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備考2022】浙江省中考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分層評價專練2——歷史專題(一)1.(2021·金華)賡續革命精神,綻放時代光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五四運動(與以往的愛國運動)就大不相同。它所奉動的社會面非常之廣,不僅有學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還有鄉鎮的農民群眾等。斗爭于北京發生,蔓延到全國各地……表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意志,使反動勢力張立失措,啟蒙推動了救亡,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救亡又是啟蒙的有機延伸和繼續,并最終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黨不斷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苦難走向輝煌、從勝利向勝利的制勝秘訣,是中國共產黨人綿延生長、賡續傳承的血脈基因與精神密碼。在革命、建設和改革近百年實踐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從起源到成熱、完善,業已成為內涵豐富、特質鮮明的精神譜系。——摘自朱永剛《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演化邏輯、共生特質與傳承創新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內涵。(2)根據材料二提煉一個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說明。(溫馨提示:本問采用分層給分,要求觀點鮮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2.(2020·金華模擬)又逢庚子年,決勝全面小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庚子多事之秋,1840年庚子年,西方列強敲開了古老封閉滿清王朝的大門┉┉;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為擴大對中國的侵略,進犯北京,導致中國陷入空前災難┉┉。材料二:材料三: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2020年,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人均GDP首次突破一萬美元大關,占世界經濟比重超過16%,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左下。▲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污染防治持續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下降,生態環境總體改善;金融運行總體平衡。▲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取得一批重大成就,“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首款類腦芯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5G┉┉新興產業持續壯大。▲2020注定不尋常!在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卓絕努力并付出犧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疫情雖尚未結束,但凝聚決戰決勝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抓牢發展新機遇,就能披荊斬棘、無往不勝!(1)庚子,曾是國難年。結合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歷程,分析這兩庚子事件之間的聯系。(2)庚子,曾是糾正年。1960年冬,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請說說兩幅圖反映的歷史事件對當時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怎樣的共同影響?當時是怎樣糾正的?(3)庚子,也是希望年。綜合材料二、三,聯系所學知識,提煉一個主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3.(2020年21世紀教育網名師原創模擬卷)辛亥革命實現了中國20世紀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今日始,吾輩等之非清朝人矣!——孫中山(1)孫中山曾對革命志士們說這一句話最早可能發生在什么時候?(2分)材料二:華盛頓、孫中山主要活動列表華盛頓的主要活動孫中山的主要活動1773年,援助波士頓1775年,任大陸軍總司令1776年,指揮波士頓、特倫頓等戰役美利堅合眾國成立1781年,約克鎮戰役勝利1787年,被推選為制憲會議主席1789年,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1793年,再次被推選為總統1796年9月,發表告別辭1894年,創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底,武昌起義爆發后回國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3年,組織發動“二次革命”1915年,參加護國運動1917、1920年,發起兩次護法運動1924年,促成國共合作;抱病北上(2)人們往往把孫中山比作“中國的華盛頓”。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者歷史活動的相似之處。(4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節選)《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選)國會是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行政權賦予總統,總統是行政首腦、國家元首或武裝部隊總司令。司法權賦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后任命,除非瀆職,任職終身。“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法院依據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材料三:(3)這兩部文獻有何相同之處?(2分)材料四:英國“光榮革命”(實際是一次政變)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設計。它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這大概是改造專制制度以進行制度創新、擺脫專制的革命循環、走向長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這個例子對中國有意義,而美國在英國民主制度的基礎上發展民主制度的歷史對中國意義不大,因為中國不是像美國這類“沒有歷史的國家”。——楊小凱《中國政治隨想錄》材料五:美國獨立革命的歷史曾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國也是他在華僑中發動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據地。……美國政制及其實踐,是世界憲政史上的一個創舉。孫中山憲政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美國因素是一個巨大存在。——鄧麗蘭《美國憲政理念與孫中山憲政思想的演進》(4)美國在英國民主制度的基礎下發展民主制度的歷史對中國的發展是否具有意義?綜合上述材料,請對此問題發表你的看法。(6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述嚴密)4.(2020年21世紀教育網名師原創模擬卷)《海國圖志》被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專家茅海建稱為“有新思想閃爍”的奇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源和龔自珍一樣,主張變法革新,認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變古愈盡,便民愈甚”。……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富強,除因為擁有裝備精良的軍隊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業。中國要想強盛起來,不僅要學習西方的養兵練兵之法,也應當著手建立近代工業。……他強調在發展近代工業時,應“盡得西洋之長技”,并相信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興盛的國家。在《海國圖志》中,魏源還介紹和評說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據李侃、李時岳等著《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源作《海國圖志》的主要目的。(4分)材料二《海國圖志》成書以后,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根本沒有在這個古老的國家激起風浪。魏啟敏提到“這本書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罵聲一片,甚至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清政府眼里這是一部大逆不道的書籍。該書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出乎魏源和所有中國人意料的是,這本書在日本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一個顯例。《海國圖志》輸入日本的時候,正是日本面臨著和中國相同命運的關鍵時刻。日本維新志士利用《海國圖志》提出改革主張和“開國論”思想。在1868年發起的明治維新運動使日本掀起了徹底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的康莊大道,一躍成為可以戰勝中國和俄國的亞洲霸主。而產生了《海國圖志》的中國,則在盲目的自大和排外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變革的機遇,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后國家。——據周英杰《海國圖志的孤寂與榮光》整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英杰對《海國圖志》的評價視角并對此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密;表述流暢)(6分)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時期頒布的文件的部分內容(1)歸納上述文件在內容上的共同點。(2)1942年的土地政策跟1928年相比有何不同?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調整原因。材料二:(3)綜合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論證“解決農村問題是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的關鍵”。(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6.回眸百年風雨路,展望未來再起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時毛澤東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材料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農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農村中相當普遍地存在“增產不增收,多勞不多得,分配不兌現的現象”,1978年開始,中國農業生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此后,中央連續五年以“一號文件”形式予以明確肯定……材料三: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項事業全面推進。(1)“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體現了毛澤東的哪一著名論斷?(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國農業生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溫馨提示:本小題分層給分,要求觀點鮮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7.閱讀史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是創作于1919年的漫畫《嗚呼魯民,嗚呼圣地》,畫中的山東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陽旗組成的木枷以及腳鐐和手銬,形象揭示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對山東主權的控制。材料二:“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1)指出材料一描述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與五四運動有怎樣的因果關系?(2)試分析材料二中“毛澤東認為:研究黨史要從五四運動說起更好”的原因。(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層次清晰。)8.將近兩個世過去了,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只能向那些不發達國家顯示其未來的景象。……馬克思斷定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爆發。1858年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表達這種擔心:當歐洲實現社會主義時,繁榮的殖民地仍然維持著資本主義,因而會進攻和“扼殺”新生的西方社會主義社會。——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20世紀初,梁啟超指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于是近世所謂社會主義者出而代之。……社會主義,其必將磅礴于20世紀也明矣。”1920年,他又說:“歐洲為什么有社會主義?是由工業革命孕育出來,……在沒有工業的中國,想要把他們悉數搬來運用,……最苦的是搔不著癢處”,“進步有等級,不能一蹴而就”。梁啟超等人的主張引起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梁啟超發起了論戰,如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駁斥梁啟超的觀點,堅決主張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經歷這次論戰之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認識逐步統一,不久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孫中山則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民生主義即貧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壓制貧者是也”,“能開發其生產力則富,不能開發其生產力則貧”。——根據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整理時間大事記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湘譚縣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1902年在家鄉私塾讀書,接受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1910年在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受康有為、梁啟超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1911年考入湘鄉駐省中學讀書。受同盟會影響,擁護孫中山及同盟會的綱領。1918年湖南第一師范畢業。得到李大釗等人幫助,開始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影響。1919年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書籍。1920年致信蔡和森等,信中表明已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材料三:?毛澤東年譜(節選)(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構想。(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梁啟超與李大釗關于社會主義論戰的焦點。(2分)(3)結合材料三,談談推動青年毛澤東思想發生轉變的時代背景。(要求:史論結合,論述嚴密,表述簡潔,6分)9.(10分)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提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恩格斯(1)依據材料一,概括作者對日本改革的認識。(3分)(2)例舉19世紀末日本對中國“掠奪”的一例史實。并以此史實為例,從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角度談談對材料二觀點的理解。(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層次清晰。7分)10.“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體西用”后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指19世紀中葉)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21世紀教育網——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體西用”提出的歷史背景。(3分)(2)指出材料中陳旭麓評價“中體西用”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按照此方法,對下表中的兩個觀點進行評價。(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史論結合,7分)觀點一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觀點二“一五”計劃片面發展重工業,為后來的國民經濟發展埋下隱患。參考答案1.【答案】(1)特點:廣泛的群眾性.全國性、徹底性、啟蒙性。核心:愛國主義(2)本問采用分層給分-具體評分量表見評分細則。觀點示例如下:觀點一: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支撐中國共產黨不斷攻堅克難,走向勝利的精神支柱。觀點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與發展的。觀點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時代性。2.【答案】(1)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給我國經濟建設造成嚴重損失。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開始調整國民經濟。(3)主題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定實現;中國共產黨勇于糾正錯誤,調整國民經濟,使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了物質保障;三大攻堅戰使脫貧工作取得巨大進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了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為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了技術保障;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和政治保證;凝聚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弘揚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了精神動力;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偉大民族精神鼓舞下,充分發揮科技作用,凝聚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力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能實現。主題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走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由于對中國經濟基本情況認識不足,急于求成,發起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重大失誤,中國共產黨能從實際出發及時糾正“左傾”錯誤,調整國民經濟,使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從我國國情出發,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脫貧工作取得巨大進展,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面對非冠疫情的肆虐,中國共產黨又一次帶領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取得了抗疫的重大勝利,決勝全面小康。綜上所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3.【答案】(1)同盟會成立之日(提到與同盟會有關字詞或時間即可,2分)(2)相似: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當選總統;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主持制定資產階級憲法;主動辭職;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等。(每點1分,共4分,言之有理4點即可)(3)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都體現分權制衡原則。(2分)(4)建議采用分層評價,示例如下:我認為具有意義。美國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障礙。它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獨立后美國頒布1787年聯邦憲法,建立了共和體制,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孫中山受美國1787年憲法影響,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大大推動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由此可見,美國發展民主制度的歷史對20世紀初的中國可謂意義重大。4.【答案】(1)主要內容:中國必須變法革新;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發展中國的近代工業;(2分)主要目的:介紹和評說西方的民主制度,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達到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分)(2)答案示例:視角(觀點):《海國圖志》對中日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或《海國圖志》成為成為“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一個顯例。或《海國圖志》的孤寂與榮光也可。)(2分)等級描述得分水平1沒有應答;或應答與設問無關。0分水平2僅從一個角度回答;或簡單照抄材料。1-2分水平3從中國和日本兩個角度答題,但邏輯不嚴密;或只答影響沒有深入分析。3-4分水平4從中國和日本兩個角度答題,邏輯嚴密,表達清晰。5-6分論證:魏源在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這是非常先進的,但沒有挽救中國的民族危亡;由于中國封建專制勢力過于強大,過于保守,知識分子和統治者又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反對向西方學習等原因,所以這本書沒有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面臨同樣民族危機的日本,《海國圖志》為正在尋找出路的日本提供了了解西方世界的一個很好的窗口;他們利用《海國圖志》提出了改革主張和開國論思想,并發起了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霸主。由于日本封建勢力相對弱小,資產階級力量強大,又有一批思想開闊的維新志士主動學習等原因,所以這本書對日本影響深遠。5.【答案】(1)都是有關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土地政策的文件。(答出一點即可)(2)1928年沒收地主一切土地,1942年轉變為承認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開展減租減息活動。1942年為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相持階段,此時日本侵略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大威脅,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致抗日而轉變土地政策。(3)本題采用分層評價,評價量表如下:主要特征答題樣例水平1沒有回答、沒有理解問題、重復問題如:根據材料可知,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建設和革命走向成功的關鍵。水平2運用材料,只從革命或建設的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就得出結論。如:在土地革命時期,土地革命的實行,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可見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成功的關鍵如: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的實行,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在抗戰時期,通過土地政策的調整,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而土地改革,則激發了農民參與解放戰爭的積極性,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可見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的關鍵。水平3在水平2的基礎上,從革命和建設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如:在土地革命時期,土地革命的實行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1978年農村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我國走上富強之路,可見解決農村問題是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的關鍵如: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的實行,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而土地改革,則激發了農民參與解放戰爭的積極性,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于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解放生產力,推動國家走上富強之路。綜上所述,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的關鍵。水平4在水平3的基礎上,充分提煉材料,從革命和建設角度論證,建立較嚴密的邏輯關系,得出結論。如:中國傳統上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離不開農村問題的解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同階段,土地革命的實行、土地政策的調整、土地改革的實施雖然政策有所不同,但都顯示中國共產黨對解決農村問題的重視,也都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為我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開始于農村的改革浪潮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國家走向富強。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農村發展的相對落后,是阻礙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之一。綜上所述,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的關鍵。6.【答案】(1)槍桿子里出政權(2)從農村人民公社化轉變為推行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3)示例:觀點:要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分)秋收起義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城市中心道路是行不通的,所以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共中央從中國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當今中國,面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積極踐行“兩山”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面對復雜國際形勢,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面對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治理問題,倡導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綜上所述,要堅定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7.【答案】(1)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或中國沒有收回山東的一切權益。或列強將德國在我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2分)它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2分)?(2)本題對學生要求較高。建議采用分層評價。?水平一:只從五四運動或中國共產黨建立去分析(兩個以內角度)(2分)?水平二:從五四運動或中國共產黨建立進行分析(三個及以上角度)(4分)?水平三:能從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之間的關系去分析(兩個以內角度且具有邏輯性)(6分)水平四:從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三個及以上角度且具有邏輯性)(8分)?答案示例:?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而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五四運動中涌現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甚至領袖;?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把反帝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之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標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并且日益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醞釀、準備到建立中國共產黨的過程。8.【答案】(1)工業化在全球擴展;西歐率先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對抗。(4分,兩點即可)(2)逐步進入還是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采用暴力革命方式還是改良方式進入社會主義。(2分,1點即可)(3)本題難度較大,建議采用分層評價:示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下,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在此情況下,有識之士不斷探索強國御辱之道,但康梁改良和孫中山革命辦法都沒能成功地挽救中國危亡;此時,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絲光明。毛澤東在湖南師范畢業后,李大釗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感染了他的思想,推動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不久,中共一大召開,確立了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正式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青年毛澤東思想就這樣一步步發生了轉變。9.【答案】(1)日本改革不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而是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日本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日本強大后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3分)(2)中日甲午戰爭。(1分)本題對學生要求較高。建議采用分層評價。水平一:只從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災難或促進民族覺醒,加快中國近代化步伐回答的,沒有具體聯系史實,或單純從某一個角度回答甲午戰爭對中國民族覺醒,近代化進程影響的,最多給2分水平二:從兩個角度回答甲午戰爭對中國民族覺醒,近代化進程影響的,能結合史實,史論結合,層次清晰的。最多給4分水平三:從三個角度回答甲午戰爭對中國民族覺醒,近代化進程影響的,能結合史實,史論結合,層次清晰的。最多給6分答案示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同時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在政治上: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在政治上學習西方,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經濟上:由于《馬關條約》的影響,外國資本大量涌入,促使民族資本主義在艱難中發展起來。在思想上,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更加深入,出現了一些新的思潮。10.【答案】(1)背景:當時的中國君主專制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1分)。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朝內外交困,一些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的統治。(2分)(2)方法:把歷史事件放在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或背景)下進行評價。(1分)評價:清初閉關鎖國政策:該觀點只看到了閉關鎖國政策的消極作用,卻忽略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二是為了防范和抵御侵略者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種種不法行為行徑。(3分)“一五”計劃:該觀點只看到“一五”計劃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弊端,卻忽略了當時中國重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社會背景;沒有看到“一五”計劃對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奠基作用。(3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