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古代印度1.城市國家的出現: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后來,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陸續建立起一些小國。2.早期文明遺址: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至前18世紀。這些文明一度繁榮而后衰亡,長期不為人所知。種姓制度。1.形成背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2.內容等級名稱職權、職業或義務第一等級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不可接觸者”賤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3.主要特點(1)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2)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之間不得通婚。4.重要影響(1)激化了社會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2)促進了佛教的誕生。背景、時間①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②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就在這種形勢下產生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教義、影響①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②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因而也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影響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一、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和古代印度在今天仍有直接影響的文明成就。這些文明有哪些共同點?文明古國仍有影響的文明成就共同點古代埃及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①這些文明都誕生在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都屬于大河文明。②都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各自的貢獻,許多文明對今天仍然產生影響。③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代西亞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古代印度佛教;發明十個數字符號(阿拉伯數字)1.古埃及:大河贈禮育文明。法老統治古埃及,金字塔藏木乃伊。公歷源于太陽歷,象形文字難辨記。2.古巴比倫:漢謨拉比講法治,蘇美爾人寫楔形,拉丁基礎腓尼基。3.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分等級,種姓制度壁壘明。釋迦牟尼佛教興,“眾生平等”好教義。一、判斷改錯1.約公元前3500年,南亞的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城市國家。2.國王在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中處于地位最高的第一等級。二、選擇題1.(2019·江蘇無錫中考)宗教的形成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與右圖所示信息相關的宗教是…………………( ) A.伊斯蘭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2.阿育王是印度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完成了對印度半島的統一。根據印度的種姓制度,阿育王屬于哪一種姓……………………………………………………………( )A.婆羅門B.剎帝利C.吠舍D.首陀羅3.城市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下列能代表古代印度文明的城市遺址是……………………………………………………………………………………………( )①底比斯②哈拉帕③摩亨佐·達羅④華氏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大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下列圖片與古印度文明有關的是( ) 5.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電影中,符合印度種姓制度的史實是……( )A.剎帝利命令婆羅門率兵出征B.婆羅門在主持祭祀活動C.吠舍在法庭上審判犯人D.首陀羅在自家的農田里勞動6.下列不符合佛教教義的一項是…………………………………………………( )A.痛恨、反對國王的統治B.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C.提出“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D.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到達“極樂世界”7.(2019·湖南株洲中考)某法典規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吠舍罵了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這一規定出自…………………………………………………………………………………( )A.古代印度B.古代中國C.古巴比倫王國D.古代埃及三、非選擇題 (1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婆羅門,由于從身體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歷史知識”,因而理應為一切創造物的主宰。婆羅門可以確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羅的財產……婆羅門主人得強迫其首陀羅執行屈辱的服役,因為他是自在神創造出來為婆羅門服役的。“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勞動,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整個世界動搖。——《摩奴法典》 人物自我介紹甲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乙我掌握神權,負責從事祭祀活動丙我是一位軍人,把持著國家的軍事大權丁我從事社會上最臟、最累的活動材料二:古布塔是印度的一個商人,尼赫魯是當地政府的一個工作人員。他們在交往中相愛了,但是由于受到家人和周圍朋友的反對最終還是不能走在一起。(1)材料一的法律條文反映的是哪個地方的什么制度?運用這一制度的有關知識說明材料二中相愛的兩個人當時不能結為夫妻的原因。(6分)材料三:“眾生平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材料四:我國唐代高僧玄奘親自西行至天竺(今印度半島)等國求取佛法,他的弟子據此記錄成《大唐西域記》一書。(2)材料三中的教義出自哪種宗教?該宗教是由誰在什么時候創立的?(3分)(3)我國高僧不遠萬里西行天竺(印度半島)求取佛法,可見佛教的強大影響力。請運用佛教相關知識,說明佛教能夠不斷向外傳播的原因。(4分)運用所學知識,談談材料三所體現的宗教與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之間的聯系。(4分)參考答案第3節 古代印度一、判斷改錯1.錯。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2.錯。國王在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中處于第二等級。二、選擇題1.C 2.B 3.B 4.C 5.B 6.A 7.A三、非選擇題 (1)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2分) 因為種姓制度中,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不同等級的人之間不得通婚。(2分)材料二中的商人屬于吠舍等級,政府工作人員屬于剎帝利等級,他們等級不同,所以他們的愿望不能實現。(2分)(2)佛教。(1分) 喬達摩·悉達多(或: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創立。(2分)(3)早期佛教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4)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就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