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固體、液體和氣體 單元概述 一、單元目標 本單元安排了“1.它們有確定的形狀嗎”“2.它們有確定的體積嗎”"3.它們有確定的質量嗎”3課書,共7個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現察、比較、分類、歸納等科學方法探索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性質,實現以下四維目標,建構起“物體具有重量、體積等特征”“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 固態、液態和氣態” 的概念。同時為學生初步認識和理解“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主要科學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學知識點 科學探究 科學態度 STSE 1.1 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物體的長度、質量、體積、溫度等常見特征,并使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 1.3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 ?般會保持水平; 氣體有確定的質量,但沒有確定的形狀和體積 17.3?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 觀察、比較、分類、歸納 細心觀察,尊重事實 生活中有很多與物質三態有關的現象和問題 ??? ?二、單元解析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固體、液體、氣體三態物質都有大量的感性體驗,比如搭積木、玩水、吹氣球等,并且他們在低年級階段的科學課中也對水、空氣等物質進行了初步的觀察和描述,但這些都是比較零散的體驗和觀察,缺乏對固、液、氣三態整體的比較分析,所以在中年級階段更需要引導學生從感性體驗進一步提升到能進行初步的定量分析及理性慨括的探究水平。本單元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規律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將固體、液體、氣體同時進行觀察和比較,通過分析三者的相同和不同,在比較中提升學生對物質三態的特征的整體認識,并在活動中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及實驗分析能力。 本單元以比較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變”與“不變”為線索,布設了“它們有確定的形狀嗎”“它們有確定的體積嗎”和“它們有確定的質量嗎”3課,共7個活動,引導學生以固體、液體和氣體二類狀態的物品為研究對象,借用工具分課觀察、測量其形狀、體積、質量三個屬性,歸納推斷它們是否確定,進一步認識固體、液體和氣體的特征,重點訓練學生的觀察、實驗測量能力、納抽象能力,并學習使用量筒。 第一課“它們有確定的形狀嗎”,教材按“示例聚焦—類比舉證—歸納提煉”的流程,建構三類物體形狀特征。固體以“拼搭七巧板”為典型示例,引導學生發現拼圖變化,而每個七巧板形狀不變,再類比積木、蘋果、玻璃彈珠等固體物品;液體以“把水倒入不同容器,觀察水的形狀”為典型示例,再列舉“讓杯子傾斜觀察水面和水的形狀”;氣體以收集了蚊煙的玻璃瓶為典型示例,觀察有蓋和無蓋時的現象,再列舉生活中各種充氣物品。引導學生分別歸納提煉出固體、液體、氣體是否有確定的形狀。 第二課“它們有確定的體積嗎”按“分析推理固體有確定的體積—實驗證明液體、氣體是否有確定的體積—液休有確定休積可以被測量—學習使用量簡—拓展測量固體體積”的認知發展遞進層次規劃本課活動,通過“壓縮注射器里的水和空氣”“同杯水倒人不同形狀的量筒中”“測量不規則的固體體積”等探究活動讓學生分析得出固體和液體有確定的體積,氣體沒有確定的體積。 第三課“它們有確定的質量嗎”按“什么是質量—猜測改變質量的因素—用天平測量證明—歸納提煉得結論”的認知發展遞進層次規劃本課活動,通過“怎樣改變物體質量”“改變不同物體形狀”“改變物質的狀態”等活動讓學生分析得出固體、液體和氣體都有確定的質量。 本單元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經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概括、從具體到抽象、從定性到定量”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通過拼七巧板、吹氣球、倒水到不同容器等具體活動,比較、概括出物質三態的形狀是否確定的抽象特征。再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實施定量研究,選擇量筒來測量水的體積,搜集實驗數據來論證液體的體積是否確定。并通過使用電子秤(或天平),用實驗數據來論證物體的形態發生變化后,其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 三、單元頁介紹 單元頁的四句話“蘋果直接能拿起,飲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氣要封閉,三種狀態分仔細”將生活中的感知經驗放在一起,揭示了本單元將物質三態的不同特征進行比較的總體研究思路,也引發學生對固體.液體、氣體的不同點進行比較和思考,教師既可以在單元學習開始時作為問題導入,也可以在單元學習結束后進行單元回顧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單元頁的文字所說的現象進行科學解釋。 另外,單元頁的圖片將更多的固體(不同形狀的積木)、液體(不同形狀容器里的不同顏色的液體)、氣體(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空氣球)和測量工具等同時呈現出來,目的在于進一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提出有關物質三態的更多的問題,如固體、液體、氣體分別有什么特征?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用什么工具研究?教學上,教師可以將單元頁的內容結合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認知經驗,將物質三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討論,適時切人新課的教學環節。 四、課時建議 本單元建議安排3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