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 教學目標 1 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 2 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3 認同顯微鏡的重要作用,愛護顯微鏡。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 正確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2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三 課前準備 顯微鏡、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透明紙和印有數字的不透明紙、動植物的玻片)擦鏡紙、投影儀等。 三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顯微鏡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工具。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位荷蘭眼鏡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結構簡單,放大倍數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觀察一些小昆蟲,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稱它為"跳蚤鏡"。這種顯微鏡是用光線照明的,屬于光學顯微鏡。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把顯微鏡的制造技術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到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電子顯微鏡。它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來代替光線進行觀察,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電子顯微鏡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看到了細胞更細微的結構。它的應用領域已經不止局限于生物學,在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很廣泛,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微觀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顯微鏡。 在學習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進行取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可概括為幾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邊緣7厘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下面,大家就按照這一步驟先來練習一下。安放好以后請大家對照教材上的圖,認識一下各結構名稱。 學生活動:對照彩圖認識各結構名稱。教師作適當指導。 教師活動:認識了各結構以后,更重要的是會使用它來進行觀察物像。現在每一小組都有四種觀察玻片:①寫上"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③動植物玻片標本,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首先以②號片為例觀察。觀察前要先對光,對好以后才能觀察。(演示、對光、觀察的步驟說明多媒體)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對照練習。 教師活動:在對光和觀察時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3.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觀察完②號片后再依次觀察其他玻片,在觀察時要仔細,考慮一下,這每個裝片都說明一個什么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其他玻片,討論問題。 教師活動:這四種玻片都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學生乙: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學生丙:放大倍數為目鏡與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好,看來,大家對這些問題考慮比較全面,回答完全正確。下面我們針對③號片再做一次觀察,但不同的是我們換一下目鏡,看又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活動:換目鏡、觀察、討論。 教師活動:發現有什么區別嗎? 學生:放大倍數越大,細胞越大,個體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細胞越小,個體數越多。 很好,看來大家都認真觀察比較過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不明白的同學再觀察比較一次。觀察完后,把顯微鏡擦干凈,如需擦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和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范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不要忽視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做一些課堂練習。 [鞏固練習] 1.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必須使反射的可見光穿過被觀察的物體才行。因此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清寫在__________(選填“不透明”或“透明”)紙上的字。 2.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__________,轉動遮光器,使一個較大的__________對準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視,__________眼睜開,然后用手調節反光鏡,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為止。 3.在觀察玻片標本時,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先移動玻片再移動物鏡,污點都沒有移動,說明污點在__________上。 4.用下列四組鏡頭看同一塊血液的玻片標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細胞數目最多的一組為 ( ) A.目鏡--5×,物鏡--10× B.目鏡--5×,物鏡--40× C.目鏡--10×,物鏡--10× D.目鏡--10×,物鏡--40× 5.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 ( ) A.B B.d C.Q D.p 6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是 ( ) A.以目鏡倍數為準 B.以物鏡倍數為準 C.目鏡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D.目鏡與物鏡倍數之和 7 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 ) A.調節焦距 B.調節光亮度 C.調節光線角度 D.調節圖像清晰度 8.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__________。 ①取鏡 ②對光 ③裝目鏡 ④降鏡筒 ⑤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