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 一、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導火索) 背景: 組織: 口號: 結果 保路同志會(保路同志軍) “路存與存 路亡與亡” 影響: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 使得湖北的革命形勢迅速進入高潮,文學社和共進會成立了統一的領導機構,準備在武昌舉行起義。 清政府將已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修筑權收歸國有,后又出賣給列強,遭到各地民眾的強烈反對。 經濟基礎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組織基礎 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共進會、文學社的活動 軍事基礎 革命黨人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 有利時機 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 1、武昌起義背景 二、武昌起義 思想基礎 革命思想的宣傳 二、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標志) 經過: 各省紛紛響應,十幾個省宣布獨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 爆發: 1911年10月10晚,武昌的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 起義軍占領了楚望臺軍械庫;經過一夜血戰,起義軍占領了武昌城;三日內,武漢三鎮光復。 影響: 2、武昌起義概況 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 經濟發展 ——根本原因 武昌易于攻守,交通發達 地理位置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 革命基礎 革命倉促爆發,群龍無首,新軍主動出擊 三、中華民國成立 (1)概況 ①時間: ②領導人: ③首都: 1912年1月1日(以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 南京(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性質: ①內容: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三權分立 (仿效美國1787憲法)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背景: 面對南方洶涌的革命形勢,清政府起用袁世凱。在列強支持下,雙方展開議和。南京臨時政府表示,如果袁世凱能逼使清帝退位并贊成共和,就保舉他做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向清政府施壓。 (1)南北議和: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在接受優待條件后下詔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拓展:隆裕太后頒布詔書) (2)清帝退位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竊取革命果實: 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與敗 成功 失敗 生活 政治 思想 3.中國的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人民生活依舊困苦不堪。 1.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 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未完成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討論: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你怎樣認為? 1、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 2、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1)根本:在半殖半封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3)主觀: A.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的命綱領 B.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C.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 4)根源: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拓展: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其經教訓 辛亥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客觀:中外的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 標志 成果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 時間、地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 概況: 占領武昌,光復武漢三鎮, 成立湖北軍政府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1月1日,南京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清朝覆亡 時間、地點: 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結果 意義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革命果實。 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