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設計課程標準3-1-6敘述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和社會主義蘇聯誕生的過程,評析十月革命的深遠意義。3-1-7列舉實例,分述蘇聯早期社會主義建設、印度爭取獨立運動、土耳其革命、美國羅斯福新政和德國納粹黨上臺的歷史背景和國情特點。教學目標1.掌握列寧時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和蘇聯的成立。掌握斯大林時期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成就,了解農業集體化的內容,了解蘇聯模式;2.通過出示材料、播放視頻、列表格等方式,引導學生整理蘇聯的措施和成就;3.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讓學生認識到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了解列寧勇于創新的精神;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教學重難點重點: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內容難點::如何正確評價蘇聯模式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導入環節課堂檢測:()年,()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了俄國()。革命勝利后,世界上第一個()國家誕生。1.同時期,俄國正參與哪一國際性戰事?2.為了鞏固新生政權,俄國作出了什么重要決定?3.英美等協約國為何拒絕了俄國停止戰爭的決定,而對俄國進行武裝干涉?4.十月革命后,俄國還面臨哪些困境?活動環節一、列寧時期(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軍事上:協約國發動了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也掀起叛亂。經濟上:工廠停工,農業倒退,饑荒嚴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土地屬于我們,但面包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農民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這一政策用強制性經濟手段來管理經濟,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它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列寧時期(2)新經濟政策隨著國內戰爭結束,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緩和政治危機(直接目的)。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召開了第10次代表大會。根據列寧的提議,大會決定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作用、評價(表格形式)成就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二、斯大林時期(1)社會主義工業化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國崛起》材料一: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到。——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材料二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大國崛起》材料中告訴我們斯大林將采取什么措施建設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提出及內容名??稱時??間主??要??成??就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成就:使蘇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斯大林時期(2)農業集體化背景:工業化的開展、城市人口的增長等使蘇聯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糧食收購數量嚴重不足。目的:為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提出: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內容:集體農莊是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在農莊內,土地為國家所有,有農莊永久使用;牲畜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成員集體勞動,按勞分配資料1:目前集體農莊運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現象,就是農民已經不象以前那樣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鄉,甚至整個專區地加入。資料1表明蘇聯中央在農業集體化決策上有什么變化?可能帶來什么問題?資料2: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資料3:1928年和1932年蘇聯的農產品產量1.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2.減輕農民負擔;3.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4.制定政策應充分考慮國情。二、斯大林時期(3)新的經濟體制隨著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進行,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廢止。新的經濟體制建立起來,被稱為“斯大林體制”結束環節啟示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5張PPT)2.為了鞏固新生政權,俄國作出了什么重要決定?新知導入3.英美等協約國為何拒絕了俄國停止戰爭的決定,而對俄國進行武裝干涉?1.同時期,俄國正參與哪一國際性戰事?()年,()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動了俄國()。革命勝利后,世界上第一個()國家誕生。1917列寧十月革命社會主義蘇俄(1917-1922年)沙俄(1547-1917年)4.十月革命后,俄國還面臨哪些困境?第二框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斯大林一、列寧時期(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知講解軍事上:協約國發動了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也掀起叛亂。經濟上:工廠停工,農業倒退,饑荒嚴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土地屬于我們,但面包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農民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這一政策用強制性經濟手段來管理經濟,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它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新知講解列寧深入調查,思索實行新經濟政策 隨著國內戰爭結束,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緩和政治危機(直接目的)。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召開了第10次代表大會。根據列寧的提議,大會決定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列寧時期(2)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內容作用評價工農業生產已基本恢復到站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是蘇俄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和出租土地,自由買賣納稅后的產品,實行自由貿易農業領域工業領域分配領域允許本國私人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想一想:新經濟政策“新”在哪里?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新知講解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新知講解三個不同時期的俄國名稱:沙俄(1547年—1917年)蘇俄(1917年—1922年)蘇聯(1922年—1991年)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漸掌握黨政大權。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魯吉亞一個鞋匠家庭。20歲時候,就成為了一位職業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見到列寧,從此成為了列寧的支持者。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二、斯大林時期(1)社會主義工業化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國崛起》新知講解材料一: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到。——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材料二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大國崛起》材料中告訴我們斯大林將采取什么措施建設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名稱時間主要成就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1928年-1932年從農業國變為工業-農業國1933年-1937年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實施,因衛國戰爭(二戰中德國進攻蘇聯)爆發而被打斷。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提出要使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方針提出新知講解成就:使蘇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化期間修建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慶祝鋼鐵廠成立的招貼畫目標: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特點: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采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國家經濟發展。從“一五”計劃的目標、重點等方面,概括蘇聯工業化的一些特點。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必由之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所走的工業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樣。新知講解背景:工業化的開展、城市人口的增長等使蘇聯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糧食收購數量嚴重不足。實行農業集體化二、斯大林時期(2)農業集體化農業集體化目的:為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提出: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內容:集體農莊是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在農莊內,土地為國家所有,有農莊永久使用;牲畜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成員集體勞動,按勞分配農業集體化宣傳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集體農莊莊員在田間用餐現實中的農業集體化資料1:目前集體農莊運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現象,就是農民已經不象以前那樣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鄉,甚至整個專區地加入。 ——斯大林《大轉變的一年》(1929年11月)資料1表明蘇聯中央在農業集體化決策上有什么變化?可能帶來什么問題?變化:蘇聯改變農業政策,加快集體化進程(全盤集體化)可能帶來的問題: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現強迫。一些地方或用武力威脅,或用不供給灌溉用水和工業品相威脅,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資料3:1928年和1932年蘇聯的農產品產量資料2: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為什么會出現以上兩則資料中的現象,你認為這會產生什么后果?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影響農業長久發展。由于有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行為,引起農民的不滿與抵制;農業直接納入國家全面管理下,為工業化提供了重要保證。影響: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強制性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蘇聯糧食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積極性:局限性:啟示1.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2.減輕農民負擔;3.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4.制定政策應充分考慮國情。隨著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進行,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廢止。新的經濟體制建立起來,被稱為“斯大林體制”。“斯大林體制”——高度集中,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經濟。二、斯大林時期(3)新的經濟體制板書設計課堂練習1.“按照計劃重建一切的就是這些人,一個公司接著一個公司,一個企業跟著一個企業都布爾什維克化了。圣十字醫院現在稱為第二改良醫院,里頭有許多變動。一部分醫生被解雇了,一部分自動辭職,日瓦戈決定留下來”。(摘自1958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日瓦戈醫生》)。材料中“按照計劃重建一切”是指俄國( )A.實行農奴制改革B.推行新經濟政策C.發生了十月革命D.實施了五年計劃D2.斯大林認為,重工業是工業化的基礎,輕工業、農業是次要的、處于從屬地位,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協調關系可以不予顧及。他的這種想法導致了( )A.新經濟政策成效顯者B.經濟大危機的爆發C.十月革命取得勝利D.國家輕重工業比例失衡D課堂練習3.列寧說:“國內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是因為1921年蘇俄實行了(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第一個五年計劃C.新經濟政策D.農業集體化政策C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課第二框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案).doc 第一課第二框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