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第一章動物的運動第2節運動的完成【學習目標】1.描述運動的形成過程。2.說明骨、關節、骨骼肌在運動中的作用。3.描述動物運動的意義。【導學過程】1.閱讀教材P70—P72頁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1)動物的運動是由和的協調配合完成的。(2)當骨骼肌受到時,就會收縮變短,牽動所附著的圍繞著發生位置變化,于是就產生了運動。(3)人體做任何動作,都不是由一塊骨骼肌就能完成的。如下圖所示:做屈肘動作時[圖(一)],以【】為主的收縮,以【】為主的舒張;做伸臂動作時[圖(二)],以【】為主的收縮,以【】為主的舒張。(4)動物的運動必須在系統和系統的調節下才能完成。(5)動物在進行運動時,還需要能量的供給、物質的運輸,因此,動物運動的完成還需要、、等系統的配合。(6)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通過各種運動適應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維持個體的和種群的。【自主檢測】1.人體完成任何一個動作,必須參與的結構是()A.骨骼肌、骨、關節B.骨骼肌、骨、關節、神經系統C.骨骼肌、關節D.骨骼肌、關節、神經系統2.在課余時間,有打乒乓球的、跳繩的,還有做游戲的……同學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下列有關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骨的位置的變化產生運動B.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C.骨在運動時起杠桿的作用D.關節囊起到動力作用3.(2021·湖南湘西)每年端午節,我國許多地方舉行劃龍舟比賽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請問鼓手(船頭擊鼓的人)擊鼓過程中曲肘時,上臂主要肌肉處于什么狀態()A.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B.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C.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D.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4.動物運動的意義主要變現在()A.適應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B.維持個體生存C.維持種族繁衍D.A、B、C都對5.(2021·新疆)居家學習期間,很多同學依舊保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小諾同學通過每天練習,墊球技術越來越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排球在小諾眼球的視網膜上成像B.墊球動作由一塊骨骼肌收縮完成C.精準墊球是小諾建立的條件反射D.這是神經和激素共同調節的結果【達標測評】(4人組大組長組織評價,2人小組互改,大組長檢查,組內交流、達成共識)1.有關哺乳動物骨、肌肉、和關節的敘述,錯誤的是()A.骨骼肌的兩端附著在同一塊骨的兩端B.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骨之間的摩擦C.屈肘動作時肱二頭肌處于收縮狀態D.骨骼肌牽引骨繞關節活動產生運動2.(2021·福建)下圖表示投籃動作,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動作①中的肱二頭肌處于舒張狀態B.動作②的完成需要神經系統的調節C.由動作①到動作②,參與的關節只有肘關節D.投籃時,肘關節在骨骼肌的牽引下圍繞骨運動(2題圖)(3題圖)3.右圖為屈肘、伸肘運動示意圖。它們的產生都需要()A.依靠骨本身運動B.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C.消化系統直接提供能量D.很多組肌肉同時收縮4.(2021·海南)下列動物運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動物的運動有利于獲取食物和躲避敵害B.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C.人做伸肘運動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D.哺乳動物的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只需要運動系統的參與5.(2021·湖南婁底)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提出“陽光體育”——“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是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生活。下列有關敘述欠妥的是()A.運動能使循環系統的功能增強B.運動能改善腦的營養,使人的思維和記憶力得到發展C.運動能使參與呼吸的肺泡數量增多,為生命活動提供足夠的氧氣D.運動由運動系統獨立完成,經常運動可使骨骼和肌肉更加發達【拓展延伸】仔細閱讀下文,并回答問題:每一種動物的行走、奔跑都有一定的活動規律。馬行走時的過程是這樣的:開始起步時,右前足先向前開步,然后左后足就會跟著向前走;接著是左前足向前走,再就是右足跟著向前走,這樣就完成一個循環。接著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著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著,繼續循環下去,就形成一個行走的運動。馬除了走步外,還有小跑、快跑、奔跑等方式,各種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運動規律的。馬是如何行走的?請從文中找出答案。第一節生物的基本特征【自主檢測】1.B2.D3.A4.D5.B【達標測評】1.A2.B3.B4.D 5.D【拓展延伸】馬行走時,右前足先向前開步,然后左后足就會跟著向前走;接著是左前足向前走,再就是右足跟著向前走,這樣就完成一個循環。接著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著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著,繼續循環下去,就形成一個行走的運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