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2年高考歷史時政熱點專題復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2年高考歷史時政熱點專題復習資料

資源簡介

2012年高考歷史時政熱點專題復習資料
【考情分析】
  1.近年來高考文科綜合命題突出對社會“現實熱點”問題的考查,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無論是文科綜合試卷還是歷史單科試卷,都無一例外地重視考查歷史學科與時政熱點、焦點相關的知識點。其目的是體現“學以致用”、“資政教化”、“以史為鑒”的歷史學科功能,發揮歷史學科在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的應用作用。
  2.從考查的題型來看,既有選擇題,亦有學科內綜合題,還有文科綜合題。如:全國卷考查的“長城”題、“三農”問題題、“鐵路交通”題、“振興東北”題、“紀念萬隆會議50周年”、“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題等等,地方卷中有“民族問題”題、“世界金融危機”題、“社會救濟與民生問題”題等等。
  3.從考查的切入點(選點)來看,既有直接考查對時政熱點相關的問題,如:“三農問題”題,“世界金融危機”以及應對策略,“民族問題”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策略,等等。也有考查時政熱點問題在歷史學科上的折射,屬于間接考查的方式。但總而言之,以間接考查為主要命題手段,直接考查為次要方式。
  4.從考查的分值份量來看,時政熱點問題在歷史試題中都占有一定的份量,有的以很隱晦的形式切入,如:2010年高考文綜浙江卷第39題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曲折發展”,實際上折射的是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的時政熱點,2011年,浙江省高考歷史試題直接考查蘇聯解體2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這些內容都應該計入時政熱點分值當中。隨著新課程高考范圍的不斷擴大,考查時政熱點問題的歷史試題將更多地體現在試題當中,中學師生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5.時政熱點題的形式,主要包括“長效熱點”題,也就是說考查的主干時政熱點是長期存在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屬于熱點的問題,如:“三農”問題、“中美關系”、“中日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等等。也有“短效熱點”問題,主要以周年的形式出現的,如:2010年是新中國成立61周年,國際婦女節100周年、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60周年、深圳特區建市3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等等。與2011年相關的歷史周年問題是: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61年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開始和總理衙門設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81年中國收回伊犁主權;1901年《辛丑條約》和清末“新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華盛頓會議召開;1931年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1941年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皖南事變爆發;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中國調整國民經濟“八字”方針提出、不結盟運動開始;1971年重返聯合國、尼克松訪華;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承辦亞太經合組織上海會議,等等。與2012年相關的歷史熱點問題是: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1862年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和中國洋務運動開始、林肯頒布《廢除黑奴制度》法令;1872年輪船招商局創辦、清朝派出首批留學生;1882年“三國同盟”形成;1892年愛迪生獲得雙向電報的專利權;1902年《英日同盟》簽訂;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九國公約》簽訂;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1942年中共延安整風運動開始;1952年土地改革結束;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1972年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中日建交;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開、“八二憲法”通過;1992年中共十四召開、市場經濟體制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等等。
【知識交匯】
  ◆長效熱點問題: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自古有之,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解決方式不盡相同。近年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奮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1.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試圖通過輕徭薄賦的改革,減輕農民負擔,解決民計民生問題,如唐前期實行租庸調制(或西漢前期的休養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變法等),確保農民生產時間,減輕農民賦役負擔。
  2.孫中山為解決民生問題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這一主張最終未能實現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3.美國羅斯福新政解決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民生問題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在當時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歷史作用。
  4.中國共產黨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
  (1)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就著手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物質生活。具體措施:沒收官僚資本,土地改革,平抑物價,打擊投機倒把,合理調整工商業等。
  (2)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基礎。黨和政府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采取的舉措是:建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頭20年里,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治、經濟方面“左”傾錯誤的推行,生產遭到破壞,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產積極性受挫。
  后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糧食產量提高;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
  (4)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全面振興,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發展了“農民兩大偉大創舉”。這“兩大偉大創舉”分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這對于解決民生問題有農村經濟的振興,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和諧的意義。
(5)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黨和政府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繁榮科技、文藝、制定教育方針,發展各級各類人民教育事業,加強教育立法,改革教育體制,發展廣播影視、報業、互聯網。
  (6)對當代民生問題的認識: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重視改善民生問題,是政府的基本職責。
  ◆長效熱點問題:中美關系
  核心考點:美國《1787年憲法》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影響。
  中美關系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國家雙邊關系之一,是當代國際關系史上極其重要的主要國家雙邊關系。
  (1)追隨英法,染指中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美國追隨英法加入侵略中國的行列。向中國走私鴉片,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以攫取侵華特權。19世紀60年代覬覦我國領土臺灣。
  (2) 19世紀末“門戶開放”,獨立侵華。
  (3)扶黎扶蔣,控制中國。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進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各國紛紛尋找在中國的代替人。 “一戰”期間美國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積極扶植蔣介石政權,從而實現了控制中國(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間美國對華商品輸出(1931年)躍居第一位。
  (4)“二戰”期間,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為打敗共同敵人,中美建立起合作關系。美國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援助中國的抗戰,中國戰場的抗戰有力配合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的作戰。
  (5)扶蔣反共,控制中國。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憑借強大的實力,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1950年派遣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撓我國對臺灣的解放。
  (6)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走向對抗。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拒絕承認,并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致使中美關系走向全面對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進道路,一波三折。20世紀70年代蘇美爭霸,美國處于守勢。尼克松上臺后,美國對外戰略進行收縮。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訂上海公報,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國同意在臺灣間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雙方在廣泛的領域開始了合作關系,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美國始終末放棄霸權政策,在中美關系上圍繞著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等百般刁難中國,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臺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
  ◆長效熱點問題:中日關系
  核心考點: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影響
  1.友好交往:(漢朝至宋元時期)
  2.對抗與友好并存:(明清時期)
  清朝時期與日本的交往: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斷絕;晚清時期,中國以黃興、蔡元培、陳獨秀等為代表留日學生,有利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傳播。
  3.日本兩次大規模的侵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
  (1)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實現了由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也積極利用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成為亞洲的強國;
  (2)在向帝國主義過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把侵略矛頭對準了朝鮮和中國:①1874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侵略臺灣;②1894~1895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通過簽訂《馬關條約》,割占遼東半島和臺灣; ③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北京大肆搶劫,并獲得大量賠款;④1904年挑起日俄戰爭,從俄國手中占領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即南滿鐵路);⑤1915年乘袁世凱復辟帝制之機,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⑥一戰期間,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奪取了山東和青島,取得了暫時獨霸中國的局面; ⑦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局部侵華,霸占東三省,并建立偽滿洲國,實行殖民統治;又先后發動“一二八”事變和制造華北事變,中華民族危機加深;⑧1937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侵華,在政治上進行殖民統治,經濟上進行殖民掠奪,思想文化上實行愚民同化政策。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4.23年的冷戰對立:(1949年~1972年)
  二戰后美軍以“盟軍”名義,對日單獨占領,東京審判對一些戰犯免于起訴,保留了天皇制。企圖利用日本控制東亞,遏制共產主義。日本在美國的操縱和支持下,在對華問題上,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
  5.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1998年以來則是旨在構筑“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新時期。這一階段中,因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上不能正確對待,20世紀90年代的中日關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隨著經濟大國地位確立,日本要求在政治、軍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長效熱點問題:中俄關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掠奪中國的領土面積最多。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先后占領我國東北和西北邊疆地區共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19世紀末20世紀初,致力于在中國東北的勢力擴張;辛亥革命時期,乘機控制外蒙古,后來又利用外蒙古獨立問題,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華行列。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成立,并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1924年,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運動。20世紀30年代,扶植王明占據中央領導地位,對中國革命進行過度干預,造成中國革命的重大損失(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被迫進行長征);“二戰”后期,與美英推行大國強權政治,簽訂雅爾塔秘密協定,出賣中國的外蒙古。
  (3)新中國成立后,10月2日,前蘇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在政治上采取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外交上實行“一邊倒”政策,經濟上蘇聯幫助我國設計和建造一百多個大中型工程項目,對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60年以后,中蘇關系開始惡化,經歷了30年的緊張對峙后重新走向緩和與睦鄰友好,直到80年代中蘇關系才改善。
  ◆長效熱點問題:中歐關系
  核心考點:法國啟蒙思想、法國大革命和《人權宣言》對中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簽訂的條約以及產生的主要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簽訂的條約以及產生的主要影響。
  (3)改革開放后與歐盟的關系保持良好的勢頭,雙方確立了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伙伴關系。
  ◆長效熱點問題:古今中外“三農”問題
  一、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1.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發展的基本條件:政治制度、統治政策、社會環境,經濟政策、生產關系的調整、稅收制度等,重農抑商政策和思想,中國古代傳統科技尤其是農業科技的進步等等。
  2.表現:(1)項目具體表現和發展過程主要特點。(2)生產工具的改進。(3)水利的興修。(4)農作物栽培、推廣和引進。(5)土地的開發。(6)生產經驗的積累。(7)人口的增殖。(8)歷代政府的措施,等等。
  3.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思想及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影響。
  4.土地制度與土地兼并。如:古代農民土地問題:商鞅變法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北魏到隋唐均田制;清初更名田。等等。
  5.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和農民的負擔。如:古代春秋戰國、西漢、隋唐、北宋、明清時期的賦役制度和農民負擔。相地而衰征、初稅畝、漢代農民負擔、隋唐租庸調制、兩稅法(以人丁為主轉向以土地財產為主)、王安石變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明一條鞭法、清地丁銀和攤丁入畝(兩千年的人頭稅廢除)。等等。
二、中國近代農業的發展
  1.近代農業的發展的原因、特點和作用。
  2.近代與“三農”相關的思想、政策和制度
  ①《天朝田畝制度》反映農民要求土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②孫中山民生主義對土地問題的設想。
  ③中共在革命時期對三農問題的探索:土地革命、減租減息、土地改革。
  三、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1.建國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原因、內容和結果)
  土地改革、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發展、當前的稅費改革(幾千年的農業稅最終廢除)。
  2.農業的地位和發展方向
  四、世界近現代史的三農問題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解決土地問題的方式
  (1)英國圈地運動對農民的掠奪以及建立資產階級大農場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
  (2)法國革命中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歷程(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拿破侖),當時調動革命積極性的積極作用,工業革命后的消極作用。
  (3)俄國1861年農奴制度改革的兩大措施。
  (4)美國南北戰爭中《宅地法》在開發西部、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作用。(大綱版高考要求掌握)
  (5)日本明治政府頒布的法令(歷史選修1要求掌握)
  2.社會主義國家的農業政策
  (1)蘇俄(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中的糧食稅政策以及20世紀20、30年代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
  (2)20世紀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農業生產長期落后的原因和負面影響。
◆長效熱點問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封建社會時期的正統思想:
  ①春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統治者體恤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其次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②戰國: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提出“民為貴”、“君為輕”,主張“仁政”,即不誤農時、放寬刑罰、輕徭薄賦.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秦朝: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創。
  ④西漢: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學派的長處,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對儒家學說加以改造。宣揚“天人感應”、“君權神援”、“大一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得到采納。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
  ⑤兩宋:儒學的極端化。朱熹等對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學,即理學。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這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背道而馳的,也是反人性的。
  ⑥明朝時期:為了嚴厲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創立八股取士制度.規定科舉考試試卷僅從儒家經書中命題.不許發揮個人見解,這使儒學的地位空前強化;明朝時期,儒學發展到“心學”階段,使儒學滑向主觀唯心主義的泥坑,走向了極端。
  2.近代儒學傳統地位的動搖:①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對儒學思想進行改造。十九世紀末,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為維新變法尋找理論依據,為儒家思想賦予了新的內容。②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③袁世凱上臺后,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④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將斗爭矛頭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認為儒家思想維護的封建禮教是“吃人”的禮教。新文化運動嚴重動搖了以儒學為代表的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但儒學的統治地位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3.新中國成立以后儒學的統治地位被徹底推翻。①新中國成立以后,馬克思主義居于主導地位,儒學的統治地位被徹底推翻。
  ②“文革”時期,儒學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學的影響進一步減弱。
  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思想界對儒家學說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肯定它包含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的主流,同時存在許多封建落后的內容。
  ◆長效熱點問題: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
  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1.中國古代:①戰國時期,通過變法封建制度,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②一 些統治者實行的開明政策,促進了一定時期內經濟文化的繁榮。如貞觀之治。
  2.中國現代:①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建設使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成為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如工礦企業開展的民主改革。②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政治建設,調動了各方面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積極性。如撥亂反正,平反冤案。同時,政治思想建設保障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如四項基本原則。③國民經濟的發展,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物質條件。
  3.世界史:①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為經濟發展開辟道路或創造條件。如資產階級革命。②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動著政治建設的發展。如工業革命推動了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主階級革命與改革的進行。③重視道德教育,是新加坡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區域協調發展
  1.城鄉協調發展:①古代城市發展與農業發展關系。如: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與農村市鎮興起、農業種植專業區域形成的關系。②近代通商口岸附近地區,農村自然經濟解體較早、較迅速。而自然經濟的解體,又為這些地區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條件。③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④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與鄉鎮企業的興起。⑤西方某些國家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與農來的關系,及工業革命后近代城市的興起。
  2.區域協調發展:涉及西部開發、振興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問題。①明確西部落后、老工業基地形成與衰退、中部相對落后的歷史原因。②世界其他國家區域發展的相關事實,如美國的西進運動與西部開發。
  3.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①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與對外交往,相互促進。古代后期,閉關鎖國導致經濟發展落后。②近代被迫開放,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外開放的目的、原則、格局、成就等。④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崛起,與相關的對外經濟戰略。⑤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兩種趨勢,使中國面臨機遇與挑戰。
  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發與繼承發展
  1.中國古代,人口增長與土地之間的矛盾,及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2.“大躍進”運動對資源的浪費與破壞。
  3.近代以來,以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的情況,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一些資源利用所還來的環境問題。
  4.當今人類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5.知識經濟的興起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及行動。
◆長效熱點問題:中國共產黨重視“黨風”廉政建設
  一、中國共產黨的黨風建設
  1.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①“二大”依據中國的社會性質,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②“三大”面對當時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國共合作的方針。③秋收起義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④華北事變后,面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現實,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⑤延安整風,把反對主觀主義、黨八股(教條主義)作為重要內容。⑥社會主義道路。“八大”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方針和設想。⑦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⑧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實行改革開放,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在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成為新時期的指導思想。⑨黨的歷史上所犯的一些“左”的或“右”的錯誤,其根源就是脫離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2.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①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即著手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形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②國民革命運動時期,黨把領導工農運動作為中心工作。③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充分調動了人民的革命積極性。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得的人民戰爭路線,依靠人民群眾,開辟敵后戰場,并在根據地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⑤解放戰爭時期,繼續堅持人民戰爭路線,并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⑥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通過農村的土地改革,與工礦企業的生產改革等措施,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⑦1951年“三反”運動,1957年整風運動,都把反對官僚主義作為整風的重點。⑧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依靠人民群眾探索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維護了農民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①中國共產黨能夠正視自已的錯誤與過失,多次糾正“左”的或“右”的錯誤,并善于從錯誤中學習,使自身得到不斷完善。②許多黨員與黨的領導干部,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同一切脫離黨的原則的錯誤傾向作堅決的斗爭。如“二月抗爭”。③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延安整風的基本方法。④1957年整風運動,毛澤東提出了“團結——批評——團結”公式。
  二、中國共產黨的廉政建設
  1.1949年春,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特別提出了“兩個務必”。
  2.1951年,在國家機關和企業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倡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把各個時期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
  4.近年來,把反腐倡廉擺到突出位置,嚴肅查處一批又一批的大案要案。
  5.當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堅持“兩個務必”。
  ◆長效熱點問題:臺灣問題、祖國統一問題
  一、古代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
  1.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亮直率軍至夷州(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這是古代文獻中關于大陸人大規模到達臺灣的最早記錄。
  2.元朝時在澎湖設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臺灣)的管轄,大大密切了臺灣和大陸的聯系。這是中國政府對臺灣進行行政管轄的開始。
  3.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鄭成功祖孫三代在臺泫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4.1683年,清廷命施瑯進軍臺灣,澎湖之戰后,鄭克 投降,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5.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近代臺灣與祖國共命運
  1.第一次鴉片戰期間,英國侵略者曾進犯臺灣。
  2.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開臺灣的淡水、臺灣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3.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
  4.1895年,臺灣人民開展反割臺斗爭。
  5.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回臺灣主權。
  6.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
  7.1950年,美國的第七艦隊開到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三、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與努力
  1.70年代,中國外交形勢的變化,為實行和平統一祖國提供了有利條件。
  2.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建議海峽兩岸首先實現“三通”。同時,中國政府命令解放軍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3.198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主張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實現第三次合作。闡明了統一后對臺灣的基本政策。
  4.80年代,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1984年,六屆人在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了這一偉大構想,獲得大會通過。
  5.海峽兩岸的交流:1980年以后,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被打破,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6.影響和平統一進程的因素:臺灣島內分裂傾向的發展和某些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四、香港問題的由來與解決
  1.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1860年通過中英《北京條約》割支九龍司;1898年在帝國主義瓜分狂潮中,強租新界九十九年。
  2.1982年,鄧小平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案來解決香港問題,1984年,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五、澳門問題的由來與解決
  1.1553年,葡萄牙騙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后來,強行租居澳門。
  2.1987年,中葡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1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六、港澳回歸祖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港澳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港澳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
  2.港澳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港澳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
  4.我們按“一國兩制”的構想成功解決了港澳回歸問題,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與國際爭端提供了新的范例。
◆長效熱點問題:國共兩黨重要會議以及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1.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
  (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①中共一大(時間:1921年7月23日起。地點: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興南湖。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內容:黨綱黨名奮斗目標,確定黨的中心任務,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意義:“一大”宣告中共誕生,與以往政黨都不相同,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②中共二大(制定背景:“一大”目標不合實際,軍閥混戰人民困苦,《九國公約》宰割中國,遠東會議做出指示。時間、地點:1922年7月,上海。中心任務: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依據:正確分析中國國情。內容:提出兩種綱領——最低、最高,指出革命動力——工、農、小、民,明確隸屬關系——加入共產國際。意義:中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中共三大(時間、地點:1923年,廣州。內容:正式決定國共合作,確定“黨內合作”方針。評價:功績——正式確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局限——沒有提出黨內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①八七會議的總方針(時間、地點:1927年8月7日,漢口。概況:瞿秋白作《關于黨的任務和工作方針問題的報告》。內容:糾正獨秀右傾錯誤,確定土革武反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提出“槍桿政權”思想。意義:給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了巨大貢獻;實現了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②遵義會議的意義(背景:干部、紅軍要改領導,轉兵貴州避免覆滅。內容:軍事上糾正左傾錯誤,肯定正確主張;組織上選舉毛為常委,取消博李指揮。意義:結束左傾統治,確立正確領導;獨立解決問題,走向成熟標志;實現三個挽救,生死攸關轉折)。
  ③瓦窯堡會議的方針(時間:1935年12月。成果: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依據: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④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時間:1935年底。內容:毛澤東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歸納形勢特點;指出主要矛盾;明確黨的任務;指明黨的地位。意義:奠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基礎;推動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
  (3)抗日戰爭時期:
  ①洛川會議(時間、地點:1937年,陜北。路線:全面抗戰路線。)
  ②中共七大(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夕。內容:毛作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提出黨的任務——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選舉中央委員——毛澤東為首。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準備,是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
  (4)解放戰爭時期:中學歷史教研網 http://www.lsxkc.cn
  七屆二中全會(背景: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時間、地點: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內容:轉移工作重心——由鄉村到城市;提出全勝方針;規定黨的任務——農變工,新變社;警惕“糖衣炮彈”——兩個“務必”。意義: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5)探索時期和“文革”時期:
  ①中共八大(時間、地點:1956年秋,北京。內容:指出主要矛盾——表面是工業與農業、需要與現狀的矛盾,實質是先進制度與落后生產力的矛盾;提出兩個任務——主要任務農業國變工業國,總任務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堅持正確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意義:八大對國內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確判斷,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指明了方向;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②八大二次會議(時間:1958年。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評價:反映迫切改變愿望;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③北戴河會議(時間:1958年8月。內容:鋼翻番,糧三億,人民公社的決議。作用: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推向了高潮。)
  ④廬山會議(含八屆八中全會。時間:1959年夏。意圖:本意糾左——進一步糾正已經發覺的“左”傾錯誤。結果:其實更左——錯誤開展“反右傾”斗爭。消極影響:使黨內民主生活遭到嚴重損害,使“左”傾錯誤持續的時間更長。)
  ⑤七千人大會(時間:1962年初。內容:初步總結“大躍進”,老毛帶頭自批評,“右傾”錯批多平反。)
  ⑥1966年夏,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十一中全會(“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的標志。)
  (6)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時地:1978年底,北京。內容:思想——確定指導方針;高度評價討論;政治——停止斗爭為綱;重心轉到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組織——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冤假錯案;重評功過是非。意義:天時——深遠意義轉折;改革開放開端;進入建設新期;人和——路線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體。)
  ②十二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③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
  ④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代領導核心)。
  ⑤十五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⑥十六大(三個代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第四代領導核心)。
  ⑦十七大(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2.中國國民黨召開的重要會議:
  (1)中國國民黨一大(時間、地點:1924年1月,廣州。中心議題:國民黨改組問題。內容: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是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行動方案;共產黨員個人加入。意義:兩個“標志”一個“促進”——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促進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開展。)
  (2)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時間、地點:1939年初,重慶。內容: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影響:標志著國民政府政策重心由對外積極抗日轉向對內積極反共。)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第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間、地點:1954年秋,北京。中心任務: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國家)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評價: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經驗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2)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時間:1984年。成果: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重慶政治協商會議(時間:1946年初。爭論最激烈的問題: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的原因:全國人民的壓力;共產黨的努力;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合力。政協協議內容:改組政府開大會,實施和平建國綱,整編軍隊定憲法。意義:沖破了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體現了平等協商精神。)
  (2)北平政治協商會議(時間:1949年9月。特點:廣泛的代表性。中心議題: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主要內容:決定成立新中國;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性質;選舉國家主席;確定首都、國旗、代國歌。)
  5.重要的國際會議:
  (1)國際關系相關會議:
  ①巴黎和會(會議目的: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會議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各戰勝國意圖:英國有限度地削弱德國;法國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美國利用經濟優勢攫取世界領導權;意大利希望按與英法原訂密約擴大領土;日本企圖使它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在中國山東的權利合法化;中國希望廢除“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主權。凡爾賽和會的中心議題:簽署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的目的:懲罰和削弱德國。凡爾賽和約的內容:領土;殖民地;軍備;賠款。)
  ②華盛頓會議(背景:一戰使美日經濟實力迅速膨脹;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威脅到美英利益;為緩和列強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有必要召開新的國際會議。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會外簽訂的《日中協定》。影響:調整利益沖突;制約相關國家;隱含不少矛盾。)
  ③開羅會議(1943年,中美英。內容: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投降;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④德黑蘭會議(1943年,蘇美英。內容:對德作戰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決定開辟第二戰場。)
  ⑤雅爾塔會議(1945年,蘇美英。內容: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實現德國民主化;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個月內對日作戰;有損害中國權益的《秘密議定書》。)
  ⑥波茨坦會議(1945年,蘇美英。內容:重申雅爾塔會議處理德國的精神——“炒冷飯”的國際會議;發表《波茨坦公告》——中美英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⑦日內瓦會議(1954年。中國第一次世界上五大國的地位參加,周恩來在會議第二階段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六點建議,使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
  ⑧萬隆會議(1955年。背景: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中國的貢獻: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理解“求同存異”方針:“同”是指相同歷史、相同任務、相同愿望;“異”是指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
  ⑨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999年,江總書記在講話中說,擺在亞太經合組織面前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堅定不移地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局面;二是進一步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的增長。)
  ⑩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會議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變為行動。)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相關會議:
  ①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1847年底,在倫敦召開,委托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綱領,即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
  ②國際社會主義代表大會(1889年7月14日,巴黎。標志著第二國際成立。)
  ③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1919年3月,莫斯科。通過《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規定: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性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甘孜县| 囊谦县| 容城县| 衡阳县| 二连浩特市| 漠河县| 平塘县| 宁陵县| 罗城| 兰溪市| 清新县| 盐池县| 乌兰浩特市| 津市市| 黄平县| 彭山县| 色达县| 兴宁市| 修武县| 河池市| 咸宁市| 宁海县| 盐山县| 和政县| 自贡市| 晋江市| 博客| 清流县| 瓮安县| 靖江市| 涞水县| 班戈县| 安塞县| 云南省| 绥中县| 那曲县| 西安市| 和静县| 黎平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