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2.1世界的物質性 學習目標 必備知識: 物質的含義、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世界的本質。 關鍵能力: 1.能夠結合實際闡述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能夠用世界的物質性闡述有神論與無神論,摒除有神論的謬誤思想。 基礎梳理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fā)展史,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活動。 2.物質的概念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 (3)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人類社會,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人類社會的產生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在從古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2.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 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 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1.意識的產生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意識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即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即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2.意識的物質器官 (1)人腦是高度發(fā)達的物質系統(tǒng),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2)人腦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沒有高度發(fā)達的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 3.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huán)節(jié)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 (2)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 四、世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fā)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 2.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 3.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易錯提示 1.意識是物質派生的,是對物質的如實反映。 答案:× 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但是這種反映可以是如實反映,也可以是對物質世界的改造與加工,甚至是虛幻的反映。 2.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是一回事。 答案:× 解析:客觀實在是指物質,而“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xiàn)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xiàn)象。 3.物質是有生有滅的。 答案:× 解析: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是有生有滅的。 4.哲學上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tài)是一回事。 答案:× 解析:物質具體形態(tài)是物質的表現(xiàn),物質是對物質具體形態(tài)共性的概括。 深化探究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甲、乙兩位同學對物質概念進行爭論: 甲:“物質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 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 材料二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和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tài)修復工程,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建立生態(tài)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fā)、資源節(jié)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新格局。 (1)結合材料一,從哲學的角度對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加以評析。 (2)結合材料,運用“自然界的客觀性”原理,分析為什么要倡導生態(tài)文明建設。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稱,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 (希格斯粒子) ”的特征“一致”。由此,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 ?? 材料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MS實驗項目負責人表示:“某種程度上, 希格斯粒子的重要性堪比創(chuàng)造了一切的上帝。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希格斯粒子賦予基本粒子質量,使得物質得以形成、凝聚、演化,最終形成了星系,也形成了我們。” (1)“上帝粒子”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嗎? (2)“希格斯粒子賦予基本粒子質量,使得物質得以形成、凝聚、演化,最終形成了星系,也形成了我們。”這體現(xiàn)了什么哲學道理? 3.1920年印度加爾各答附近,人們發(fā)現(xiàn)并救出了兩個狼孩,她們進孤兒院時,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段時間就要像狼一樣嚎叫,專吃生肉;喜歡啃骨頭,用舌頭舔水,沒有感情,只知道饑餓的時候覓食,飽的時候就休息,晝睡夜出,靠四肢行走。 狼孩有健康的人腦,為什么沒有產生人類的意識?(科學精神) 隨堂訓練 1.物質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下列對物質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獨立存在 ②物質是運動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質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 ④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即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同自然界本質是一致的,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乎規(guī)律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發(fā)展是完全一樣的 ②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具有物質性 ③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一切活動無須人的意識的參與 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客觀物質過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有人認為,人類社會是有意識的人參與的,故不具有物質性。下列最能反駁該觀點的是( ) A.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B.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fā)展以及構成要素都是客觀的 C.從大自然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本質上是物質的 D.世界上物質的唯一特性在于其客觀存在性 4.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里的“客觀實在”是( ) A.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 B.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 C.所有有形的物體 D.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 5.人類大腦由幾十億個神經元組成,每當產生一個想法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與其相關的、微弱但清晰的電信號。這說明( ) A.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B.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C.人腦是意識產生的源泉 D.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6.文學是對生活的反映,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后,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材料表明意識( ) ①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②不僅能反映客觀世界,而且能改造客觀世界 ③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受反映者主觀因素的制約 ④既是自然界的產物,又是人類社會的產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我們說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這是因為( ) ①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②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③有了人腦就能產生意識 ④物質依賴于人的意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參考答案 深化探究 1.答案:(1)①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都是正確的。甲同學的觀點是針對物質概念而言的,乙同學的觀點是針對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而言的。 ②甲認為“物質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概括了物質的共性——客觀實在性,是針對整個物質世界而言的,是正確的。 ③乙認為任何“事物”(指的是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有其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同樣沒有脫離物質“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性”,也是正確的。 (2)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這要求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②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xiàn)和要求。 解析:(1)本問要求結合材料一,從哲學的角度對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加以評析,屬于評析類試題。甲的觀點是“物質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講的是物質這一哲學概念,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甲的觀點是針對整個物質世界而言的,是正確的。乙的觀點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講的是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有其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因此,該觀點正確。 (2)本問知識范圍限定為自然界的客觀性原理,角度限定是分析為什么要倡導生態(tài)文明建設,屬于原因類試題。解答本問,注意理論和材料的精準對接。 2.答案:(1)不是。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當然也不會有上帝和諸神創(chuàng)造世界的活動。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2)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3.答案:有了健康的人腦并不意味著就有了意識。 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意識的形成離不開人腦,但人的意識還是勞動的產物、 社會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狼孩雖然有健康的人腦,但長期離開人類社會,缺乏實踐,所以不能形成人類特有的意識。 隨堂訓練 1.答案:C 解析:②③表述錯誤,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所以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獨立存在,①正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④正確。故本題選C。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主要表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物質性,②④符合題意。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發(fā)展不可能完全一樣,同時人類社會活動需要人的意識的參與,①③錯誤。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的依據(jù),B項符合題意。A項講的是自然界的物質性,不符合題意。C項指出了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但不能證明其物質性,不符合題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D項說法錯誤。 4.答案:D 解析:ABC表述錯誤,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而不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也不只是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也不只是所有有形的物體;D符合題意,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里的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故選:D。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關于人腦在產生想法時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A符合 題意。材料沒有體現(xiàn)意識的起源,B排除。意識來源于客觀存 在,C錯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 6.答案:A 解析:①③:文學是對生活的反映,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后,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說明意識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受反映者主觀因素的制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①③符合題意。②:意識不能直接改造客觀世界,②說法錯誤。④:材料未體現(xiàn)意識既是自然界的產物,又是人類社會的產物,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 7.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