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第七章第二節|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物質循環 教學目標 1.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及意義 2.說明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所起的作用,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3.培養學生探究及實驗設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及意義 難點 培養學生探究及實驗設計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根據課本準備實驗《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的實驗材料。 (2)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促進水循環,保持水土方面的資料。 2.學生準備 (1)預習實驗《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2)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促進水循環,保持水土方面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仔細觀察兩幅圖,兩只小狗有不同的表現嗎? 學生觀察討論后回答:圖7—2,狗熱得伸出長舌。圖7—3,怡然自得 教師:兩只小狗為什么會有不同表現? 學生觀察討論:圖?—2,無樹,強烈的光照。圖7—3,大樹下涼快。 教師:還有一句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你知道“好乘涼”的原因嗎? 今天,我們共同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過程 (一)蒸騰作用· 器材:一株帶葉的盆栽植物,透明塑料袋、線,學生4—6人為組,學生設計實驗。 方案一(略) 方案二(略) 教師:針對以上兩種方案提出問題,方案一、二哪種較為科學?(教師提示設計的方案應符合實驗目的)。 學生討論得出:方案一設計得更為科學(教師及時表揚設計較好的那些組)。 教師:本次實驗應設計成什么樣的實驗會使實驗效果更為明顯呢? 學生:討論回答還應選擇一株沒有葉的同樣的植物作為對照。教師提供材料給學生,學生按方案一分別罩上這兩株植物。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這兩個塑料袋內壁上分別會出現什么現象?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來自哪里? 3。這些水分從植物體的什么器官什么部位散失出來的? 4.無葉植物這一裝置的設置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概念,并讓學生用示意圖把蒸騰作用的過程表示出來:根一莖一D十一氣孔一散失。 (二)蒸騰作用對自身的意義及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 學生4~6人為一組。 1.蒸騰作用對自身的意義。 教師:①俗話說:“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的水卻往高處流呢?”動力是什么?②人們夏天洗澡后,會感到涼爽,植物通過蒸騰作用能降低葉片的溫度嗎?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蒸騰作用的三大意義: ①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②促進了植物體內溶解在水中無機鹽的運輸。③降低了葉片的溫度,避免因強烈陽光照射而灼傷葉片。 2.蒸騰作用對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 教師出示資料:例:一株玉米從苗到結實的一生中,需要消耗200kg以上的 水,這200kg以上的水用途大致如下: 作為組成成分的水1.872kg; 維護生理過程的水0.25kg; 蒸騰作用消耗的水202.106kg; 生長時期中總用水量204.228kg。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①植物吸收的水分的99%跑到哪里去呢?②植物吸收的水分來自哪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中圖7—5《生物圈的水循環示意圖》,閱讀相應文字,同時提示學生注意幾個問題:①圖中的箭頭方向分別代表什么過程?②綠色植物對生物圈中的水循環起什么作用? 師生共同活動得出: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參與生物圈水循環,還穩定了水循環。 教師:展示長江洪水和水土流失的資料。 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綠色植物是如何保持水土的呢?如果綠色植物被大量破壞,對生物圈產生什么影響?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 學生熱烈討論、踴躍發言,這樣激發學生熱愛綠色植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內容:蒸騰作用的概念——蒸騰作用對自身意義及對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一保護綠色植物的意識。 作業 1.搜集資料、自制“保護水資源”宣傳小報,張貼宣傳。 2.調查本地水土流失的情況,根據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寫一篇小論文(題目自擬)。 課后反思 本教案努力通過導學與探究式的教學過程,意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以達到新課程標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培養了他們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能力,使學生親自體驗了學習過程和體會了成功的喜悅。 2.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查詢資料,搜集有關綠色植物、保持水土方面的資料和分組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符合素質教育目的。 3.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在搜集綠色植物,保持水土流失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意義,使學生容易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