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的小車 【學習目標】 通過觀察敲擊實驗和撞擊實驗,認識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通過對比觀察、測量,發現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不同。 【學習重點】 認識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物體運動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學習難點】 借助實驗探究,對比觀察,獲取數據作為證據證明觀點。 【學習過程】 一、預習指南 (一)預習課文后,回答問題。 1.我發現:敲擊的______、______,音叉的______,發出的______。 2.敲擊的____________,運動的橡皮槌具有的____________。 3.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______,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運動和變化,也不會有生命。 4.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____________,運動的小車、發光的燈泡、燃燒的蠟燭、拉長的橡皮筋……都具有______。 5.能量還儲存在______、______和一些______中。 (二)問題銀行存折 序號 存入問題 存入時間 提取時間 1 運動的小車具有能量嗎? 2 3 4 5 6 7 二、搜集資料與思考探究 (一)搜集資料 查找資料,回答問題。飛行的子彈將物體擊穿,踢飛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嘯的狂風將大樹連根拔起,奔騰的江水驅動水輪轉動,它們都具有能量。我們的小車或其他物體有能量嗎? (二)活動設計 1.敲擊實驗:第一次用橡皮槌輕輕地敲擊音叉,第二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擊音叉。仔細聽音叉發出的聲音并用手觸摸音叉,說一說兩次實驗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序號 實驗現象 第一次 第二次 …… 2.從三個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釋放小車,讓小車滑下后撞擊水平面上的木塊。測量、記錄木塊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離。 坡度 距離 3.橡皮槌和小車在什么情況下具有能量?我們是怎么知道的?運動物體具有的能量和運動速度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學習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精煉反饋】 一、填空題 1.飛行的子彈將物體擊穿,踢飛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奔騰的江水驅動水輪轉動……,它們都具有_____。 2.從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釋放小車,坡度越大,小車滑下后的速度越_____,撞擊木塊的力量也越_____。 3.用橡皮槌輕輕地敲擊音叉,音叉振動的幅度_____,獲得的能量_____;用橡皮槌重重地敲擊音叉,音叉振動的幅度_____,獲得的能量_____。 二、判斷題 1.我們身體運動的能量主要來源于食物。( ) 2.能量是可以傳遞的。( ) 3.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運動和變化。( ) 4.如果沒有能量,一些生物也能生存。( ) 5.敲擊音叉,音叉振動發聲,所以聲音也是一種能量。( ) 三、選擇題 1.激光可以像電鉆一樣打孔,是因為激光( )。 A.很硬 B.具有能量 C.鋒利 2.如圖所示,想讓小車把木塊推得更遠,可以( )。 A.把小車的位置向斜坡上方移動 B.把木塊放遠一些 C.把小車的位置向斜坡下方移動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一定限度內,彎曲鋼尺的幅度越大,鋼尺儲存的能量就越大 B.能量就是力 C.不運動的物體不具有能量 四、簡答題 小明經常從樓梯上快速跑下來,你認為他的做法正確嗎?為什么? 五、綜合拓展 1.近年來,因為高空墜物引發的慘劇時有發生,即使是一個很輕的物體,從高處落下也可能對下方的人造成危險,這是為什么呢? 2.在一些道路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限速標志,可是一些駕駛員抱有僥幸的心理,經常無視這些標志。請你從能量的角度談一談,超速行駛時,一旦發生事故,會有怎樣的后果? 六、實驗探究 下面是一位同學做的小車從相同高度的不同斜面下滑撞擊木塊的實驗記錄,請根據實驗記錄完成問題。 實驗次數 斜面角度 木塊移動距離 第一次 30度 1厘米 第二次 45度 1.5厘米 第三次 60度 2.4厘米 1.從實驗記錄中可以看出,木塊移動距離與( )有關。 A.小車質量 B.斜面角度 C.小車運動距離 2.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 )。 A.斜面角度越大,木塊移動距離越遠 B.斜面角度越大,木塊移動距離越近 C.斜面角度越小,木塊移動距離越遠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車滑至斜面底部時,具有的能量最大 B.小車撞擊木塊的瞬間,將所有的能量傳遞給木塊 C.小車撞擊木塊的瞬間,木塊具有的能量很小 【答案及解析】 一、 1.能量 2.大 大 3.小 少 大 多 二、 1.√ 2.√ 3.√ 4.× 解析:能量存在于所有物體中,沒有能量就沒有生命。 5.√ 三、 1.B 解析:能量是激光能夠打孔的根本原因。 2.A 3.A 四、不正確。 從樓梯上向下跑,速度會越來越大,很容易發生危險。 五、 1.從高處落下的物體,速度會越來越大,具有的能量也越來越大,所以會對下方的人造成危險。 2.汽車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一旦發生事故,受到的傷害也會越大。 六、 1.B 2.A 3.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