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1.1.1 20世紀初期的世界格局 人教版 九年級上 俾斯麥 威廉二世 歐洲大陸是法國、俄國的天下! 我們不能只有陸地沒有海洋! 一、20世紀初世界格局產生的背景 回顧第二次工業革命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 資本主義逐漸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 一、20世紀初世界格局產生的背景 對比19世紀中期和20世紀初期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你發現了什么變化和問題? 20世紀初的德國已經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歐洲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但此時它比英、法搶占的殖民地卻少得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二、20世紀初世界格局產生的過程 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任何外國的主神向我們說“怎么辦? 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愿阻撓任何人,但我們也不容許任何人妨礙我們的道路。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旁邊……而讓他人分割世界。 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德國外長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議會的演說 假如你是美國、德國的領導者,面對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你的國家會想怎么做? 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 1、列強瓜分世界 為了獲得更多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進行瘋狂殖民掠奪。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 二、20世紀初世界格局產生的過程 1、列強瓜分世界 二、20世紀初世界格局產生的過程 2、列強軍備競賽 在瓜分世界和奪取霸權的過程中,歐洲列強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 結合兩幅圖片,分析反應的問題? 在軍備競賽的過程中,工業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應用到武器研制上,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新式武器不斷被發明出來,增加了軍備競賽的激烈程度。 二、20世紀初世界格局產生的過程 3、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三國同盟 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德、意、奧 三國協約:英、法、俄 影響: 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 【方法技巧補充】熟記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1、形成的背景: 20世紀初世界格局 2、世界格 局形成: 列強瓜分世界 列強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帝國主義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1.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激化,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說:“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這說明德國要求( ) A 尊重自己的權利 B 遵守世界秩序 C 重新瓜分世界 D 建立軍事基地 B 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根源于一種愈來愈惡化、而且逐漸走出各國政府所能控制的國際形勢。慢慢地,歐洲分成兩個對立的列強集團。”文中“兩個對立的列強集團”是指( ) A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B 軸心國集團、反法西斯同盟 C 北約組織、華約組織 D 社會主義陣營、資本主義陣營 A 第一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1.1.2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人教版 九年級上 材料一、1913年英德美法的比較 (1)左表反映了20世紀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怎樣的發展狀況? (2)材料二中德國外長“也要有陽光下的地盤”指的是什么?這種狀況將預示著怎樣的斗爭? (3)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和實質是什么?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列強展開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 根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實質: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材料二、 得到更多的殖民地 “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 前的歐洲形勢時說: 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 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 火藥桶指什么? 一粒火星又指什么? 巴爾干半島 薩拉熱窩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 巴 干 爾 問 題 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東南門戶。巴爾干及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棉花等資源,是帝國主義競相掠取的戰略物資。因此,這一地區長期以來是帝國主義劇烈爭奪的場所。這里多民族聚居,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經常發生糾紛。長期以來,又受土耳其的統治和奴役,特別是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列強爭奪的焦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 巴爾干為什么成為爭奪的焦點? 戰略地位重要 民族矛盾復雜 奧斯曼帝國衰落 爭奪焦點 資源豐富自然 火藥桶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 護送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車隊穿過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街道時,隱蔽在路旁的一名塞爾維亞青年猛地掏出手槍,快步向前,對準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二人當場斃命 薩 熱 拉 窩 事 件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現在不發動就永遠沒有 發動的機會了 ——德皇威廉二世 經過與德國策劃,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后通牒,并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炮擊貝爾格萊德市,塞爾維亞被迫應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戰 爆 爭 發 先后有哪些國家參戰?意大利加入了哪一方?說明了什么? 德國支持奧匈帝國,俄、英、法等國也很快參戰。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 英法 德 波羅的海南岸至羅馬尼亞 俄 德、奧匈 巴爾干 塞爾維亞 奧匈 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在歐洲戰場形成了東線、西線和南線三條戰線。后來,戰爭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 一 主 戰 戰 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戰爭很快超出了歐洲的范圍,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卷入戰火,發展成為一場世界大戰。 爭 戰 擴 大 同盟國方面—— 德國、奧匈帝國、還有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 協約國方面—— 27個國家和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一 主 戰 要 戰 役 日德蘭大海戰 索姆河戰役 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最慘烈 新武器:飛機、坦克、毒氣等 索姆河戰役1916:英法——德 馬恩河戰役1914:英法——德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凡 爾 登 戰 役 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是法國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門戶和法軍戰線的中樞。1916年初,德軍決定進攻凡爾登,把它變成“碾碎法軍的磨盤”。 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后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 1916年 德、法兩國軍隊 時間 雙方 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了近200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70多萬,法軍損失略多。德軍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 凡 爾 登 戰 役 (戰場上)到處散布著破碎彈片,折斷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體……其中有些人被拋到十五英尺高,斷腿殘肢掛在那些幸存的樹枝上。 ——法國作家巴比斯《戰火》 戰役異常慘烈,交戰雙方損失近百萬人。由于死亡人數太多,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 特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1917年戰局變化 1915年5月7日,德國潛艇用魚雷擊沉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百余名美國乘客和社會名流喪生,為1917年4月美國參戰的借口。 ①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 美 國 參 戰 美國為何參戰?美國參戰對戰局有何影響? 搶奪戰利品 1914年美國人口9800萬,國民收入是英國的13倍多。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國民收入總和與美國旗鼓相當。美國海軍世界第三,僅次于英、德兩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②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18年3月3日,列寧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條約》,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 俄 國 退 出 《布列斯特條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20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來到歐洲前線,為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參戰——1917年,中國也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 中 國 參 戰 法國一戰華工墓地 華工是世界一流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出色的士兵,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隊形。 ——法國福煦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1918年10月奧匈帝國土崩瓦解。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福煦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協約國聯軍總司令。11月11日法國時間凌晨5時,福煦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 福 煦 車 廂 2018年11月11日,法國巴黎, 凱旋門舉行紀念活動,紀念一戰停戰百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戰爭歷時 4年零3個多月 參戰國家 30多個國家 戰場范圍 歐洲、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 卷入人口 超過15億 參戰人員 7000多萬 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干??????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法國的目的是??????打垮德國,樹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日本的參戰,是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意大利則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權。——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編》 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1914年至1918年的戰爭,從雙方來說,都是強盜的帝國主義戰爭。 ——列寧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①給人類帶來災難。 新 式 武 器 潛艇 毒氣 坦克 飛機 飛艇 戰爭所帶來最直接、最明顯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和破壞。直接死于戰爭的軍人即達900萬,另有2000多萬受傷,350萬成為終身殘廢,餓死、疫死者大約1000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億美元。……生產遭到沉重打擊,純粹從經濟角度估計,歐洲的工業發展倒退了8年。 ——《世界史?現代編》 交戰國在戰爭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裝備,如坦克、潛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據統計,參戰各國的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②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美國獲得百年難逢的發財良機……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的40%在美國手中。 日本利用“大戰的天賜良機”趁火打劫,掠奪殖民地,擴張海外市場…… 英國……沿著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國在戰爭中被德軍占領了經濟發達的10個省,工農業生產損失嚴重。 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 德國戰敗,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經濟困境。 ----《世界經濟史》 美國的億萬富翁們,發財最多。他們把所有的國家,甚至最富有的國家,都變成了向自己進貢的國家。他們掠奪了數千億美元,每一塊美元都有血跡,都有一千萬死者和二千萬傷者,所灑下的鮮血。 ——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 一戰中最大的獲利者是誰? ③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在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得以壯大起來。 中國的五四運動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民 族 覺 醒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一戰中問世的新式武器有:坦克、飛機、毒氣彈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④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英國工廠內炮彈的海洋 ? ? ? ? ? 1914年6月28日 1914年7月28日 1916年2月 1917年 1918年11月11日 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凡爾登戰役開始 美、中、巴等國對德宣戰 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狂熱 積極支持 反對戰爭 閱讀課本P5-P7,找出相應事件和不同階段人們對戰爭的態度 導火線 轉折點 開始 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思 結合視頻,分析人們對戰爭態度發生轉變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 1.爆發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導火線) 主要原因 具體原因 7.反思 主戰場 4.一戰經過 3.交戰雙方 2.起止時間 三個階段 三條戰線 6.一戰影響 5.一戰性質: 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D A 1.在瓜分世界和奪取霸權的過程中,下列哪一洲列強的矛盾日益尖銳( ) A.亞洲 B.非洲 C.美洲 D.歐洲 2. 20世紀初,大國結盟讓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按當時的形勢推測,如果德國去進攻俄國,那么下列國家中有義務幫助俄國的是( ) A.法國 B.美國 C.意大利 D.奧匈帝國 3.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第二次工業革命 B.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C.英德矛盾成為最主要矛盾 D.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B D 4. “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的主神向我們說:‘怎么辦?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能消極地站在旁邊……而讓他人分割世界。”德國外長皮洛夫的演說反映了( ) ①德國不接受其它國家的宗教 ②德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③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經濟、政治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矛盾重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3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人教版 九年級上 起止時間: 交戰雙方: 主要戰役: 特 點: 性 質: 影 響: 1914.7——1918.11 同盟國(英法俄) VS 協約國(德意奧) 馬恩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最慘烈) 規模大、時間長、波及范圍廣、使用新式武器、十分殘酷 直接原因(導火線): 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 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薩拉熱窩事件 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 走近凡 爾賽——華盛頓體系 1. 巴黎和會的基本情況和《凡爾賽合約》的內容是什么? 2. 巴黎和會的實質以及對與會各國的影響是什么? 3. 正確認識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含義 一、巴黎和會的主要概況 1. 背景 2. 時間 3. 地點 4. 與會國 1919年1月~ 1919年6月 (1)一次戰結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各國人民都熱切盼望簽署一項真正的和平協定。 法國巴黎凡爾賽宮 以美、英、法、意、日五國為主導的戰勝國,德、奧等戰敗國和新生的蘇俄被排斥在外。 5. 主要操縱國 美國總統 - 威爾遜 英國首相 - 勞合?喬治 法國總理 - 克里孟梭 并稱三巨頭 戰后帝國主義戰勝國依靠變化的實力重新分割世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6. 焦點問題 7. 重點問題 如何處理德國 中國山東問題 8. 會議目的 在美麗的地方召開的骯臟會議 美國總統威爾遜 人稱百靈鳥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狡猾的狐貍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 老虎總理 中國代表顧維鈞 日本代表牧野 意大利首相奧蘭多 (1)杜絕秘密外交,簽訂公開的合約。 (2)確保海上航行的絕對自由。 (3)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 (4)裁減軍備。 (5)公正地處理殖民地問題時,既要顧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應考慮殖民政府的正當要求。 (6)外國軍隊撤出俄國,并保證俄國獨立決定其政治發展和國家政策,歡迎它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進入自由國家的社會。 (7)德軍撤出比利時,并恢復其主權。 (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 (9)根據民族分布情況,調整意大利疆界。 (10)允許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自治。 (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予以恢復。 (12)承認奧斯曼帝國內的土耳其部分有穩固的主權 ,但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礎上不受干擾的發展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在國際保證下永遠開放為自由航道。 (13)重建獨立的擁有出海口的波蘭,以國際條約保證其政治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 (14)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 威爾遜著名的“十四點原則” 美國 德國 法國 英國 我有的是錢,你們都聽我的 借錢可以,想當老大你還嫩了點兒! 等我傷好了再給你們算帳! 應該把那條腿也打斷,叫他永遠也爬不起來 老兄,你占的便宜夠大了,悠著點兒吧。 各懷鬼胎的各國 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利用德國制衡英國和法國 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利用德國和法國相互牽制 肢解德國,稱霸歐洲大陸 要求確認大戰期所侵占全部土地,特別要求在山東的權益合法化 二、與會國的目的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三巨頭各懷鬼胎。 于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 所以,這場會議足足開了5個多月。 為了索取戰敗國的賠款,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開交。 于是就出現了下面的對話...... “你們法國拿50%,我們英國得30%,怎么樣?” “不行,絕對不行!這次大戰,法國損失最 大,我們應該得58%。” “太過份了,我們不同意。” “那我們也不同意。”已經78歲的克列孟梭,雖已滿頭白發,但仍像只野獸般兇猛,真不愧他 的“老虎總理”的外號。而勞合·喬治也百般糾纏,一點兒都不犧牲自己的利益。 美國總統威爾遜只好在英法之間周旋,忙著打圓場:“我們美國一分錢都不要。你們兩國都 犧牲些,讓別的國家也得點好處,法國得56%,英國得28%,這樣可以嗎?” 克列孟梭厲聲喊著:“可以。但法德邊界得以萊茵河為界:除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外, 德國的薩爾區也歸我們!” 如果法國得到薩爾區,就意味著他控制了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工業區, 將來可以在歐洲大陸稱王稱霸。對這點,英國和美國當然不同意。他們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威爾遜和克列孟梭都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三個人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后,終于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聯所規定的委任 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薩爾(法國只許占有薩爾15年,之后歸還德國) “最高會議的決定使整個中國代表團和北洋政府深感失望,我們當時曾立即通過外交部將情況呈報總統和總理;以前我們也曾想過最終方案可能會不太好,但卻不曾料想到結果竟是如此之慘;至于日本,則是如愿以償。” 1. 如此之慘指的是什么 2. 如愿以償指的是什么 中國與戰敗國一樣,任人宰割 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日本從德國手中得到了中國山東的權益 引發中國五四運動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凡爾賽和約》卻規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其收回德國在山東權益的合理要求遭到巴黎和會的無理拒絕,《凡爾賽和約》還把德國在山東攫取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 問題解答 你認為巴黎和會能夠達成和平協議嗎?為什么? 不能。原因: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各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針鋒相對,爾虞我詐,同時對戰敗國的掠奪也會激起戰敗國的復仇情緒。 4天內德軍撤出在這次戰爭中占領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的領土,還有在普法戰爭中所 占領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一個月內將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以及萊茵河以東30公里的德國領土交給聯軍; 交出巡洋艦、戰斗艦、驅逐艦、潛水艇234艦,空軍全部飛機,500門大炮和大量槍支彈藥; 德國交出316.8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德國拿不出這么多,后一再削減,成為7.14億美元); 交出性能完好的火車頭5000個,車廂15萬個,卡車5000輛 德國交出全部殖民地(二戰時,德國一塊殖民地都沒有)…… 德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領土,十分之一的人口(這些人的一部分后來成為納粹的狂熱支持者) 《凡爾賽和約》中關于處置德國的相關條款 巴黎和會中哪些國家達到了它們的目的? 法國:收回了被德國占領的領土,并達到了限制德國軍事的目的; 奧地利:獲得了獨立; 英國:達到了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目的;日本:達到了將一戰時攫取德國在山東權益合法化的目的。 (1)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和約對戰敗國的宰割、掠奪極為苛刻 ⑵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分贓不均,各國的目的未能滿足 英美矛盾 英法矛盾 美日矛盾 ⑶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 “委任統治”實質是維護殖民統治 ⑷歐洲新興國家誕生出現新的民族矛盾 戰勝國沒有真正按照民族自覺原則,而是根據自身利益來處理歐洲領土問題 ⑸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矛盾:仇視蘇聯 主要矛盾: 原因: 原因: 原因: 巴黎和會各國的矛盾 德國魏瑪共和國首任總理謝爾曼:誰簽署這個條約, 誰的手就要爛掉。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下一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這不是和平,是20年的休戰。 列寧: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939.9.1二戰爆發! 內容: (1)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完整。 (2)規定了列強在全中國的商務事業機會均等等原則。 1922年2月 時間: 地點: 美國華盛頓 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國 與會國: 實質: 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侵略原則,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對日本: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不利于日本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擴張。 對美國: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得到確認,為美國進一步對華擴張和控制亞太地區提供了重要條件,是美國外交的重要勝利。 對中國: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影響: 華盛頓會議的主要概況 背景 目的 大國 意圖 一戰結束,大國力量對比變化 重新瓜分世界,建立國際關系新秩序 美: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 英:維護殖民帝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 法:最大限度削弱德國,重建歐陸霸權。 意:希望擴大領土 日:德屬島嶼、中國山東權利合法化 影響(作用) (1)暫時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歐洲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列強在歐洲的利益與矛盾基本上得到協調。 一戰后帝國主義依據各自實力的對比,經妥協和斗爭形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關系的新秩序。 實質 1、在巴黎和會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而華盛頓會議上,他們又表示支持中國收回山東的主權。美、英轉變態度的原因是 A.力圖遏制日本勢力擴張 B.中國人民反日斗爭的高漲 C.企圖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經宣告失敗 2、美國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但國聯成立后卻被英法兩國操縱。這種情況說明 A 美國無意參加和操縱國際聯盟 B 英法的經濟實力仍比美國強大 C 美國的綜合國力還不足以稱霸世界 D 美國對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A C 2、《凡爾賽和約》的規定中最能體現英國愿望的是 A.領土問題 B.軍事問題 C.殖民地問題 D.賠款問題 3、華盛頓會議通過的《四國條約》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認為自己也有收獲,主要是 A.日本建立了與美國的戰略合作關系 B.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得到列強的承認 C.日本取得了對中國的獨占權 D.日本通過此條約獲得了更多的權益 C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