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下冊七八九單元復習提綱 一、兩次世界大戰比較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背景 根本原因:主要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1.根本原因:主要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2.經濟危機加劇了社會危機和世界緊張局勢。 3.德日意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4.英法的綏靖政策和美國的中立政策鼓勵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過程 1.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2.分東線、南線、西線 馬恩河戰役:德軍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 凡爾登戰役(戰場絞肉機)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3.美國參戰 4.中國以工代戰形式參加 1局部:九一八事變,拉開二戰序幕。七七事變,為二戰在亞洲爆發標志。 2.全面爆發: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大戰全面爆發。 3.全球階段: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 4.《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國協同作戰 性質 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戰后國際秩序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強權政治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埋下了國際沖突的禍根 (2)國際聯盟:“全體一致”的原則,無法制止戰爭發生;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雅爾塔體系: 積極: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 消極: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2)成立聯合國:“ 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影響 (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 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成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 教訓 啟示 堅決反對和制止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珍愛和平,反對戰爭,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反對霸權主義。 二、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發展與改革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時期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重點農業,開展玉米運動,帶入市場經濟成分但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 勃列日列夫執政時期:重點在工業,大搞軍備競賽,后期建立個人崇拜主義,效果有限 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放棄蘇共領導造成思想混亂,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導致蘇聯解體 解體 1991年蘇聯解體 三、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時期以及二戰后殖民體系崩潰 (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時期 1、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2)表現:印度甘地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2. 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 (1)埃及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2)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3)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3. 拉丁美洲民主革命和改革 (1)阿根廷罷工(2)智利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3)尼加拉瓜桑地諾領導的抗美斗爭(4)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1.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1) 亞洲民族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 ①代表: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 (2) 非洲掀起民族獨立風暴 ①代表:埃及成立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3) 拉丁美洲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迅速發展 ①代表: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巴拿馬人民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2.發展中國家的成就 (1)亞洲: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表現:亞洲四小龍,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2)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經過調整,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 (3)拉丁美洲: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3.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面臨的發展問題多種多樣: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拉丁美洲各國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非洲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 (2)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3)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4)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 四、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五、當代政治經濟文化格局 (一)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1.冷戰與兩極格局形成 (1)冷戰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序幕。以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為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 (2)冷戰形成的原因 (1)制度差異:美國和蘇聯是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 (2)同盟關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 (3)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 (3)主要表現 領域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政治 杜魯門主義:宣布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經濟 實施馬歇爾計劃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地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軍事 1949年,成立 “北約” 1955年,成立 “華約” 華約成立,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終于顯現出全面冷戰對峙的態勢,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2.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1)冷戰的發展表現: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 (2)多極力量的成長:①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②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③中國的和平崛起④第三世界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有1955年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 (3)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3.當今世界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 (1)發展歷程 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主要推動力量 90年代跨國公司迅猛發展,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1世紀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 (2)存在問題 ①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失控的風險。 ②出現了所謂“逆全球化”現象,如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控制移民等措施。 (3)區域經濟集團化 歐洲聯盟 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 北美自由貿易區 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組成,是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 (三).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 (1)社會信息化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1.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和平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 2.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 (1)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不足。 (2)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3)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核擴散、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脅持續蔓延。(3)海洋權益和極地資源爭奪等日趨激烈。 (4)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 3.在合作共贏中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①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 ②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率先身體力行,倡議建立發展“一帶一路”和“亞投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