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聯盟四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獨立作業(月考)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選題1.(2021七下·秀洲月考)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下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①、②、③代表相關的歷史事件,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①建立隋朝 ②滅亡陳朝 ③開通運河B.①滅亡陳朝 ②建立隋朝 ③開通運河C.①開通運河 ②建立隋朝 ③滅亡陳朝D.①建立隋朝 ②開通運河 ③滅亡陳朝2.(2021七下·秀洲月考)觀察下面時間軸,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是( )A.三國時期 B.魏晉時期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D.隋唐時期3.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 C. D.4.(2021七下·秀洲月考)宋史中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對這句話準確的理解 ( )A.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B.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C.南方是糧食主要產D.經濟重心南移,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5.(2021七下·秀洲月考)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陣清風將一位文人的書頁吹亂,這位文人詩興大發,吟詩抒懷:“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有人以此告他譏諷清王朝,結果他被定罪問斬。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 )A.維護統治 B.壓制文人 C.打擊漢人 D.鉗制思想6.(2021七下·秀洲月考)它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外國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是指( )A.《農政全書》 B.《齊民要術》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7.(2021七下·秀洲月考)蘇州城外黃家巷,在明代“煙戶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齒(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對外貿易繁榮,社會財富增加 B.小農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C.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 D.政府鼓勵墾荒,城郊得到開發8.(2021七下·秀洲月考)民族融合是時代的主流,下列史實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C.元朝設置宣政院 D.清朝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2021七下·秀洲月考)新西蘭和日本都是經濟發達的島國。讀下圖,完成問題。9.新西蘭和日本共同的自然環境特點是( )①位于北溫帶 ②地殼活動活躍 ③位于東半球 ④河流短小急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新西蘭適宜發展畜牧業,日本適宜發展種植業,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海陸位置 B.地形 C.氣候 D.勞動力11.日本捐贈中國的防疫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鄕(鄉)”,出自唐王昌齡《送柴侍御》,體現了日本兼收并蓄的文化。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還有( )A.文字 B.動漫 C.戲劇 D.和服二、非選擇題12.(2021七下·秀洲月考)讀圖,回答問題。(1)列表比較是學習《歷史與社會》的有效方法。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表。民族 所屬大洲 地形區 相同的生產部門 食物來源 穿著印第安人 南美洲 ② 畜牧業 牲畜的奶、肉 ④馬賽人 ① 東非高原 ③ 紅色的披風(2)兩個民族的生活區域雖同屬 帶(填緯度帶),但在農業生產上卻形成各自獨有的特色,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 (3)印第安人和馬賽人如今依舊傳承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從他們的生產生活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13.(2021七下·秀洲月考)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至(開元)十三年(725 年)封泰山……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過二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荊州、襄樊)……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選自杜佑《通典》(1)材料一描述的是我國古代哪一盛世的景象?請你再列舉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盛世和兩項中國的農業科技發明。(2)材料二中的“一幅圖片”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請你嘗試描述這一現象的發展過程。(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促進唐宋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陳朝,統一南北;605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故①代表的歷史事件是建立隋朝;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滅亡陳朝;③代表的歷史事件是開通運河。A項①建立隋朝 ②滅亡陳朝 ③開通運河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時間軸為切入點,考查隋朝的歷史。注意對時間軸的解讀,識記隋朝建立、統一和修建大運河的相關知識。2.【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由題干時間軸判斷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589年,隋滅陳,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ABD三項和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統一全國的相關知識。注意對圖片的解讀,識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3.【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在西夏、遼的南方,故A錯誤,C正確;北宋時期金還沒出現,故B錯誤;西夏和遼都在北宋的北部,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數字,主要考查學生對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理解。4.【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到南宋時期完成了重心南移。“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指的是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仰仗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表明經濟重心已經南移。ABC三項理解都不準確,不符合題意;D項經濟重心南移,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理解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5.【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為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治者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經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人們稱這種做法為“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利于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題干就是清初實行文字獄的反映。A項維護統治是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實行文字獄的根本目的。為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治者制造了大批冤獄。6.【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天工開物》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天工開物》被外國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天工開物》。解答本題要把握《天工開物》的相關內容,題干關鍵信息“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7.【答案】C【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由此可知,產生題干變化的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AD兩項對外貿易、政府鼓勵墾荒在題干未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小農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不是題干主旨信息,不符合題意;C項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是導致題干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的相關史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7世紀,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為了保衛祖國疆土,清朝康熙帝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保衛戰,重創侵略者。清朝康熙帝組織了雅克薩之戰屬于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ABC三項都符合題干主題,不符合題意;D項清朝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不符合題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融合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注意區分民族融合和抗擊外國侵略斗爭的史實。【答案】9.C10.C11.A【知識點】國家和地區的區別【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和新西蘭的溫度帶、河流特點及東西半球的劃分,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理解解答即可。(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西蘭和日本兩國農業差異的因素,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日本和新西蘭的氣候類型,牢記即可。(3)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的文化特點,理解解答即可。日本文化具有濃厚的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古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東方傳統文化特色濃郁;近現代,又受到歐美科技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廣泛影響,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日本很早就與中國有文化交流,像文字、傳統建筑、宗教、傳統服飾和飲食等方面都顯示出中國文化的影響。9.從圖中可以看出新西蘭的緯度范圍大致為35°S-48°S,屬于南溫帶。日本的緯度范圍大致為33°N-45°N,屬于北溫帶,故①錯誤。新西蘭地處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日本位于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故②正確。新西蘭位于西半球,日本位于東半球,故③錯誤。日本和新西蘭均屬于島嶼國家,國土面積南北狹長,中部多山地,因此河流短小湍急,故④正確。C項②④是新西蘭和日本共同的自然環境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新西蘭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濕潤,適合牧草生長,因此畜牧業發達。而日本主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水稻等喜濕熱的農作物生長,故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ABD三項都不是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氣候是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日本的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語言文字,日本的語言文字深受漢語的影響。A項文字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2.【答案】(1)①非洲 ②安第斯山脈 ③牛 ④羊駝、駱馬的皮革(2)低緯度;①安第斯山脈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在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 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干寒草地發展畜牧 業。②東非高原氣候分干濕兩季,馬賽人根據干季和濕季時空 的年際變化,帶著牲畜每年循著一定的路線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3)①區域發展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②區域發展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第安人居住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脈,靠飼養羊駝和駱馬為生,食物來源于牲畜的奶、肉,穿著羊駝和駱馬的皮革。馬賽人居住在非洲的東非高原上,食物來源是牛,穿著是紅色的披風,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個民族的生活區域雖同屬低緯度,但在農業生產上卻形成各自獨有的特色, ①安第斯山脈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在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 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干寒草地發展畜牧 業。②東非高原氣候分干濕兩季,馬賽人根據干季和濕季時空 的年際變化,帶著牲畜每年循著一定的路線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3)、印第安人和馬賽人如今依舊傳承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從他們的生產生活中,你得到的啟示是①區域發展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②區域發展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3.【答案】(1)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曲轅犁、筒車(2)“一幅圖片”反映了我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過程: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至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完全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完成南移(3)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技的創新與發展【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至(開元)十三年”等信息,聯系所學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因此材料一描述的是開元盛世的景象。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2) “朝廷在故都(東京)時,實仰東南財賦”說明宋代江南地區成為經濟的重心。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依然是我國的經濟重心;隋唐時期,江南地區進一步得到開發,并逐漸趕上北方;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3)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是促進唐宋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故答案為:(1)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曲轅犁、筒車。(2)“一幅圖片”反映了我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過程: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至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完全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完成南移。(3)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盛世局面,農業工具的革新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和經濟重心的南移。1 / 1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聯盟四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獨立作業(月考)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選題1.(2021七下·秀洲月考)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下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①、②、③代表相關的歷史事件,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①建立隋朝 ②滅亡陳朝 ③開通運河B.①滅亡陳朝 ②建立隋朝 ③開通運河C.①開通運河 ②建立隋朝 ③滅亡陳朝D.①建立隋朝 ②開通運河 ③滅亡陳朝【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陳朝,統一南北;605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故①代表的歷史事件是建立隋朝;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滅亡陳朝;③代表的歷史事件是開通運河。A項①建立隋朝 ②滅亡陳朝 ③開通運河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時間軸為切入點,考查隋朝的歷史。注意對時間軸的解讀,識記隋朝建立、統一和修建大運河的相關知識。2.(2021七下·秀洲月考)觀察下面時間軸,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是( )A.三國時期 B.魏晉時期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D.隋唐時期【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由題干時間軸判斷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589年,隋滅陳,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ABD三項和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符合①所代表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統一全國的相關知識。注意對圖片的解讀,識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3.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 C. D.【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在西夏、遼的南方,故A錯誤,C正確;北宋時期金還沒出現,故B錯誤;西夏和遼都在北宋的北部,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數字,主要考查學生對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理解。4.(2021七下·秀洲月考)宋史中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對這句話準確的理解 ( )A.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B.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C.南方是糧食主要產D.經濟重心南移,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到南宋時期完成了重心南移。“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指的是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仰仗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表明經濟重心已經南移。ABC三項理解都不準確,不符合題意;D項經濟重心南移,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理解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5.(2021七下·秀洲月考)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陣清風將一位文人的書頁吹亂,這位文人詩興大發,吟詩抒懷:“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有人以此告他譏諷清王朝,結果他被定罪問斬。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 )A.維護統治 B.壓制文人 C.打擊漢人 D.鉗制思想【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為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治者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經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人們稱這種做法為“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利于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題干就是清初實行文字獄的反映。A項維護統治是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清政府這樣做的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實行文字獄的根本目的。為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治者制造了大批冤獄。6.(2021七下·秀洲月考)它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外國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是指( )A.《農政全書》 B.《齊民要術》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天工開物》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天工開物》被外國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天工開物》。解答本題要把握《天工開物》的相關內容,題干關鍵信息“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7.(2021七下·秀洲月考)蘇州城外黃家巷,在明代“煙戶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齒(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對外貿易繁榮,社會財富增加 B.小農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C.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 D.政府鼓勵墾荒,城郊得到開發【答案】C【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由此可知,產生題干變化的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AD兩項對外貿易、政府鼓勵墾荒在題干未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小農經濟發展,推動人口增長不是題干主旨信息,不符合題意;C項商品經濟發展,帶動市鎮繁榮是導致題干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的相關史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2021七下·秀洲月考)民族融合是時代的主流,下列史實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C.元朝設置宣政院 D.清朝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7世紀,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為了保衛祖國疆土,清朝康熙帝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保衛戰,重創侵略者。清朝康熙帝組織了雅克薩之戰屬于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ABC三項都符合題干主題,不符合題意;D項清朝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不符合題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融合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注意區分民族融合和抗擊外國侵略斗爭的史實。(2021七下·秀洲月考)新西蘭和日本都是經濟發達的島國。讀下圖,完成問題。9.新西蘭和日本共同的自然環境特點是( )①位于北溫帶 ②地殼活動活躍 ③位于東半球 ④河流短小急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新西蘭適宜發展畜牧業,日本適宜發展種植業,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海陸位置 B.地形 C.氣候 D.勞動力11.日本捐贈中國的防疫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鄕(鄉)”,出自唐王昌齡《送柴侍御》,體現了日本兼收并蓄的文化。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還有( )A.文字 B.動漫 C.戲劇 D.和服【答案】9.C10.C11.A【知識點】國家和地區的區別【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和新西蘭的溫度帶、河流特點及東西半球的劃分,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理解解答即可。(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西蘭和日本兩國農業差異的因素,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日本和新西蘭的氣候類型,牢記即可。(3)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的文化特點,理解解答即可。日本文化具有濃厚的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古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東方傳統文化特色濃郁;近現代,又受到歐美科技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廣泛影響,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日本很早就與中國有文化交流,像文字、傳統建筑、宗教、傳統服飾和飲食等方面都顯示出中國文化的影響。9.從圖中可以看出新西蘭的緯度范圍大致為35°S-48°S,屬于南溫帶。日本的緯度范圍大致為33°N-45°N,屬于北溫帶,故①錯誤。新西蘭地處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日本位于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故②正確。新西蘭位于西半球,日本位于東半球,故③錯誤。日本和新西蘭均屬于島嶼國家,國土面積南北狹長,中部多山地,因此河流短小湍急,故④正確。C項②④是新西蘭和日本共同的自然環境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新西蘭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濕潤,適合牧草生長,因此畜牧業發達。而日本主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水稻等喜濕熱的農作物生長,故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ABD三項都不是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氣候是造成兩國農業差異的主要自然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日本的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語言文字,日本的語言文字深受漢語的影響。A項文字日本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二、非選擇題12.(2021七下·秀洲月考)讀圖,回答問題。(1)列表比較是學習《歷史與社會》的有效方法。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表。民族 所屬大洲 地形區 相同的生產部門 食物來源 穿著印第安人 南美洲 ② 畜牧業 牲畜的奶、肉 ④馬賽人 ① 東非高原 ③ 紅色的披風(2)兩個民族的生活區域雖同屬 帶(填緯度帶),但在農業生產上卻形成各自獨有的特色,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 (3)印第安人和馬賽人如今依舊傳承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從他們的生產生活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答案】(1)①非洲 ②安第斯山脈 ③牛 ④羊駝、駱馬的皮革(2)低緯度;①安第斯山脈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在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 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干寒草地發展畜牧 業。②東非高原氣候分干濕兩季,馬賽人根據干季和濕季時空 的年際變化,帶著牲畜每年循著一定的路線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3)①區域發展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②區域發展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第安人居住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脈,靠飼養羊駝和駱馬為生,食物來源于牲畜的奶、肉,穿著羊駝和駱馬的皮革。馬賽人居住在非洲的東非高原上,食物來源是牛,穿著是紅色的披風,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個民族的生活區域雖同屬低緯度,但在農業生產上卻形成各自獨有的特色, ①安第斯山脈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在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 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干寒草地發展畜牧 業。②東非高原氣候分干濕兩季,馬賽人根據干季和濕季時空 的年際變化,帶著牲畜每年循著一定的路線遷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3)、印第安人和馬賽人如今依舊傳承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從他們的生產生活中,你得到的啟示是①區域發展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②區域發展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3.(2021七下·秀洲月考)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至(開元)十三年(725 年)封泰山……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過二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荊州、襄樊)……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選自杜佑《通典》(1)材料一描述的是我國古代哪一盛世的景象?請你再列舉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盛世和兩項中國的農業科技發明。(2)材料二中的“一幅圖片”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請你嘗試描述這一現象的發展過程。(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促進唐宋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答案】(1)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曲轅犁、筒車(2)“一幅圖片”反映了我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過程: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至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完全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完成南移(3)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技的創新與發展【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至(開元)十三年”等信息,聯系所學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因此材料一描述的是開元盛世的景象。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2) “朝廷在故都(東京)時,實仰東南財賦”說明宋代江南地區成為經濟的重心。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北方依然是我國的經濟重心;隋唐時期,江南地區進一步得到開發,并逐漸趕上北方;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3)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是促進唐宋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故答案為:(1)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曲轅犁、筒車。(2)“一幅圖片”反映了我國的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過程: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至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完全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完成南移。(3)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盛世局面,農業工具的革新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和經濟重心的南移。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聯盟四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獨立作業(月考)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聯盟四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獨立作業(月考)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