實力,科技促進文化傳播、推動文化繼承等角度進行說明。
答案:(1)科技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引入3D和聲光電技術,有利于該省文化的創新。
(2)大眾傳媒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通過把“舞臺”拓展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視頻網站,有利于促進該省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擴大其文化的影響力。
(3)對傳統文化需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萍嫉倪\用有利于使該省傳統文化做到與時俱進,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4)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科技運用有利于提升該省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其文化的競爭力。
PAGE
-
14
-第一框 傳統文化的繼承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并不是存在于歷史中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歷史中,而且存在于現實中,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歷史上產生的文化如果沒有被人類繼承下來,那就不是傳統文化。所以,并非歷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它已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所以是一成不變的。請簡要評析這一觀點。
提示:傳統文化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具有穩定性,但是它又隨著時代、實踐的發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所以,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傳統文化的作用:
(1)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則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對國家、民族來說: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對個人來說: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1)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具體做法:
①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②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③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關鍵能力·議題導學
議題一 傳統文化有哪些特點和作用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經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所有親人都要一起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思考:說明材料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科學精神)
提示:(1)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重陽節經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所有親人都要一起出游賞景、登高遠眺等,就體現了這一點。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節日習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3)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親人們都會通過出游賞景、飲菊花酒等傳統習俗來慶祝重陽節。
1.傳統文化的特點:
特點
內涵
繼承性
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
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鮮明的民族性
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
2.全面認識傳統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作用的兩面性與傳統文化的作用的兩面性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的原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含義
地位
影響
典型代表
傳統習俗
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
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
傳統建筑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北京菊兒胡同、福建土樓
傳統文藝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京劇、書法、篆刻、楹聯
傳統思想
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
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大同理想”、“貴和”思想
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兩個人工島島頭共有四個青銅鼎,分別刻寫著“海底繡花、筑島奇跡、蛟龍出海、夢緣伶仃”的字樣。這些鼎的浮雕、紋理樣式都是采用獨特的中國傳統的元素,他們記載著這項超級工程的筑夢歷程。這說明
(  )
①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發展
②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③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④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D。材料強調了港珠澳大橋上的青銅鼎,刻寫著“海底繡花、筑島奇跡、蛟龍出海、夢緣伶仃”的字樣,這些鼎的浮雕、紋理樣式都是采用獨特的中國傳統的元素,這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和鮮明的民族性,②④符合題意;①錯誤,傳統文化有優秀與糟粕之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會促進社會發展;③錯誤,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議題二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凝聚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輯錄《二十四孝》中《埋兒奉母》載:郭巨,晉代人,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我們應怎樣對待傳統文化。(科學精神)
提示:(1)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促進社會、個人發展的積極因素,也有阻礙社會、個人發展的消極因素,不可全盤肯定,也不可全盤否定,要辯證地認識。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3)我們要反對完全否定傳統文化和全盤接受傳統文化的錯誤傾向,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角度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具體措施: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①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②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古代留傳的許多家訓不乏經典,但其中也有很多封建說教。對待古代留傳下來的家訓,我們的正確態度是
(  )
①辯證地分析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②將其作為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③對其中落后和腐朽的內容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大力弘揚并積極傳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古代留傳的許多家訓不乏經典,但其中也有很多封建說教,因此,我們要辯證地分析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對其中落后和腐朽的內容加以改造或剔除,①③正確;材料中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因此,不能不加辨別地將其作為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需要對其批判繼承,不能全部弘揚并傳承,排除②④。
核心素養·情境探究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9年9月28日祭孔大典在曲阜舉行??鬃邮俏覈糯鷤ゴ蟮乃枷爰?、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祭孔是為了尊崇與懷念至圣先師孔子,主要在孔(文)廟舉行的隆重祀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新時期的祭孔大典,主要是為了緬懷至圣先師孔子及歷代儒家先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運用傳統文化的繼承的相關知識,分析舉辦“祭孔大典”活動的意義。(科學精神)
提示:(1)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我們要保留傳統文化、傳統習俗里面具有生命力的內容,傳統文化進課堂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文學修養。你是怎么看的?(科學精神)
提示:應該繼承傳統文化。理由:①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能給人精神動力。②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發揚和繼承的。③我們應尊重傳統文化,讓人們更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歷來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搜集材料,與同學交流探討新舊二十四孝的區別。(公共參與)
提示:搜集材料,學會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課堂檢測·素養達標
1.2020年5月19日在世界衛生組織第73屆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他指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在世界人民抗疫期間,中國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大量醫療物資援助并分享抗疫經驗。材料反映了
(  )
①中華傳統文化中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
③文化促進國際合作、推動社會發展
④中國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B。習近平指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在世界人民抗疫期間,中國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大量醫療物資援助并分享抗疫經驗。這反映了中國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達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①④符合題意。材料不體現文化與經濟的關系,②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中國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戰勝病毒貢獻智慧和力量,不體現文化促進國際合作、推動社會發展,③與題意不符。
【補償訓練】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商業倫理文化,提倡“和氣生財”,主張“誠實守信”。時至今日,“和氣”“誠信”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這說明
(  )
①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繼承性
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選A。我國傳統的誠信文化在當今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說明了文化具有繼承性,②正確;“和氣”“誠信”等商業倫理文化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說明了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①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沒有體現出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排除③;材料沒有強調文化的民族性,排除④。
2.文化大師張岱年指出:“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民族的自信心與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礎,即對于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笨梢?br/>(  )
A.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繼承性
B.傳統文化具有相對滯后性
C.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
D.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解析】選C。材料強調的是優秀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作用,C符合題意。A說法正確,但與題意不符;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積極的部分,B說法不科學;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D錯誤。
3.(2020·天津等級考)徜徉古鎮楊柳青,聲聲古琴音從青磚灰瓦間溢出,沿運河兩岸流淌,一幅雋永的文化長卷就此舒展。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聲名遠揚的木版年畫,滋養著吉祥文化。楊柳青古鎮獨具特色的文化
(  )
①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
③借助傳統建筑和傳統工藝得以傳承
④在世代相傳中從未改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A。本題主要考查文化載體、文化傳承。徜徉古鎮楊柳青,聲聲古琴音從青磚灰瓦間溢出,沿運河兩岸流淌,一幅雋永的文化長卷就此舒展。楊柳青古鎮獨具特色的文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傳統建筑和傳統工藝得以傳承,①③正確;②說法錯誤,傳統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傳統文化要因時而變,④中的“從未改變”說法錯誤。
4.“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文昌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影響深遠。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及丁酉年海峽兩岸文昌祭祀大典在“文昌故里”四川省梓潼縣隆重舉行。開展此類文化交流活動
(  )
①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②是基于文化是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精神力量
③能夠促使臺灣人民熱愛和擁護社會主義
④有利于促進兩岸人民對祖國統一的認同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選D。材料反映的是兩岸進行傳統文化交流,這有利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符合題意;在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④符合題意;優秀文化才能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②觀點絕對化;擁護祖國統一不等于擁護社會主義,排除③。
5.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為此,紀錄片《記住鄉愁》應運而生。該片通過100個村落故事,提出了100個圍繞“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之時代價值”的傳統文化清單。鏡頭講述的都是中國鄉土故事,重溫世代祖訓,尋找傳統文化的基因。這種基因可能就隱藏在農村家家戶戶的楹聯上,隱藏在村民代代相傳的故事中……看到它們,就想到鄉愁;記住了鄉愁,就是記住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尋根之路。
“看到它們,就想到鄉愁;記住了鄉愁,就是記住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尋根之路?!边\用傳統文化的特點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題要求運用傳統文化的特點分析其原因,根據材料的解讀,可以從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以及鮮明的民族性的角度進行分析作答。
答案: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優秀傳統文化,是通過村落、楹聯、傳統故事、祖訓家譜等方式,世代相傳保留至今。因此,看到它們就想到鄉愁。②鄉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喚起人們對整個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記住了鄉愁,就是記住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尋根之路。
七 傳統文化的繼承 
(15分鐘·3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1.2020年12月4日,五星紅旗第一次在月表動態展示?!版隙鸨荚隆睆纳裨捵優楝F實,以“嫦娥”這一神話人物命名登月探測器,引起了國人和海外華人的共鳴??梢?br/>(  )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②傳統文化是支撐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海外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烈認同感
④傳統文化具有面向世界和主動傳播的特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版隙稹边@一神話人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物,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①入選。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民族精神是支撐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②不選。以“嫦娥”這一神話人物命名登月探測器,引起了國人和海外華人的共鳴,可見海外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烈認同感,③入選。材料并未涉及傳統文化具有面向世界和主動傳播的特點,④不選。
【補償訓練】
1.對“浩然之氣”的論述和追求是孟子和諧思想的一大特色,這一思想對于今天人們培養和諧心理仍有借鑒價值。從中可以看出
(  )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一成不變
③傳統文化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
④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時而變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選A。孟子的和諧思想對今天人們培養和諧心理仍有借鑒價值,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點以及對于今天人們培養和諧心理仍有深刻的影響,①③符合題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保持不變,其具體內涵因時而變,②④說法錯誤。
2.春運,不是遷徙,而是情感的回歸;春運的列車無論駛往哪個方向,都在開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滿現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節民俗依然活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間,每年的這個時刻,無論身處何方,都會燃起人們對家的渴望。這表明
(  )
A.文化影響著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穩定不變
C.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D.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解析】選D。在布滿現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節民俗依然活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間,每年的這個時刻,無論身處何方,都會燃起人們對家的渴望,這表明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D正確且符合題意;A正確但在材料中未體現;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但不是穩定不變的,B錯誤;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C錯誤。
2.(2020·全國Ⅲ卷)2019年4月,世界著名文化遺產巴黎圣母院因火災受損。11月,中法雙方簽署文件,決定就巴黎圣母院修復等開展合作。雙方商定在2020年確定巴黎圣母院保護修復合作的主題、模式及中方專家人選,同時明確雙方將就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技術與科學交流及培訓項目。中法開展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合作旨在
(  )
①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②促進中法文化交流互鑒
③賦予中法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④推動中法文化在取長補短中共同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中法雙方決定就巴黎圣母院修復等開展合作,同時明確雙方將就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技術與科學交流及培訓項目,這有利于雙方開展文物保護的交流,促進中法文化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②④正確;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上述舉措的意義,不是目的,①不符合題意;中法開展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是創新,③不符合題意。
二、非選擇題(共20分)
3.從赤貧逐步走向小康,家家住上了小洋樓。照理說,富了誰還愿意保留過去的窮酸樣?可江西省瑞金市華屋村村民大會決議:一定要保存十余棟破舊老屋,“為后輩留些記憶,為老人留些念想,為村子留下痕跡”。
老屋,不僅僅是個念想,更是一本教科書,不需要長輩們的絮叨,只需要用眼睛和心靈去體會。老屋在,鄉愁就不曾遠離,初心就不會淡漠。如今,華屋村已經成了當地有名的旅游景點,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是從老屋起步,一步步去“丈量”華屋村的巨變。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相關知識,請你為江西省瑞金市華屋村村民大會的決議點贊。
【解析】解答本題,由“老屋”可聯想到文化載體、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作用等知識;由“旅游”可聯想到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傳統文化的作用等知識。據此,綜合運用上述知識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說明。
答案:①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保存破舊老屋,就是保留傳統文化,讓人們看到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和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②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保存破舊老屋,就是保存了人們心中的精神根基,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增強人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③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保存破舊老屋,并以此發展旅游業,使傳統文化順應時代變遷,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10分鐘·2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4.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文化既是大運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承載厚重歷史、凝聚中國智慧、體現創新精神的世界文化遺產?;窗驳拇筮\河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數量多、顏值高、氣質好的特點。當前大運河保護和開發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的嚴重挑戰。為此大運河的保護和開發要
(  )
①堅持社會效益首位原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注重保護歷史文脈
②堅持深度挖掘、打造歷史景觀,加大仿古和復建的力度
③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
④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建設旅游項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A。大運河的保護和開發要以保護為主,因此要堅持社會效益首位原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注重保護歷史文脈;大運河的保護開發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①③正確。目前大運河的保護和開發面臨嚴重挑戰,不宜加大仿古和復建的力度,也不宜大力建設旅游項目,②④不選。
5.從故宮文創類產品熱賣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廣受各界歡迎,互聯網賦能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樹立了傳統文化扎根年青一代內心的典范,也激發了年青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欲望。這表明
(  )
①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
②傳統文化已沒有落后的、腐朽的東西
③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④傳統文化能滿足人們的所有精神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ヂ摼W賦能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激發了年青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欲望,表明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①③符合題意;傳統文化既有積極向上的內容,也有落后的、腐朽的東西,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但不是滿足人們的所有精神需求,②④表述錯誤。
【知識拓展】
文化創意產品
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賦和文化積淀,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6.清明節,民間有燒紙錢祭祀祖先的風俗。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為此發布“禁燒令”。多數市民表示理解與支持,并通過用鮮花、網絡、家庭追悼會等方式代替“焚燒紙錢”的祭拜活動。也有部分市民不理解,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應該禁止。
從文化生活的角度,談談你對清明節民間燒紙錢祭祖的風俗的認識。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影響的認識,因此在思考問題時,要調用傳統文化和“今天”相聯系的知識點:如傳統文化的特點、傳統文化的作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等,據此組織答案。
答案:(1)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民間保留焚燒紙錢祭祀祖先的風俗無可厚非。
(2)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3)面對傳統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其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因為它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對于其中落后的、腐朽的內容應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因為它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清明節燒紙錢祭祖這一風俗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因時而變。
【補償訓練】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它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中華兒女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它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重要紐帶。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如何認識傳統文化。
【解析】本題解答時首先明確傳統文化的主要知識包括: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待態度、繼承與發展創新等;然后調動運用上述知識,結合材料進行分析,實現理論與材料的有機結合。
答案: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民族性和相對穩定性;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發展要求的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與全盤肯定的守舊主義。
PAGE
-
15
-第二框 文化創新的途徑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1)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2)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二者之間并不矛盾。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傳統而空談,否則就失去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要求文化創新體現新的時代精神。
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重要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2)表現: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3)要求: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文化交流中“以我為主”與“海納百川”是否矛盾?
提示:“以我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納百川”表明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借鑒、交流、融合、共處。二者并不矛盾。
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對文化發展的錯誤傾向:
(1)“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是指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
(2)“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是指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2.堅持正確方向,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1)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2)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3)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
(4)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關鍵能力·議題導學
議題一 文化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漢族服飾文化是漢族人民通過儒教《十三經》、大唐《開元禮》和正史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今天,我們常以唐裝、旗袍、中山裝作為民族服裝得到承認而感到自豪,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在著裝市場上它們已退居到點綴的地位,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夾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純西式服裝。
  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服飾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與國際性的相對地位問題,中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斷地豐富著現實生活,唯獨漢族的服飾文化消失了。
(1)如何使漢族服飾文化回歸到漢族服飾的主導地位?(科學精神)
提示:①文化發展的實質是文化創新。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③理解人民群眾對服飾文化的基本需求,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創作中的主體作用。
(2)在借鑒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科學精神)
提示:在文化創新中,必須大膽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使文化創新保持民族特色。
1.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這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創新還必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①交流、借鑒與融合: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交流: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
借鑒: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
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②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我為主”就是在對世界文化精華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為我所用”就是要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區分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著眼于繼承,這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主要側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主要側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國家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在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這是因為
(  )
①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②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③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時代同步
④立足社會實踐,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D。文藝工作者應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說明文化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要立足社會實踐,②④符合題意;人民群眾不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①錯誤;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社會發展并不完全同步,③錯誤。
議題二 文化創新應堅持怎樣的方向
  一些地方,山寨建筑、山寨景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埃及獅身人面像、美國國會大廈、英國倫敦大本鐘、泰坦尼克號輪船等,在國內都能找到“山寨版”。針對這一現象,三位同學就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發生了爭論。
甲同學:山寨建筑、山寨景點使我們不出國門就能領略世界建筑,應該照搬過來。
乙同學:山寨建筑、山寨景點和我國傳統建筑差異太大,應該堅決抵制。
丙同學: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國建筑。
(1)材料中三位同學的觀點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錯誤觀點屬于哪種錯誤傾向?(科學精神)
提示: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丙同學的觀點是正確的。甲同學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被稱為“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乙同學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被稱為“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2)請就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提出兩條建議。(公共參與)
提示:①要立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②要有辯證取舍的態度,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
1.文化創新必須克服的錯誤傾向:
(1)在對待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上,要克服固守傳統、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
(2)在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上,要克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完全否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2.在文化創新時,如何堅持正確的方向:
(1)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2)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全面把握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1)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堅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和融合。
(4)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要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
(5)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科技進步,思想解放,推動文化形式和內涵的發展。
在傳統戲曲發展面臨困境的情況下,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國卻場場爆滿。該劇盡量保留原劇本中的精華部分,大膽借鑒電影等藝術形式的特點,在視覺、聽覺、舞美等方面下功夫,用青春的演員演青春的愛情故事,讓大批年輕觀眾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青春版《牡丹亭》讓年輕人喜歡上老戲曲給我們的啟示是
(  )
①文化創新應堅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②文化創作應自覺迎合年輕觀眾的實際需求
③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實現形式的創新
④利用現代科技就能實現文化創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A。青春版《牡丹亭》讓年輕人喜歡上老戲曲給我們的啟示是文化創新應堅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青春版《牡丹亭》在盡量保留原劇本中的精華部分的基礎上,大膽借鑒電影等藝術形式的特點,從視覺、聽覺、舞美等方面下功夫,體現了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實現形式的創新,①③符合題意。文化創作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而不僅僅是迎合年輕觀眾的實際需求,②錯誤;文化創新的方式、手段很多,利用現代科技有利于實現文化創新,不等于利用現代科技就能實現文化創新,④錯誤。
核心素養·情境探究
文化創新的途徑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而中國商業聯合會、富陽市人民政府在富陽共同打造一幅現代版《新富春山居圖》。
  中國美協主席是創作團隊的領銜主筆,他認為“要找出一種既有傳統文化精神,又有時代氣息的新的筆墨,在創作中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要畫出新的《富春山居圖》,那必須有新的面貌,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文化。一個時代產生一個時代的作品,所以我們不可能去重復古人,重復古人也不是我們藝術家要創作《新富春山居圖》的初衷。一定要在古人的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繼承又有所創造”。
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新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是如何體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的。(科學精神)
提示: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中國美協主席認為《新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既有傳統文化精神,又有時代氣息”“在古人的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繼承又有所創造”體現了這一基本途徑。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制,最終成為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的文化。因此有人認為,只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就能實現文化創新。
請辨析:只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就能實現文化創新。(科學精神)
提示:(1)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長處。
(2)實現文化創新,我們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實現文化創新,我們還必須克服不利于文化創新的錯誤傾向。
(4)因此,“只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就能實現文化創新”的觀點是片面的。
  中醫藥學秉承“天人合一”“中庸”“道法自然”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在世界醫學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2020年的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癥狀,能夠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能夠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夠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
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說明我們應如何傳承中醫藥文化。(科學精神、公共參與)
提示:(1)立足于醫療實踐,創新中醫藥文化,推動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相融合,促進中醫藥的標準化、現代化。
(2)推動中西醫交流互鑒,借鑒、吸收西醫的長處,同時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擴大中醫藥國際影響力。
(3)發揮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大力發展中醫藥學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培育中醫藥人才。
課堂檢測·素養達標
1.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取名“琮琮”“蓮蓮”“宸宸”。其中“蓮蓮”源于西湖無窮碧色的接天蓮葉,蓮葉頭飾以三潭印月為頂,以互聯網為徑;“宸宸”源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標志性建筑拱宸橋。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的設計與取名體現了
(  )
①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文化創新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③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④文化創新要植根民族文化的土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B。題中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的設計與取名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體現了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同時說明文化創新要植根民族文化的土壤,①④符合題意。文化創新要批判繼承、推陳出新,還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并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改造,②說法錯誤。題中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的設計與取名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并不是強調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③說法錯誤。
【補償訓練】
京西皮影團隊創作了多部抗疫作品,如《致敬鐘南山》,還有以李蘭娟院士為原型的《與病毒賽跑》,以護士海燕為原型的《隔空抱抱》等,作品一經播出,深受網民喜愛。這給文化創作的啟示是
(  )
A.文化創作要立足實踐
B.繼承傳統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C.文化在交流借鑒中實現創造性轉化
D.為人們所喜愛的文化就是優秀文化
【解析】選A。文化創作有原型,體現了A;B、C與材料
無關;人們喜愛的文化不一定是優秀文化,D錯誤。
2.聽到的是京腔京韻的相聲,看到的卻是卡通人物在說學逗唱;聽到的是流行歌曲的韻律,看到的卻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凈末丑的表演。借助Flash等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相聲、戲曲等傳統文藝也逐漸地被“90后”甚至“00后”喜歡。這些傳統文藝的“漂亮轉身”告訴我們
(  )
A.文化創新的立足點在于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工具就能實現文化創新
C.文化創新不僅需要繼承更要融入時代元素
D.文化創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解析】選C。借助Flash等現代多媒體手段,相聲、戲曲等傳統文藝實現了“漂亮轉身”,說明它們融入了時代元素,C符合題意。文化創新應立足于社會實踐,A錯誤;B說法過于絕對;D在材料中未體現。
3.“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習近平對“去中國化”的批評,其依據在于
(  )
①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發展的精神紐帶
②吸收外來文化會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摒棄傳統文化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④立足傳統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對“去中國化”的批評實質上是啟示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這是因為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發展的精神紐帶,離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文化創新就會失去根基,①③符合題意;吸收外來文化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方針,②不符合題意;立足于社會實踐進行文化創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④錯誤。
【補償訓練】
“沒有底蘊的開放是瓦解,沒有原則的包容是妥協,沒有揚棄的繼承是退化?!边@一觀點啟示我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
(  )
①要以開放的心態包容一切文化
②不斷消除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和競爭
③對于傳統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
④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選D?!皼]有底蘊的開放是瓦解,沒有原則的包容是妥協,沒有揚棄的繼承是退化?!边@說明我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③④符合題意;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我們不能包容一切文化,①錯誤;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我們不能消除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和競爭,②錯誤。
4.對待傳統文化,應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忘古”。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
①繼承傳統是文化創新的必要前提
②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
③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
④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B?!皠撔露煌拧?說明繼承傳統是文化創新的必要前提,①正確?!白鸸哦荒喙拧?說明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④正確。②錯誤,因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排除。③不符合題意,排除。
5.閱讀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是我國的古瓷都和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在唐代,受長江流域燦爛文化的影響,潮州陶瓷古窯悄然興起。此時出現制瓷工藝,潮州城郊窯場遍布,種類繁多,盛極一時。
  宋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除了為爐、壺、盂、罐一類日用器皿裝飾之外,還結合當時的需求,進行觀賞瓷器的制作。如西洋狗、獅子、人像和佛像等。其手法簡練而傳神,造型技藝相當高明。潮州陶瓷進入輝煌時期。
  如今,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潮州陶瓷產業發展阻力重重,陶瓷工藝略顯疲態,陷入困局。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談談如何破解當前潮州陶瓷工藝發展的困局。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進行探究問題的能力,屬于措施類的解答題。本題限定的知識點為“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包括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如何進行文化創新等知識。具體到本題,學生可以從如何進行文化創新的具體要求的角度,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說明。
答案:(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或答“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潮州陶瓷產業應立足于社會實踐,在創新中實現發展。
(2)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潮州陶瓷產業應批判繼承傳統陶瓷,為傳統陶瓷業注入新的時代氣息。
(3)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潮州陶瓷產業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加強同中外優秀陶瓷企業的交流,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
(4)要堅持正確方向。(或答要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促使潮州陶瓷產業走出困境。
【補償訓練】
有專家指出:特色文化小鎮的建設,除了需要有經濟支撐和差異性概念,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歷史傳統與民眾情感的“文化人”“鄉賢”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聯結社區,自覺承擔起本地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建設和品牌營造的重要責任,并且在正視、尊重、敬惜、愛護和善待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礎上持續培育出獨特的、有品質的、可持續的地方文化。而這種基因性的文化建設工作,不是簡單拿投資、拿規劃就可以解決的,既不能全盤照抄古人,也不能搞“拿來主義”,必須依靠小鎮居民的共同努力。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途徑的知識,說明如何建設特色文化小鎮。
【解析】解答此題時,首先要明確此題的知識范圍為“文化創新途徑”的知識,屬微觀考查。然后結合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分別從“立足于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即可。
答案: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建設特色小鎮要立足于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的實踐。②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建設特色小鎮要在正視、尊重、敬惜、愛護和善待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礎上持續培育出獨特的、有品質的、可持續的地方文化。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必須要借鑒其他地方城鎮化建設,但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能搞“拿來主義”。④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調動“文化人”“鄉賢”等的作用。
十 文化創新的途徑
(15分鐘·3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2020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是中意友好交往史上首次以“文旅融合”為主題舉辦的大型活動。雙方將合作推出貫穿全年、形式多樣的上百項精彩活動,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化遺產、旅游、創意設計等多個領域。這表明
(  )
①只要引入流行元素,民族文化就能很好地傳承和發展
②要善于推陳出新,民族文化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③民族文化只有贏得市場才有價值
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2020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以“文旅融合”為主題舉辦大型活動,涉及眾多領域的合作。這表明要善于推陳出新,民族文化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②④符合題意。流行元素不等于優秀元素,也不一定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起積極作用,所以,并不是引入流行元素,民族文化就能很好地傳承和發展,①說法有誤。民族文化的價值體現在多方面,并非只有贏得市場才有價值,③說法有誤。
2.當前我國有一部分人,沒有悟透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懷疑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甚至干脆下結論:傳統文化在當下不適用,該修改或淘汰。于是乎,開口洋腔、滿腔西方,忘記了自己的祖宗是誰,叛逆自己的民族屬性,漠視自己的傳承責任。這啟示我們要
(  )
①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②反對“封閉主義”
③反對“民族虛無主義”
④反對“守舊主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選A。材料中的“開口洋腔、滿腔西方,忘記了自己的祖宗是誰,叛逆自己的民族屬性,漠視自己的傳承責任”,是“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體現,①③正確。②④不符合題意,排除。
3.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我們要主動吸收異域文化的積極成分,但絕不能失掉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脈,喪失自己的主體性。材料表明
(  )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學習外來文化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③異域文化日益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根基
④文化發展要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D?!拔覀円鲃游债愑蛭幕姆e極成分”,說明學習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同時文化發展要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②④符合題意;題中強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而沒有涉及文化創新和社會實踐的關系,排除①;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根基,③錯誤。
4.小提琴協奏曲《梁?!返淖髡咧缓握己勒f,這首曲子是浙江農民原創的,里面有很大部分運用了越劇的表演因素,所以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樂器演繹民族旋律的經典之作。由此可見
(  )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文化創新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文化創新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④文化在發展的基礎上繼承,在繼承的過程中發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C。這首曲子是浙江農民原創的,里面有很大部分運用了越劇的表演因素,所以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樂器演繹民族旋律的經典之作。由此可見文化創新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②③符合題意。①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④錯誤。
5.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部署,深圳市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希望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努力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強市。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
A.文化創新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利益為價值導向
B.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在于社會實踐
C.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目的和歸宿
D.文化創新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選C。社會實踐是文化發展的目的和歸宿,“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目的和歸宿”說法錯誤但符合題目要求,C入選。“文化創新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利益為價值導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在于社會實踐”“文化創新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說法均正確但均不符合題目要求。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總結全省診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經驗,提出了遵循可操作性強、中西醫并重的原則,制定了《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除了西醫治療,還提供了中醫治療方案,認為依照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征,這種病屬于中醫疫病的范疇,其核心病機為“濕、毒、淤、閉”,病位在肺、脾。同時向社會提供了兩個中醫預防方案。
  隨著抗擊疫情的深入,更多的中醫療法被運用在臨床。比如蜂針療法,就是將蜂針液的藥理作用與針灸學原理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在處理新冠肺炎時見效快、取材方便,治療速度也快,顯示出獨特的效能。
請你運用“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闡述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中西醫療法之間的關系。
【解析】解答本題,首先明確知識點“文化創新”,闡述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中西醫療法之間的關系,要想到中醫屬于我國傳統文化,西醫屬于外來文化,因此結合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同時注意結合克服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再想到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最后文化創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根據病情中西醫結合治療。
答案:(1)根本途徑是立足于治療新冠肺炎的實踐,處理好中西醫療法的關系,中西醫并重。
(2)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需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提供中醫治療方案,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運用西醫治療。
(3)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西醫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大有可為;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中醫療法在處理新冠肺炎時顯示出了獨特的效能。
(4)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根據病情中西醫結合治療。
(10分鐘·2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7.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會徽圖形中的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蘊,賽道代表體育運動和競技,互聯網符號契合杭州城市特色,錢塘江和錢江潮頭是會徽的形象核心,江潮奔涌表達了浙江兒女勇立潮頭的精神氣質,太陽圖形是亞奧理事會的象征符號。這一設計理念
(  )
①將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國際化風格融為一體
②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進步決定著文化發展方向
③彰顯主辦城市鮮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和城市特質
④表明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推動著社會實踐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F代信息技術進步可以推動文化的發展,但決定文化發展方向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②錯誤;材料沒有強調文化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排除④。
8.一個民族,疏離了歷史,自然就無希望;舍棄了文化,也就失去了靈魂。這說明,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
(  )
A.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B.批判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
C.把實用主義和形式主義結合起來
D.繼承傳統文化和歷史習俗
【解析】選A。材料強調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傳承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A正確。B、C、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創新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一步走向繁榮的思想指針和行動指南。
材料一 20世紀后半期,計算機日漸進入人們生活,以西方主導、西文為主的文字處理模式使漢字面臨危機,以致關于漢字拉丁化的討論一度很是熱烈。如果不能適應時代趨勢,不通過發明創造解決這一難題,漢字可能被淘汰。在巨大壓力和動力面前,王選領軍的團隊終于攻克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難題。這使漢字“絕處逢生”。沒有這一偉大創新,中國文化以及整個經濟社會現在是什么面貌,真的難以想象。
材料二 《紅色娘子軍》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結合,創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紀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藝術領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跡。在音樂創作上,《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音樂,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1)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文化創新和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5分)
(2)在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方面,材料二給了我們哪些有益啟示?(5分)
【解析】第(1)問,抓住回答兩者關系的通用思路即可,即運用材料先說明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重要性,再回答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第(2)問,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吸收有益成果;二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據此結合材料作出說明。
答案:(1)①針對漢字面臨的危機,王選領軍的團隊攻克了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難題,這體現了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②攻克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難題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體現了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①《紅色娘子軍》吸收西方芭蕾的技巧,成就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跡,這啟示我們,對待外來文化,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熔鑄百家的氣魄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要做到平等交流、相互借鑒。②《紅色娘子軍》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創造出民族芭蕾的世紀精品,這啟示我們,在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優秀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PAGE
-
16
-第一框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一、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
1.文化創新:
(1)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創新。
(2)必要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文化創新的淵源不等同于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唯一源泉是社會實踐。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三、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
1.文化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有人認為,文化創新來自作者的靈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創造的主體。這種觀點對嗎?
提示: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不是作者的靈感;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3.文化創新的具體要求:
(1)自覺地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意義。
(2)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3)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
關鍵能力·議題導學
議題一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是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優秀藝術作品的產生與深入生活緊密相連。歌劇《白毛女》劇組主創人員赴“白毛女”傳說的發源地——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北冶鄉河坊村實地體驗生活,與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上海市設立“上?,F實題材創作浦東基地”,首批8位作家已分別到“陸家嘴金融城”和“上海張江高科”兩個基地深入生活,兩位作家已著手創作……
為什么強調文藝創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科學精神)
提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一方面,人民群眾在生產活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不斷變化和發展,人民群眾有更高的文化需求,文藝創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不斷創作出更多的滿足人民需求的文藝精品。
1.全面理解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辯證關系:
(1)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有反作用。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反過來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可以為實踐發展提供先進的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從而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
(3)二者的辯證關系:
社會實踐
文化創新
2.文化創新的作用: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不是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和檢驗標準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失去了創新能力的文化,喪失了新陳代謝的機能,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不斷發展和繁榮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旅。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區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強調社會實踐是“源”,即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如果材料落腳點是文化創新取材于現實生活,則體現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強調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具有能動作用。如果材料落腳點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則體現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剪紙動畫是剪紙與動畫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既保留了剪紙純樸活潑、簡潔明快、夸張寫意的藝術特色,又使剪紙不僅有聲有色動起來,還能繪聲繪色講故事,深受觀眾喜愛。借助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剪紙藝術得以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這表明
(  )
①采取新的藝術形式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
②勇于創新是文化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
③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④現代科技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A。②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④錯誤,現代科技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借助剪紙動畫這一新的藝術形式,既保留了剪紙純樸活潑、簡潔明快、夸張寫意的藝術特色,又使剪紙不僅有聲有色動起來,還能繪聲繪色講故事,剪紙藝術得以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這表明采取新的藝術形式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①③符合題意。
議題二 誰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從多方面表現了周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
  我國的《詩經》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不僅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也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作才能。
1.結合《詩經》的創作過程,思考文化創造的主體是誰?(科學精神)
提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2.中國文化創造者應有怎樣的使命和職責?(政治認同、公共參與)
提示:當代中國文化創造者的使命和職責:(1)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積極與人民群眾相結合,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需求。(2)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刻苦鉆研,銳意創新。
1.文化創新的著力點:
(1)進行文化創新主要應著力于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體制機制、文化傳播手段等。
(2)文化內容即反映什么事的問題,文化形式即采用什么方式展現的問題,文化體制機制即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文化傳播手段即書本、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
2.文化創造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2)文化創新必須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兩個必須)
(1)必須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
①依據: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文化創新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
②要求:首先,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文化創新的根本價值取向,把服務群眾作為文化創新的價值目標。
(2)必須強化文化創造者的職責和使命。
文化創造者必須深刻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發展先進文化不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才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眰ゴ蟮淖髌芬欢ㄊ菍€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史詩是人民創造的,不論多么宏大的創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人民群眾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這說明
(  )
①反映國家和民族命運是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
②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文藝工作者的追求
③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態度
④文藝創作應遵循自身規律,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C。題干中“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史詩是人民創造的”表明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文藝工作者的追求,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態度,②③符合題意;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①錯誤;題干未強調文藝創作規律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④不符合題意。
核心素養·情境探究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以恢宏的氣勢、精美的畫面、激昂的配樂和振奮人心的解說詞,用新聞紀錄片的方式,將中國近年來探索太空,開發深海,建設世界一流的高鐵、橋梁、碼頭,5G技術連通世界,艱苦奮斗扶貧攻堅等足以載入史冊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現在大銀幕上。隨著電影熱映,紀錄片拍攝手法也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有人認為該片的成功在于順應了時代與人民的呼聲,將祖國發展和成就真實地呈現在大銀幕之上。有人認為該片憑借出色的藝術想象與創造,以光影的藝術形式,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彰顯崇高之美。
結合材料,說說文化創新有哪些作用。(科學精神)
提示:①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有人認為,紀錄片既要尊重事實,又要進行藝術想象和創造。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并結合材料,對此予以評析。(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提示:(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造和發展的源泉。紀錄片拍攝要尊重事實,不能脫離現實,不能單憑藝術想象和創造進行表達。
(2)文化創新體現在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等方面。紀錄片要創新內容形式、傳播手段,不能因為題材局限,就束縛創作活力。
(3)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拍攝者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正確處理現實與創造的關系,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春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是其他節日無法企及的,正如俗話所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北M管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國人過春節的方式正在發生著日益顯著的變化,但是隱藏其中的深層民族和集體記憶、個人情感是無法抹殺的。多年來,全國人民已經形成了“春晚情結”,既對其寄予厚望,但又常常感嘆“令人失望”。脫離群眾、缺乏生活化是老百姓觀看春晚后的普遍感覺;沒有新意、還是老一套,是很多春晚忠實觀眾失望的重要原因。
請你從文化創新源泉和主體的角度,為舉辦精彩春晚出謀劃策。(公共參與、科學精神)
提示: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央視春晚的創新只有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央視春晚要走出困境,必須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突破“老一套”。③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造要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央視春晚的節目設置要切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要求和利益,只有貼近群眾生活才能被群眾接受和認可。④在不斷推動文化內容形式創新的同時,要大膽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
課堂檢測·素養達標
1.大型人文藝術節目《信·中國》,每季精選一個書信主題,由著名演員以及觀眾喜愛的各界文藝工作者來讀書信,使用最新舞臺科技,老照片、影像資料鮮活呈現,營造出電影化的節目效果,充分做到了對價值觀和社會現實的雙層關照,用語言的力量傳遞時代信念,反響強烈。這表明
(  )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②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繁榮
③文化創新能增加傳統文化的價值
④科學技術進步推動文化創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選D。②表述與題意不符,題目中沒有涉及文化創新的作用;③表述本身錯誤;大型人文藝術節目《信·中國》依托著名演員以及觀眾喜愛的各界文藝工作者來讀書信,使用最新舞臺科技,老照片、影像資料鮮活呈現,營造出電影化的節目效果,這表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科學技術進步推動文化創新,①④符合題意。
2.戲曲工作者要重視繼承傳統,鼓勵創新創造,出名家、出精品、出流派,努力展現戲曲藝術時代新風貌。之所以要鼓勵文化創新創造,是因為
(  )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②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④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B。①與題意構不成因果關系,排除;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②錯誤;③④是鼓勵文化創新創造的原因,符合題意。
【補償訓練】
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我國文化和旅游部迅速調集整合數字文化資源,推出“在線圖書館”“在線博物館”“在線劇場”等專題。這說明文化和旅游部
(  )
①促進文化內容創新
②促進文化傳播方式創新
③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
④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C。推出線上文化專題,體現了②;“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體現了③;①④與材料無關。
3.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說:“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見妙景,便會妙手寫出來……無他,只因妙手所寫純是妙眼所見,若眼未有見,他決不肯放手便寫,此良工之所永異于俗工也?!边@句話揭示了
(  )
A.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B.藝術創作是胸有成竹的展現
C.社會實踐是藝術創作的來源
D.藝術創作是感覺和想象的融合
【解析】選C。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從事有價值的文化創造。材料中“只因妙手所寫純是妙眼所見,若眼未有見,他決不肯放手便寫”體現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C正確;其余三項不符合題意。
4.清泉永遠比淤泥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這段話告訴我們
(  )
①歌頌社會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惡事物更加重要
②為社會、為讀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
③讓人從文化作品中感到快樂是創作者的根本任務
④引導人們向美、向善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選D。歌頌美好事物與揭露丑惡事物同樣重要,①錯誤;創作者的根本任務是創作優質的作品,③錯誤;②④正確,符合題意。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或是在基層和干部群眾傾心交談中,經常會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他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而這些華章佳句,又和習近平總書記樸素的大眾化語言,鮮活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實現了讓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播出,在廣大老百姓中反響強烈,掀起全民學經典的新高潮。
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分析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傳承傳統文化。
【解析】本題要求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分析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傳承傳統文化。本題考查的知識范圍是《文化生活》,屬于宏觀考查,題干設置屬于“措施類”主觀題。解答本題需要全面準確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與教材知識相結合進行分析。
答案:(1)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或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不忘本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2)堅持文化創新,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或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4)借助大眾傳媒,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九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15分鐘·3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一位企業家表示,所有的創新都要回歸其最本質的任務:解決問題。有些企業申請不少專利,卻沒有在實際產品中應用,也沒有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創新是沒有價值的。這說明
(  )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②文化創新必須要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
③社會實踐為創新提供了豐富資源
④推動社會實踐發展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創新不能解決問題就沒有價值,是因為其沒有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④正確;①③說的是社會實踐對創新的意義,不符合題意。
2.“以人民為中心”是對文藝創新立場的本源回歸。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說明
(  )
①文化創新有助于推動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人民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③滿足人們文化需求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④文藝工作者必須投身于群眾的偉大實踐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選D?!拔乃噭撟鞣椒ㄓ幸话贄l,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說明人民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藝工作者必須投身于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拜人民為師,才能創造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②④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社會實踐對于文化創新的作用,不體現文化創新的作用,①③與題意不符。
【補償訓練】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文藝界、社科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啟示我們
(  )
①要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②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③在社會實踐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④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生活中汲取營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B。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扎根人民,啟示我們要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采集素材,創作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啟示我們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生活中汲取營養,①④符合題意。設問角度是“啟示”,②③是說明文化的產生、獲得和享用,不符合題意。
3.2020年2月20日,敦煌研究院“云游敦煌”官方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民眾通過該程序足不出戶便可暢享敦煌藝術之美,還能定制專屬個性呈現內容,在體驗互動中獲得知識,隨時隨地擁有一個“觸手可及”的線上敦煌石窟。這表明
(  )
①科學技術規定敦煌壁畫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
②科學技術推動敦煌壁畫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
③順應時代變化的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④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D??茖W技術有利于更好地展現敦煌壁畫的文化內涵和實現其美學價值,文化內涵的確定、價值創造與實現是在實踐中規定的,①表述錯誤?!霸朴味鼗汀惫俜轿⑿判〕绦蛲苿佣鼗臀幕a和消費方式的變化,但不能推動敦煌壁畫生產,②錯誤。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根本目的,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官方微信小程序,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③④符合題意。
【補償訓練】
1.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的創新。沒有創新,文化就會萎縮,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文化創新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  )
①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③掃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礙
④加快民族文化的融合,使文化走向統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B。文化創新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文化創新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①②符合題意;掃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礙,與文化創新沒有關系,排除③;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而不是使文化走向統一,④錯誤。
2.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品酒、寫詩、作畫、餞行的美談。但后來,“飲酒文化”慢慢異化為另一種社交文化——“拼酒式社交”?!捌淳剖缴缃弧币?強迫性勸酒行為也該叫停,這說明
(  )
①中國的“酒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
②“酒文化”的創新應該順應時代發展
③人們是“酒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
④“酒文化”作為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選D。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但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拼酒式社交”要改,強迫性勸酒行為也該叫停,這說明中國的“酒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酒文化”的創新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①②符合題意;材料強調要改革“酒文化”中的糟粕,③與題意不符;中國的“酒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④錯誤。
4.打工文化是從打工者群體中自發生長出來的文化,它帶著生活粗糲的質感、樸素、真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從文化建設的角度說,打工者不僅僅是公共文化的服務對象、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他們更是文化的生產者、創造者。這句話的依據是
(  )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②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
③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④打工文化成為我國當前的經典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選D。打工文化是從打工者群體中自發生長出來的文化,
從文化建設的角度說,打工者不僅僅是公共文化的服務對象、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他們更是文化的生產者、創造者。這是因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①③正確;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②錯誤,排除;“打工文化成為我國當前的經典文化”說法錯誤,排除④。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5.近年來,M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走上了一條“播種畬文化”的新型致富道路。48戶村民自發抱團組建起文化旅游服務有限公司,興辦生態農家樂,以傳統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唱響新時代山歌,展示畬族風情,傳播畬族文化。村民甘愿舍小家為大家,整治村莊環境,拆掉造紙廠建起文化廣場、停車場等旅游設施。M村在歌舞聲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并獲“浙江省農家樂旅游特色村”和“浙江美麗鄉村”稱號。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有關知識,說明M村是怎樣通過“播種畬文化”走上新型致富道路的。
【解析】本題設問是回答M村是怎樣通過“播種畬文化”走上新型致富道路的,我們要結合材料,選準角度,從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文化創造的主體等知識點來展開。
答案: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M村通過組建文化旅游公司,興辦農家樂等實踐活動,創新畬族文化,展現畬族風情,走上致富道路。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M村“播種畬文化”活動適應和服務于社會實踐的需要,煥發了畬族傳統文化的生機,推動了該村經濟社會發展。③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文化創造的主體。M村著眼于人民群眾的需求,充分發揮村民在“播種畬文化”、興辦生態農家樂等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走上致富道路。
(10分鐘·2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6.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原生性信息資源大量涌現,出現大量的“虛擬文化資源”,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虛擬藝術創作等,一種全面創新的形態——網絡文化應運而生。這說明
(  )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②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③文化創作者的靈感來自社會實踐
④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B。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文化應運而生,這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也體現了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①④符合題意。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
7.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表明
(  )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會實踐和文化創造的主體
②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根本途徑
③文化創作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C。習近平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表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根本途徑,文化創作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題意;①錯誤,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文化創造的主體;④排除,其表述與題意無關。
【補償訓練】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作協九大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做到四“有”: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是因為
(  )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發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社會主義文藝應該反映并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④文藝作品源于文藝工作者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做到四“有”: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是因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發展的源泉,社會主義文藝應該反映并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①③符合題意;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錯誤;文藝作品源于社會實踐,而不是源于文藝工作者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④錯誤。
二、非選擇題(共10分)
8.文化部創新獎是國家級的文化創新大獎,旨在文化藝術領域大力倡導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和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文化創新的積極性,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對于文化部設立創新獎的必要性,你是如何認識的?
【解析】本題實質上考查文化創新的意義,運用基礎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補償訓練】
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的錢學森認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學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化學教師特別重視化學實驗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化學實驗室隨時開放,學生進出自由,我那時做了多組實驗。生物教師常帶領學生去野外采集標本,教學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標本。學校組織各種課外小組,開設無機化學、詩詞、音樂、倫理的選修課。師生常常一起討論數學、物理、化學等問題,大家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大家都不怕考試,沒有人為考試而開夜車,更沒有人死背書。有一位數學老師在給學生的測驗評分時獨出心裁,出5道題,學生全答對了,但解法平淡,只給80分;如果答對4道題,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給100分,還另加獎勵。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圍繞推進素質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各地進行了新的探索:課程超市、創意集市、探究性學習、名家講壇、才藝拓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中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錢學森的中學學習經歷可以為我們提供啟迪。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作用的知識,說明教育創新對培養人才的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意義。設問要求運用文化創新作用的知識回答教育創新對培養人才的意義。首先闡述創新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及文化創新的作用,然后結合材料,從教育創新對學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全面發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推動實踐發展、文化繁榮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2)教育創新促進了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識、創新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PAGE
-
15
-階段提升課
第二單元
考點整合·技巧提升
·【典型試題】·
材料一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中國建成了營業總里程達2.2萬千米的高速鐵路網,居世界首位。近年來中國加快高鐵“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國企業經過激烈競爭,獲得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的建設合同。該鐵路的開工建設,促進了中國高鐵從單一的產品輸出向產品、服務、技術、品牌、管理和資本的全產業鏈輸出的轉變。
材料二 中國鐵路項目遍及亞洲、歐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亞,中國企業近年來為當地培訓了1.5萬名鐵路員工,滿足了亞吉鐵路建設運營需要。在肯尼亞,7年內將有超過3
000名蒙內鐵路的員工在當地和中國接受培訓。中國企業負責人說,我們不僅要完成鐵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設,更注重鐵路工程技術和管理經驗等軟件的完整移交,實現“中國標準”真正為肯尼亞人所用。中國鐵路“走出去”越來越成為中外經濟往來的橋梁、民心相通的紐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運用文化傳播的知識并結合材料,說明中國鐵路“走出去”的文化意義。
提示:商業貿易和人員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中國鐵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國制造的知名度,成為外國民眾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擴大了中外人員交往,有利于中國民眾了解外國文化;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解題方法】·
文化生活意義類主觀題的解題技巧
題型特點
試題通過鏈接當前社會熱點,展示我國宏觀的政策措施,指向一定行為的積極影響,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設問中有標志性詞語“意義”
解題指導
回答某一做法意義首先要根據材料提示回答其意義;其次要判斷設問中做法的性質屬于書本上哪一塊知識,再根據書本上這一塊知識引申出其意義
·【時政素材】·
傳承優秀中華文化
材料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數國外民眾認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形象,樂于和中國人交往,但仍有不少民眾對中國知之甚少,甚至誤讀、誤解。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有效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①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成為對外工作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br/>材料二?、谖覈怨乓詠矸浅W⒅亓己眉绎L的傳承。從孔子對兒子的庭訓,到顏之推的家訓,到諸葛亮的家訓,到曾國藩的家訓,到傅雷的家訓,不一而足。家風強調仁孝清廉、耕讀傳家、積德行善、克勤克儉……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中給子孫帶來“齊身修家”的良好教育,也帶來“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和使命。在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③傳統家風的傳承也顯現出了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今有人把感恩、平等、寬容等理念融入其中,更添時代氣息。
材料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br/>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⑤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觀點對接】·
①要做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②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③優秀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⑤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關注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
【命題視角一】結合材料一,分析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文化意義。
提示:(1)有利于彰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有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增進相互了解,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樹立中國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3)有利于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命題視角二】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家風建設的文化價值。
提示:(1)推進家風建設,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利于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2)推進家風建設,讓每一個家庭都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播者,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命題視角三】結合材料三,談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提示:(1)立足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
(2)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作用,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PAGE
-
3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南县| 黄陵县| 玛多县| 驻马店市| 宜川县| 正阳县| 庐江县| 邵东县| 乌鲁木齐县| 韶关市| 博野县| 龙口市| 东宁县| 洛阳市| 光山县| 鄱阳县| 根河市| 喜德县| 汽车| 宣恩县| 农安县| 江津市| 奈曼旗| 兴义市| 普陀区| 夏津县| 定陶县| 花垣县| 黄龙县| 左云县| 武宁县| 秭归县| 墨竹工卡县| 政和县| 鸡西市| 大同市| 沙田区| 云梦县| 海淀区| 张家界市|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