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第三單元知識點1:地球表面的板塊1.大陸漂移說: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地形證據:(1)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可拼合性);(2)大西洋兩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表明當時這些大陸曾相連接。化石證據:(1)舌羊齒化石是2.5億年前的一種蕨類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亞、印度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舌羊齒化石。氣候證據:(1)人們在北冰洋以北的島上發現了熱帶植物化石;在南極洲發現大量的煤礦;在印度發現古代冰川。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2.海底擴張說: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離洋中脊越遠,巖石年齡越老)海底擴張說支持大陸漂移說,并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來自軟流層中巖漿的活動。3.板快構造學說:(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長邊界(海嶺、斷層)一般位于板塊張裂處;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一般位于板塊碰撞處。注:①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被抬升;②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③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④地中海在縮小: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靠近;⑤紅海在擴大: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離開;⑥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極不穩定,因此多地震;⑦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處于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區,在板塊的張裂地區易形成裂谷和海洋。【典例精講】1.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紅海在不斷的擴張【答案】D【解析】【分析】牢記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即可解題.【解答】A.全球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組成: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故A錯誤;B.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板塊的張裂和碰撞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故B錯誤;C.各大板塊都漂浮在地幔上,故C錯誤;D。紅海的擴張是由板塊的張裂引起的,故D正確;故答案為:D2.每周三下午第四節是某中學的社團活動課。在課堂上科技社的社員們在對地球的相關知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正確的是(??)①小黃認為:中國古人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圓地方”的觀點。②小洪認為: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能夠證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③小吳認為:月食時月輪缺損的部分為圓弧形,能夠證明地球是圓的。④小張認為:日食時日輪的缺損部分為圓弧形,能夠證明地球是圓的。⑤小徐認為: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所以有科學家把它戲稱為“七巧板”。⑥小方認為:全球的這些板塊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斷地發生著碰撞和張裂。⑦小芮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非常相識,也分為三層。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⑦【答案】D【解析】【分析】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2、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從古至今的排列順序: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天圓如彈丸,地如卵黃中→地球是個球體→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3、地球內部結構具有同心圓的特點,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地殼、地幔、地核這三層。4、板快構造學說: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解答】①中國古人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圓地方”的觀點,符合題意;?②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海平面并不是平面,符合題意;③月食時月輪缺損的部分為圓弧形,是地球遮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線,圓弧形為地球的形狀,故能證明地球是圓的,符合題意;④日食時日輪缺損的部分為圓弧形,是月球遮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線,圓弧形為月球的形狀,不能證明地球是圓的,不符合題意;⑤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而非七塊,不符合題意;⑥六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而非海洋上,不符合題意;⑦地球內部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下列最符合“大陸漂移”的說法的是(????)A.?大陸像一塊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斷漂來漂去??????????B.?許多小塊的大陸不斷漂移、碰撞,變成一整塊陸地C.?陸地本是一個整體,后來分離漂移形成各小塊陸地??????????D.?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根據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即可。【解答】“大陸漂移”的理論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故答案為:C。4.20世紀初,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之后通過努力尋找證據,于1915年正式確立“大陸漂移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請回答:(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________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____。A.火山和地震?????B.宇宙的起源??????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有人認為“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答案】(1)碰撞和張裂(2)B,C(3)不對,“板塊構造學說”還需要檢驗、完善和修正【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解答】(1)、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2)、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根據此理論,在板塊交界處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也可以用它來解釋。(3)、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但不能說是最完美的理論,畢竟沒有得到更科學的解釋,還需要檢驗和修正。故答案為:(1)、碰撞和張裂(2)、B,C(3)、不對,“板塊構造學說”還需要檢驗、完善和修正。知識點2:地形和地形圖1.地形的類型丘陵——地面起伏和坡度搜較緩,海拔高度有高有低(200—500米),相對高度小(100米以下)。平原——地面廣闊平坦,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1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山地——地面起伏明顯,坡陡頂尖,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200米以上)。高原——頂面平坦寬廣,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小(和山地的區別)。盆地——周圍山脈,中部低陷,四周高,中間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1)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2)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3.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計算。4.山谷處水流匯集,能發育成河流,也易發生泥石流。若建造水電站,可選山谷處。5.地形的變化(1)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①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峽谷;②風力(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流動的沙丘、風蝕城堡;③冰川(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④波浪:海岸地形;⑤生物:珊瑚礁。(2)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3)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典例精講】1.讀等高線地形圖,則李村所處的地形類型是(?)?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地【答案】B【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的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的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起的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的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解答】從圖中可以看出發,李村所處的地形部位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是盆地;故選B。2.下圖中,甲部位表示的地形是(??)A.?山頂?????????????????????????????????????B.?山谷?????????????????????????????????????C.?山脊?????????????????????????????????????D.?鞍部【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根據題意可知,甲處的等高線向低處凸出,說明是山脊。【解答】該圖中,甲部位是等高線彎曲的部分凸向低處,表示山脊。故答案為:C.3.周日,小明和小紅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們征得家長同意后,查閱了此山的等高線地形圖。(1)寫出圖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稱________。(2)若該地有一條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現在DA和EB間的________處。(3)適宜攀巖運動的是________地。(4)若量得D和G之間的圖上距離為6厘米,那么D和G的實際直線距離為________千米。【答案】(1)山頂(2)EB(3)C(4)3【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解答】(1)由圖可知,F點處于海拔最高的等高線中間,屬于山頂;故答案為:山頂;(2)DA方向等高線凸起,屬于山脊;而EB方向等高線凹陷,屬于山谷;山谷是最有可能形成河流的;故答案為:EB;(3)攀巖運動一般都是選擇在懸崖峭壁上,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陡崖,由圖可知C點是陡崖;故答案為:C;(4)由圖可知,該地圖的比例尺為1:50000,即圖上1cm代表實際距離為50000cm=0.5km,DG之間相距6cm,則實際距離為0.5km×6=3km;故答案為:3;故答案為:(1)山頂;(2)EB;(3)C;(4)3.4.某同學的家鄉在山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隨海拔高低的增加而降低,海拔高低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OC.如圖所示是該地區的等高線圖。根據此等高線的分布特點,箭頭所指的甲地的地形部位為________;當A地的氣溫為36oC時,B地的氣溫為________oC【答案】山頂;32.4【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和應用,需要學生掌握具體知識分析得出。【解答】根據圖中給的信息來看,等高線的數值往里越來越大了,說明海拔越來越高了,甲處是山頂,當A地的氣溫是36oC時,B地的氣溫應該逐漸降低,根據氣溫的垂直遞減率來計算,兩地相差600米,溫度相差3.6oC,所以B地氣溫是32.4oC。故答案為:山頂;32.4oC。5.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A點的海拔為________米,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________米,山頂D的海拔約為________米。(2)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是:E________,F________,虛線AC________。(3)從A點和B點出發,分別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________。(4)山頂D位于山頂C的________方向,山頂C與山頂D之間的實地距離約為________米。【答案】(1)100;50;300~349的任一數值(2)鞍部;陡崖(峭壁);山脊(3)AC(4)東北;1400【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一定相同;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相鄰的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稱為等高距。【解答】(1)、據圖分析可知,A點的海拔為100米,B點的海拔是150米,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50-100=50米,山頂D的海拔是300-350米之間的任一值。(2)、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是:E鞍部,F陡崖,虛線AC為山脊。(3)、根據等高線的分布規律,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緩。從A點和B點出發,分別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4)、根據圖中給出的指向標,先確定北方,以山頂C建立方向坐標,確定山頂D位于山頂C的東北方向。根據圖中的線段式比例尺,拿上給出的比例尺估計得出,山頂C與山頂D之間的實地距離約為1400米。浙教版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第三單元知識點1:地球表面的板塊1.大陸漂移說: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地形證據:(1)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可拼合性);(2)大西洋兩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表明當時這些大陸曾相連接。化石證據:(1)舌羊齒化石是2.5億年前的一種蕨類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亞、印度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舌羊齒化石。氣候證據:(1)人們在北冰洋以北的島上發現了熱帶植物化石;在南極洲發現大量的煤礦;在印度發現古代冰川。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2.海底擴張說: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離洋中脊越遠,巖石年齡越老)海底擴張說支持大陸漂移說,并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來自軟流層中巖漿的活動。3.板快構造學說:(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長邊界(海嶺、斷層)一般位于板塊張裂處;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一般位于板塊碰撞處。注:①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被抬升;②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③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④地中海在縮小: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靠近;⑤紅海在擴大: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離開;⑥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極不穩定,因此多地震;⑦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處于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區,在板塊的張裂地區易形成裂谷和海洋。【典例精講】1.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紅海在不斷的擴張2.每周三下午第四節是某中學的社團活動課。在課堂上科技社的社員們在對地球的相關知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正確的是(??)①小黃認為:中國古人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圓地方”的觀點。②小洪認為: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能夠證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③小吳認為:月食時月輪缺損的部分為圓弧形,能夠證明地球是圓的。④小張認為:日食時日輪的缺損部分為圓弧形,能夠證明地球是圓的。⑤小徐認為: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所以有科學家把它戲稱為“七巧板”。⑥小方認為:全球的這些板塊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斷地發生著碰撞和張裂。⑦小芮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非常相識,也分為三層。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⑦3.下列最符合“大陸漂移”的說法的是(????)A.?大陸像一塊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斷漂來漂去??????????B.?許多小塊的大陸不斷漂移、碰撞,變成一整塊陸地C.?陸地本是一個整體,后來分離漂移形成各小塊陸地??????????D.?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4.20世紀初,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之后通過努力尋找證據,于1915年正式確立“大陸漂移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請回答:(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________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____。A.火山和地震?????B.宇宙的起源??????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有人認為“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知識點2:地形和地形圖1.地形的類型丘陵——地面起伏和坡度搜較緩,海拔高度有高有低(200—500米),相對高度小(100米以下)。平原——地面廣闊平坦,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1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山地——地面起伏明顯,坡陡頂尖,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200米以上)。高原——頂面平坦寬廣,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小(和山地的區別)。盆地——周圍山脈,中部低陷,四周高,中間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1)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2)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3.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計算。4.山谷處水流匯集,能發育成河流,也易發生泥石流。若建造水電站,可選山谷處。5.地形的變化(1)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①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峽谷;②風力(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流動的沙丘、風蝕城堡;③冰川(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④波浪:海岸地形;⑤生物:珊瑚礁。(2)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3)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典例精講】1.讀等高線地形圖,則李村所處的地形類型是(?)?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地2.下圖中,甲部位表示的地形是(??)A.?山頂?????????????????????????????????????B.?山谷?????????????????????????????????????C.?山脊?????????????????????????????????????D.?鞍部3.周日,小明和小紅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們征得家長同意后,查閱了此山的等高線地形圖。(1)寫出圖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稱________。(2)若該地有一條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現在DA和EB間的________處。(3)適宜攀巖運動的是________地。(4)若量得D和G之間的圖上距離為6厘米,那么D和G的實際直線距離為________千米。4.某同學的家鄉在山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隨海拔高低的增加而降低,海拔高低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OC.如圖所示是該地區的等高線圖。根據此等高線的分布特點,箭頭所指的甲地的地形部位為________;當A地的氣溫為36oC時,B地的氣溫為________oC5.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A點的海拔為________米,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________米,山頂D的海拔約為________米。(2)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是:E________,F________,虛線AC________。(3)從A點和B點出發,分別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________。(4)山頂D位于山頂C的________方向,山頂C與山頂D之間的實地距離約為________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章--板塊+地形知識點講解+習題(學生).doc 第三章--板塊+地形知識點講解+習題(教師).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