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易錯知識提醒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不僅體現在政治層面,也貫穿在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車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種類等),大到國家祭祀、喪葬習俗、禮僅等。2.分封制是西周加強對疆域管理的一種行政制度。它利用血緣關系實行分封,起到了鞏固政權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據局面。3.分封制是統治階級內部根據宗法血緣關系,聯合同姓及異姓貴族在權力和財產方面的再分配制度。4.分封制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國家和方國聯盟狀態,國家政權由松散走向緊密,是一種制度創新。“家天下”即天下為家,王權在一姓中世襲,反映了歷史發展趨勢和社會進步。6.中國宗法制的核心作用就是用宗統來維護君統,用族權來鞏固皇權,用家法來補充國法,即將國家公權力全面私有化。它是中國集權思想最重要的來源之一。7.分封制重在規定權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規定權力的“繼承”。8.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指導思想,同時具有規范社會秩序、整齊生活習俗的作用。宗族作為家和國的中介,發揮著協調兩者關系的作用。9.宗法制度的原則既通行于姬姓貴族,也通行于百姓貴族。在姬姓貴族與異姓貴族之間,還要通過婚姻關系結成親戚之國,用以加強聯系。這種通婚關系,是宗法關系的補充。10.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功德超過“三皇五帝”,因此采用“皇帝”稱號。其目的:首先是突出自己的功績,其次要神化皇權。11.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保證皇帝掌握大權。御史大夫監察的對象包括丞相。三公九卿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君主專制下重大事務的決策失誤。12.秦朝的政治制度與先秦時期相比,實質上的不同是以封建專制集權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襲的。13.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以貴族血緣世襲,秦以后的“官”則是皇帝任免(如郡縣長官),俸祿來自國家稅收,形成完善的官僚政治體系。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職權分明,有職則有權,離職則無權,當官實際上成為一種職業,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體現。14.為顯示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古代皇帝自稱“朕”,皇帝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的玉印稱“璽”。15.唐朝是封建制度的鼎盛時期,封建集權統治到達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權,雖然削弱了宰相的權力,但皇權尚未實現高度的集中,仍有相權制衡。16.唐代三省六部制實現了分層決策與分層行政,通過文書的起草,審核和執行的運作流程來實現權力的分割與制約。17.三省六部制注重行政程序,把處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階段,由各個層級的不同部門來依次處理,尚未使行政權、財權,軍權完全分開。二府三司制注重不同的行政事務由不同的機構處理,軍權,財政權完全從相權手中分割出來。18.元朝并非在全國都實行行省制度。因為元朝的山東、山西,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轄,西藏由宣政院直轄,其他地方設行省,邊遠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和美國的聯邦制都較好地處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19.行省制并不是對郡縣制的否定,而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進一步發展完善。20.元代行省有權號令指揮路、府、州、縣的各項政務。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元朝這一設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據。21.宰相是百官之首,參與決策,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內閣屬于皇帝的內侍機構,僅備顧問,不是中央的正式機構,沒有決策權,對皇權無制約力。22.票擬權的出現并不能說明明朝內閣擁有決策權,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23.軍機處雖然總轄軍國政務,但它本身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軍機大臣無專職,亦無定員。軍機處不設官署,除了奉命辦事之外,自己不能做出任何決定,也無權對外發出任何指示。24.明朝內閣制、清朝軍機處的設置和密折制的推行是中國專制時代政治形態的新變化,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而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25.明代無論是總督還是巡撫,就其官職的性質而言皆屬中央派遣的廷臣,而非地方大吏,但又顯示出了許多向地方大吏轉化的特點。26.元朝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國佛教僧徒和藏族軍民政教事務的中央官署,清朝的理藩院是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應該看到,理藩院的職能更加多樣化。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高考考點核心素養解讀(新高考:3+1+2選考)分封制從唯物史觀角度:本質上分封制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屬于上層建筑,主要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利,促進了諸侯國的發展。使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有了制度基礎。在國家情懷方面:分封制從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強化了國家整體觀念。宗法制。在家國情懷方面: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在一定程度上一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團結廣大海外僑胞。3.禮樂制度在家國情懷方面:禮樂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會和諧與安定,對價值觀的傳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認同有促進作用。4.中央集權制度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屬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古代中國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社會,分散的小農經濟不利于抵御自然災害,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能夠凝聚分散的人力、財力,進行重大工程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能夠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出題點撥:古代長城、大運河;近代的抗擊民族戰爭;現代的疫情防控等)郡縣制家國情懷方面:郡縣制是官僚政治的標志,官僚政治打破了世卿世祿的血緣貴族政治,官員實行任免和俸祿,地緣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是一種新型的國家形態和國家管理方式及政治體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犯,維護中原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行省制度在家國情懷方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便于民族間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封建經濟的發展。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發展的影響。家國情懷方面: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化。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統一局面,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選官制度的變化。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權,既樹立起中央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封建國家政令的推行,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制度化的選官標準,提供了高素質的文官隊伍,有利于封建統治的長久治安。中國古代俸祿制的變化家國情懷:趨勢--形式上從實物到貨幣,內容構成上一從單一到多種。有利于規范官員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抑制腐敗,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但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低效現象。以唯物史觀分析科舉制的影響。積極影響。①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歷史上的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觀念。②推動儒學發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③鞏固國家統一。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④推動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時期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2)消極影響。①重視才能輕視品德。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才學標準忽視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員的道德素質低下。②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的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入仕思想至今還存在。③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科學的滲透和發展,壓制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