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知識梳理 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必背知識 1種“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2個“含義”:實踐的含義、真理的含義 3種“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4個“表現”: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要點梳理 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1.認識與實踐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①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a.區別: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b.聯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2)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3)實踐的形式 人類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4)實踐的特點 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 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表現)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3)真理客觀性的含義:人們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和方法論 ①原理內容:人的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②方法論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頻易錯點 易錯1感性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理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 錯誤。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 易錯2一個人能夠進行獨立的勞動,所以實踐可以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 錯誤。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易錯3先知后行重在知 錯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來源于實踐,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先行后知重在行。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從這個角度看,先知后行有一定道理,但重在行動。 易錯4思想的高度決定認識的深度,經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 錯誤。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水平決定認識的深度。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經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是真理,錯誤認識則是謬誤。 易錯5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錯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的親身實踐,另一個是間接經驗。 易錯6直接經驗都是可靠的,間接經驗都是不可靠的 錯誤。直接經驗是通過自身實踐獲得的認識,間接經驗是他人實踐的產物,直接經驗未必都是可靠的,間接經驗未必都是不可靠的。 易錯7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錯誤。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易錯8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錯誤。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能夠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使人們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獲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卻不一定都是真理。因為人的價值觀不同,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即有用的標準是不同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觀點是以主觀需要為唯一評價標準,否定了真理的客觀評價標準。因此,上述觀點片面。 易錯9“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真理客觀性的否定 錯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真理只有一個。因此,人的正確認識不僅具有客觀性,而且具有主觀性和差別性。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具有差別的認識是否是真理應由實踐來檢驗。因此,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真理的客觀性。 易錯10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錯誤。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易錯11 認識是一個追求終極真理的過程 錯誤。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認識是沒有終點的。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必背知識 1個“本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個“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1個“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1個“觀點和路線”: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種“基本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3個“辯證關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3個“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要點梳理 一、社會歷史的本質 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①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②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①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 ②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兩種基本歷史觀 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①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②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社會歷史的發展 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①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 ②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社會的生產方式 ①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的內涵: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 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①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內涵: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③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支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①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②支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①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 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③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4)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三、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①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2.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必要性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2)基本內容 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頻易錯點 易錯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錯誤。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易錯2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錯誤。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易錯3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不起作用 錯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易錯4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們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因此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 錯誤。社會歷史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易錯5生產力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錯誤。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易錯6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錯誤。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易錯7只要調整生產關系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錯誤。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易錯8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剝削階級,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 錯誤。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 易錯9人民群眾就是勞動群眾 錯誤。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其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說人民群眾就是勞動群眾就縮小了人民群眾的外延。 易錯10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錯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不否認個人的作用,個人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或大或小、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易錯11人民群眾的生活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錯誤。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易錯12體力勞動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腦力勞動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錯誤。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共同產物。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實踐是人們從事其他實踐活動的基礎,是創造精神財富的物質前提。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而且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一些精神財富。 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必背知識 1個“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個“標準”: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3個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表現”: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觀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3個價值的創造和實現的“要求”:要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要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4個“概念”:哲學上的價值、人的價值、價值判斷、價值選擇 要點梳理 一、價值與價值觀 1.人的價值 (1)價值的含義(概念) 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 哲學上的價值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價值(概念) ①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②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3)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 ①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②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 2.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表現)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選擇正確,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選擇錯誤,就會遭到失敗。 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價值觀不同,人們在面對公義與私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出的選擇也不同。 ③價值觀對民族和國家的作用。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和作用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措施 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③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標準)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概念) ①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是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指人們在價值判斷基礎上作出的選擇。 ②產生: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③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 ①依據: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化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于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 ②內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③意義: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標準) (1)影響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因素 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②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 (2)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利益的關系 ①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我們的各項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②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的標準。 ③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④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三、價值的創造和實現(要求) 1.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 (1)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①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②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意味著他為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所作的貢獻就越大,他自身的價值就越大。 (2)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當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而美好生活必須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奮斗才能得到。 (3)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2)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3)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是,這種個性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四、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1.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決定著人們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 (2)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①人們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形成了生產關系,占統治地位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經濟基礎。 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3)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書寫者和創造者。 2.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 (1)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辯證理解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的關系,科學、客觀、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 (2)要充分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高頻易錯點 易錯1一個人具有的價值觀,會對其一生產生持久不變的影響 錯誤。一個人具有的價值觀,會對其一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易錯2價值觀念決定人的行為選擇 錯誤。價值觀念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價值觀念影響人的行為選擇。 易錯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決定了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錯誤。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易錯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錯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易錯5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 錯誤。從邏輯上看,應該是先判斷后選擇,故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體現價值判斷。 易錯6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錯誤。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易錯7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錯誤。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易錯8價值選擇因人而異,所以價值選擇有時無正確、錯誤之分 錯誤。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上,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故價值選擇會因人而異。但這并不意味著價值選擇無正確、錯誤之分,只有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才能保證我們作出的價值選擇是正確的。 易錯9我們的各項工作應當正確反映并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自己所在集體的利益要求 錯誤。我們的各項工作應當正確反映并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易錯10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 錯誤。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易錯11當代中國,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 錯誤。當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