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6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1966年1949年1956年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歷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過渡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文革時期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概念解釋】過渡時期過渡時期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所謂“過渡”是指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此時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一、日出東方建政權新中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二、多措并舉夯政基三、困境抉擇定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政權的鞏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四、建立制度謀新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此時的政協實際上代行什么機關的職能?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共同綱領》規定了國家的性質規定了國家各個方面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出東方建政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會議的內容是什么?主要任務:討論建立新中國的有關事宜主要內容:①通過《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②決定國名、國旗、國徽、國歌等③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想一想它通過的《共同綱領》具有什么性質?二、日出東方—開國大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成員(主席、副主席)中,中共黨員4名,民主黨派3名類別副總理政務院 領導成員政務院下屬機構正副職總人數421109民主人士數21149數字歷史政權特色:_體現了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特色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出東方建政權數字歷史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上午還陰沉沉的天空,突然放晴。天安門城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委員就位。林伯渠宣布開會,毛澤東宣讀公告,升國旗,奏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部隊接受檢閱,各界群眾舉行盛大游行。新中國成立了!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出東方建政權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出東方建政權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新中國成立的意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狂妄地說:中國永遠擺脫不了一個不堪負擔的壓力——即龐大的人口,中共共產黨解決不了中國的經濟問題,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總有一天還要靠向美國乞討來過日子,否則,中國是毫無出路的。我的課堂我做主之《土地改革》材料一:某日報記者: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1950年遼寧金縣經土改后現狀是:梅家村的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全部種上了花生和棉花。材料三: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材料二:土改極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制度:徹底摧毀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農民成為土地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經濟: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政治: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政權。(1)背景:新中國成立時,大部分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時間:1950—1953年(3)地點:廣大新解放區(4)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5)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6)意義: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權得到鞏固;④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⑤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時期內 容性 質作 用 中共新民主革命時期土地政策對比簡表國共十年對峙依靠、聯合限制、保護變封建私有為農民私有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生活有保障,提高反“圍剿”的積極性抗日戰爭“雙減雙交”有限制的封建私有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高抗日的積極性解放戰爭耕者有其田變封建私有為農民私有大大提高生產和參與解放戰爭的積極性,鞏固了解放區上海的一個資本家說:共產黨在軍事上可以打一百分,在經濟上只能打零分。不依靠資本家,它無法管理復雜的社會經濟。我的課堂我做主之《銀元之戰米棉之戰》(1)背景:不法商人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2)措施:銀元之戰米棉之戰(3)手段:經濟措施、行政法律等手段(4)意義:①結束了物價飛漲的局面,全國物價趨于穩定②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社會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穩定物價直接目的實質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我的課堂我做主之《抗美援朝》(1)背景:①1950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干涉朝鮮內政②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解放臺灣③威脅中國國家安全(2)時間:1950—1953年(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結果: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5)意義:A、維護了朝鮮的獨立和中國的安全,捍衛了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B、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C、鞏固了新生政權,保障了新中國的內部建設。……美國五星上將布萊德利在1951年所講的話:“這是一場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請從地理、世界形勢、士氣對比、力量對比等方面談談“四個錯誤”各指的是什么?1、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具有戰勝任何強敵的英雄氣概,戰后世界各國人民普遍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追求。-------“錯誤的時間”2、美國軍隊遠離本土作戰,戰線過長,而且對地形和作戰條件不如中國軍隊適應.--------“錯誤的地點”3、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暴,勇于犧牲;在作戰方面訓練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戰;敢打敢拼,充滿氣勢和決心.--------“錯誤的對象”4、侵朝戰爭是非正義的,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抗美援朝是正義戰爭.--------“錯誤的戰爭”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穩定物價三者幾乎在同一時期開展,有什么關系?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土地改革運動和穩定物價的斗爭運動的開展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土地改革運動和穩定物價的進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戰爭;三大運動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含義意義政策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困境抉擇定方向中國從此徹底告別了半殖民地時代的屈辱外交;開始了獨立自主的新外交。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為什么實行“一邊倒”政策?若選擇中立可不可能?為什么?材料:新中國誕生之時,正是東西冷戰升級,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尖銳對立的時候,美蘇兩國都不可能允許新中國在它們之間采取某種較為平衡的政策,新中國要保持中立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必須在兩大陣營中作出抉擇,也就是選擇“一邊倒”。——隋淑英《論“一邊倒”的歷史局限性》國際:美蘇兩極對峙格局逐漸形成社會主義VS資本主義國內:恢復經濟“一邊倒”國際環境、國家性質、國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下表反映了中國某時期與各國貿易的情況,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年份蘇聯美國其他國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國家構成(%)A.抗日戰爭勝利,中蘇貿易激增B.實行“一邊倒”政策,中美貿易劇減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D.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往來密切外交上:不承認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包圍經濟上:封鎖練一練建國初期主要外交成果:(1)建國一周年與蘇聯等17國建立外交關系(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4)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這段話的主旨是( )A.反對美蘇爭霸??????B.開展全方位外交C.倡導求同存異D.重組大國關系“周恩來是我去時候的敵人,回來時的朋友”。——菲律賓前外長卡洛斯?羅慕洛超越了意識形態并加強亞非國家之間合作的國際會議亞非獨立國家成為國際新興力量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建立制度謀新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有步驟的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簡要概括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一化三改試從政治前提、經濟基礎、路線指導和外部條件四個方面說出“一五”計劃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A新生人民政權得到鞏固B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C1953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D蘇聯的支持工業極其落后,代表中國工業最高水平的是王麻子剪刀和駱駝祥子的人力車。重工業少得可憐,幾乎等于零,鋼的年產量只有15.8萬噸,平均每人0.29公斤,只夠打一把割豬草用的鐮刀,而當時美國的鋼產量是2880萬噸;輕工業門類不齊全,很多工業品、生活用品都得從外國進口。因此,工業品里有許多帶有“洋”字。結合視頻概括“一五”計劃工業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圖2:改造前后各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材料一:工業的恢復和新建項目的開工,要求商品糧和其他工業原料的生產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土地改革后個體農民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滿足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需求。——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1956年底1952年根據材料一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結合圖二分析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和歷史意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目標前提過渡時期總路線與“一五”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與之間有何聯系?“一五”計劃建立工業化的基礎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工業化的實現指導經濟恢復政治上:54憲法頒布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1、根據憲法第一條和第二條,你能說出憲法所體現的原則嗎?2、第二十二條規定了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3、從以上法律條文,分析這部憲法的性質是什么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合作與探究: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高考考向:社會轉型社會轉型: ●課堂小結新中國的成立人民政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政權保障獨立自主外交經濟政治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選自十九大報告是歷史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當選的代表李長鳳老大娘笑著說話了,“舊社會婦女在街上說話都不行,哪有婦女的選舉權。……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見告訴我,我一定給大家帶上去。”該新聞報道說明當時A.人民民主原則得到落實B.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C.政治協商制度覆蓋面廣D.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化練一練有學者評價:“它凝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國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擁護。”據此判斷,“它”是指( )A.《雙十協定》B.《論聯合政府》C.《共同綱領》D.《論十大關系》練一練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這一政策的特點是()A.限制封建剝削B.解放廣大農民C.保護封建剝削D.廢除封建剝削練一練練一練“要克服很多農民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的多的商品糧及其他工業原料·······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為此我黨領導開展了()A.土地改革運動B.農業合作化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D.“大躍進”運動練一練下列是對20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情況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B.合作社經濟不是公有制經濟C.到1956年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D.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最為徹底年份經濟成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1952年19.1%1.5%0.7%6.9%71.8%1956年32.2%53.49%7.3%07.1%練一練“要克服很多農民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的多的商品糧及其他工業原料·······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為此我黨領導開展了()A.土地改革運動B.農業合作化運動C.人民公社化運動D.“大躍進”運動練一練一五”期間,“堅決優先保證工業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業的沿海城市發展,而是面向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中心”,大部分工廠“都建在離開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漢、內蒙古的包頭、吉林的長春和四川的成都”。這說明“一五”計劃( )A.優化工業分布格局 B.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C.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D.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A 練一練1954年4月15日,鞍山鋼鐵公司技術革新展覽會在北京舉行,下圖為時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部長的李富春和外賓在參觀新型無縫鋼管廠的模型。這反映了( )①我國“一五”計劃的實施 ②我國積極引進外資 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公私合營 ④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A.①④ B.②④C.①③ D.③④練一練走進真題: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圖7是1953年的一幅漫畫,描繪了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手持“邀請函”叩響山洞大門的情景。這反映了當時我國( )A.已經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B.開始進行對礦產資源的開采C.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D.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圖5為1956年的一幅漫畫《兩把尺》(畫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該漫畫反映了( )A.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開展D.城鄉差別發生根本性改變從過程中感受新中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的漸進性和探索性,感受新中國的領導人注重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智慧,感受人民對于建立新國家、新制度的喜悅,感受屬于這個時代的朝氣蓬勃的紅色浪潮。課程標準分解:1.能夠通過對新中國成立過程的學習,分析得出新中國成立的意義2.梳理和概括土地革命、統一財經穩定物價、抗美援朝等事實,認識這些措施對于鞏固新生政權的重要意義3.能運用一五計劃工業分布圖認識其成果,通過對新中國在民主建設、一化三改成果的學習,增強對我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233454563.mp4 新建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97-2003 幻燈片.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