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學目標 1.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 3.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 教學難點 防止玻片內出現氣泡。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預習本實驗內容。 2.教師準備 準備好制臨時玻片標本所用器材,如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干凈紗布、葉片、自來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回顧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讓學生完成以下操作: (1)指出目鏡,物鏡,反光鏡,粗、細準焦螺旋。 (2)對光。 (3)觀察印有“6”字的薄紙片。 2.檢查預習情況: (1)教師演示操作過程,并對各步進行歸納。 ①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凈。 ②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自來水——滴。 ③用鑷子夾取葉的下表皮——取。 ④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浸。 ⑤展平材料——展。 ⑥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輕輕蓋在生物材料上——蓋。 ⑦把一滴碘液滴在蓋玻片一側,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全部——染。 (2)學生按照實驗步驟練習,教師巡視學生實驗情況,對不規范操作及時糾正,并解決學生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線無法透過,視野里看到的物像漆黑,無法看清,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蓋蓋玻片時產生氣泡。要求學生嚴格按正確操作方法蓋蓋玻片,幫助學生區分氣泡和細胞。 ③視野中出現污點,幫助學生判斷污點的位置。 (3)實驗完畢,整理實驗臺。 二、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實驗的主要內容。 三、達標測試題 略 課后反思 本實驗課井然有序,學生的實驗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節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其過程。 2、能力目標 認同認真觀察記錄的重要性,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情目標: 體會在探究過程中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其過程。 教學難點:嘗試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 (1)預習本節課內容; (2)學生分組,確定組長及各成員任務。 2、教師準備: 備好實驗“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材料用具:蚯蚓、硬紙板、玻璃板、自來水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一、激疑,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上一節很有趣的課:“探索生命的方法”。請看我手中的這幅圖:(腐爛的肉中正在蠕動的蛆),看到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1、提出問題: “蛆是從哪兒來的”? 引導做大膽的猜想:從而過度到第二步驟。 2、做出假設: (1)學生自由發言; (2)教師引導 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雖然不是事實,也不是毫無根據的猜想,假設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3、實驗: (1)學生自主設計: (2)教師引導: 將兩塊大小相同的豬肉分別放在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個碗口覆蓋著紗布,另一個碗口敞開。 (3)討論:你認為實驗成功還要做些什么工作?觀察、記錄、調查、搜集證據、排除其他因素干擾 (4)小結: A、實驗是驗證假設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等方面。 B、所有實驗都有變化的因素,即變量,如水、光、溫度、時間、體積等都可能是變量。 C、實驗中要控制變量,最好的方法是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得出結論 結論可能支持假設,也可能不支持假設。 5、表達交流 三、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實驗: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2、討論: (1)你能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嗎? (2)你覺得實驗要成功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設計對照實驗,控制變量,細心觀察,認真記錄等 (3)為什么活動結束后要把蚯蚓放歸大自然? 3、小結: 在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是基礎;觀察、實驗、調查等是獲得事實和證據的多種途徑;推理、判斷是得出結論的重要過程;此外還要善于與他人合作,這些都是成功的關鍵。 四、情感教育: 通過這次活動,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五、思維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開放,某生物小組的同學在討論影響菊花開放生態因素時,有的認為菊花的開放是受溫度的影響,有的認為是受日照長短的影響。請你就此問題設計一個實驗,探究影響菊花開放的生態因素。 六、總結。 課后反思:本節重在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探究的方法和過程,嘗試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對照實驗,讓學生在思中學,做中學,交流中學,感悟中學,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