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 人文地理期中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2021七下·余杭期中)《連昌宮詞》:“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此詩句描寫的是(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光武中興【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 “姚崇宋璟作相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唐玄宗統治前期, 重用賢能, 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實行一系列改革,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的局面,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開元盛世是題干詩句描寫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玄宗與開元盛世的史實,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2021七下·余杭期中)“這座城市的人口大約100萬,外國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內圍割成一百多個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還有東西兩個市場。”文中的城市最可能是( )A.東漢的洛陽 B.唐朝的長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課本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城內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還有東、西兩個市場,說明商業活動受到限制,出現了市場,是對唐朝長安的描述。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唐朝的長安最可能是文中的城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盛唐社會氣象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3.(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時,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了到長安覲見皇帝更加方便,在大漠南北專門開辟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答案】B【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任用少數民族貴族進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開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唐朝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唐太宗是“天可汗”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和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學生識記基礎史實。4.(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圖是枚紀念銅章,圖案中的“船”應來自( )A.朝鮮 B.埃及 C.印度 D.日本【答案】D【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中的“遣唐使”這一信息,聯系所學,唐朝時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國,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被稱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技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日本,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日本是圖案中的“船”所來的國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朝的對外交往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遣唐使的相關知識。5.(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其最南端到達今天的( )A.長安 B.洛陽 C.北京 D.杭州【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杭州是隋朝大運河的最南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隋朝大運河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隋朝大運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點。6.(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代雖然沒有出現著名詩家,但隋詩融合南北詩風,為唐詩的繁榮作了準備。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是( )A.通大運河 B.創科舉制 C.全國統一 D.國力強盛【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隋朝的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故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是隋的統一。ABD三項都不是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不符合題意;C項全國統一是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1七下·余杭期中)據統計,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士為24人,占6%。這在歷代漢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較為罕見的。這說明唐朝( )A.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B.避免了民族間的戰爭C.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致力于商業貿易發展【答案】C【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據“據統計,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士為24人,占6%.這在歷代漢人王朝中是較為罕見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表明了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允許少數民族通過科舉考試做官。AD兩項明顯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B項避免了民族間的戰爭中“避免了”的表述絕對化,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2021七下·余杭期中)“它設計精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地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此材料描寫的是( )A.耬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筒車【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可知是曲轅犁。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本題考查了盛唐的社會氣象。唐朝創制了新的生產工具曲轅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的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點。A項耬車是播種工具,不符合題意;B項翻車用于灌溉,不符合題意;C項曲轅犁是題干材料描寫的對象,符合題意;D項筒車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盛唐的社會氣象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的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知道唐朝創制了新的生產工具曲轅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車。9.(2021七下·余杭期中)編寫歌謠是記憶歷史知識的重要方法。下列描寫中國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謠是( )A.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B.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C.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清色誤王國D.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死后在陜西乾陵所立的碑上“一字不銘”,給世人留下了“無字碑”之謎。A項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是描寫唐太宗的歌謠,不符合題意;B項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是描寫中國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謠,符合題意;C項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清色誤王國是描寫開元盛世的歌謠,不符合題意;D項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是描寫宋太祖的歌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武則天的識記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理解并準確識記武則天的統治。10.(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后期,給唐末統治以致命打擊的起義是(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人民賦稅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領導下,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原為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唐末,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困苦,起義不斷。其中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的起義是黃巢起義。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黃巢起義給唐末統治以致命打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巢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關鍵信息是“給唐末統治以致命打擊的起義”。11.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禮這一重大禮儀,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進攻突厥這樣的重要戰爭,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以上材料說明唐太宗( )A.以民為本,避免干擾生產 B.虛心納諫,變革禮儀制度C.善于謀略,選準作戰時機 D.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答案】A【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唐太宗把太子的成年禮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把國家戰事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說明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因此:A符合題意;BCD材料中未體現;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題意即可作答。12.(2021七下·余杭期中)最能概括隋唐歷史全過程的主題應是( )A.繁榮與開放 B.動蕩與變革 C.分裂與融合 D.交往與沖突【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開通了大運河,創建了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制度,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完善了科舉考試,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同為一家”,對外友好交往,唐朝建筑水平高超,唐詩光耀千古。綜上所述,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并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因此隋唐歷史的基本特征是繁榮與開放。A項繁榮與開放最能概括隋唐歷史全過程的主題,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隋唐歷史的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唐時期的基本特征,要求具備知識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圖為中南半島示意圖,圖中陰影為某糧食作物種植區,據此完成問小題。13.圖中陰影部分的主要地形類型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14.圖中陰影地區的主要農業產品是( )A.小麥 B.玉米 C.水稻 D.大麥【答案】13.A14.C【知識點】湄南河平原【解析】【點評】湄公河平原上主要種植水稻,在生產力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這些勞動主要靠人工完成,屬于精耕細作的農業,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的生存和居住,比較稠密,共同勞動,團結互助,生活較為傳統。遇到豐收時節,人手不夠,大家互相幫忙,但不會使用大量機械。13.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所示區域是中南半島,圖中陰影部分的主要地形類型是平原。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1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地主要發展的農業地域類型是水稻種植業。圖中陰影地區的主要農業產品是水稻。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5.(2021七下·余杭期中)馬鈴薯又名土豆,原產地位于安第斯山區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區。據此判斷,影響馬鈴薯生長最主要的條件是( )A.豐富的水源 B.肥沃的黑土 C.溫涼的氣候 D.平坦的地形【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馬鈴薯又名土豆,原產地位于安第斯山區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區。據此判斷,影響馬鈴薯生長最主要的條件是溫涼的氣候。其他與高的海拔關系不大。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同時山區地形對降水也有一定的影響。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16.(2021七下·余杭期中)以色列國土面積的45%是沙漠。它要實現“讓沙漠開滿鮮花”,必須改造的是( )A.地形 B.氣候 C.水源 D.土壤【答案】C【知識點】以色列節水王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以色列國土面積的45%是沙漠。它要實現“讓沙漠開滿鮮花”,必須改造的是 水源。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以色列水資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在沙漠中建起了綠洲; 以色列人努力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上發達的國家。17.(2021七下·余杭期中)日本是海洋漁業大國,近年來大力建設"海洋牧場”,這樣做的意義主要是( )A.有利于拓展海洋運輸空間 B.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C.加大海洋漁業的捕撈力度 D.減少工業對海洋環境的污染【答案】B【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日本是海洋漁業大國,近年來大力建設"海洋牧場”,這樣做的意義主要是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其余答案不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日本北海道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使得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海岸線曲折,優良港灣多;工業發達,先進的紡織工業、電子工業、造船技術和捕魚裝置為日本提供優質漁網和電子設備和悠久而豐富的捕魚經驗是日本漁業發展的有利條件。(2021七下·余杭期中)讀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問題:18.關于澳大利亞農業帶分布,說法正確的是( )A.回歸線附近由于降水少沒有農業帶分布B.南部地區降水最豐富農牧業分布集中C.混合經營帶主要分布在降水較豐富地區D.粗放牧羊帶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19.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①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②先進的科技和現代化的農業機械。③氣候比較干熱,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屬于干旱地。④人口多,勞動力資源充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18.C19.B【知識點】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點評】澳大利亞中西部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當地氣候干燥,草原廣布。因此在中部、西部北部地區發展了粗放牧羊業和粗放牧牛業。東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部為地中海氣候,當地水熱條件較為優越。因此在當地發展編羊與小麥混合經營,以及牛、羊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18.根據給出的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 ,判斷關于澳大利亞農業帶分布,說法正確的是混合經營帶主要分布在降水較豐富地區。回歸線附近由于降水少沒有農業帶分布,錯誤。南部地區降水最豐富,錯誤,應該是東北部降水最多。粗放牧羊帶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錯誤,應該在南回歸線的東部和西部,東南沿海以混合農業為主。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9.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①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③氣候比較干熱,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屬于干旱地,①③,正確。②先進的科技和現代化的農業機械。④人口多,勞動力資源充足。不屬于自然條件,與題意不符合。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021七下·余杭期中)西亞被稱為“世界石油寶庫”,讀圖,回答問題:20.西亞水資源匱乏的主要原因是( )A.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 B.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均C.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D.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21.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波斯灣及其沿岸C.墨西哥灣沿岸 D.紅海沿岸22.據圖判斷,下列關于西亞石油輸出路線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日本②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美國③波斯灣→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④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歐、美國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20.A21.B22.B【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點評】西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產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區,有“世界石油寶庫”的稱號。 西亞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的油田一般具有儲量大、埋藏淺、易開采、成本低的特點。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門戶是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唯一出口,航運十分繁忙。20.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亞水資源匱乏的主要原因是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其他說法不正確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2.據圖判斷,下列關于西亞石油輸出路線的說法,正確的有:①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日本,③波斯灣→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④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歐、美國,正確。①③④ ,正確。②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美國,錯誤,穿過馬六甲海峽不能直接到達美國。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3.(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圖是美國某地農業景觀。該圖體現的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 )A.自動化 B.機械化 C.商品化 D.專業化【答案】B【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下圖是美國某地農業景觀。該圖體現的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故選擇機械化。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域遼闊, 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 ,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所以機械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人均產量高,人少地多,所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要作為商品賣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農業。24.(2021七下·余杭期中)班加羅爾有“印度硅谷”之稱,關于該工業區敘述正確的是( )A.在當地豐富的能源基礎上形成的B.平原地形,地勢地平,環境優美C.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主D.海運發達,便于產品出口【答案】C【知識點】印度班加羅爾【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班加羅爾有“印度硅谷”之稱 ,該工業區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其他說法錯誤。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約8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后,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亞洲的硅谷”。二、非選擇題(5小題,共52分)25.(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下圖及文字資料,回答問題。近年來,肯尼亞政府大力發展花卉業。新鮮的玫瑰從采摘到中國消費者手中僅需1~2天,中國成為背尼亞增長最快的玫瑰消費市場。首都內羅畢附近的奈瓦沙湖(淡水湖)是世界著名的花卉產地。(1)肯尼亞位于 洲東部,印度洋 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動物從塞倫蓋蒂向北前往馬賽馬拉。這一景象發生在 (6月/10月),引起動物遷徙的主要原因是 (熱量/降水)的季節差異。(3)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種植玫瑰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答案】(1)非洲;西(2)6月;降水(3)市場廣闊(靠近首都,對外又有中國市場);附近有機場和鐵路,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印度洋西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動物從塞倫蓋蒂向北前往馬賽馬拉。這一景象發生在6月,引起動物遷徙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季節差異。(3)、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種植玫瑰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是市場廣闊(靠近首都,對外又有中國市場);附近有機場和鐵路,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這里沒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樹。許多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6.(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1)瑞士位于 (南/北)半球,從海陸位置看,它屬于 (內陸/沿海)國家。(2)從地形看, (地形區)橫貫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歐洲屋管”之稱:同時它還有“歐洲水塔”之稱,主要是因為 。(3)瑞士名城日內瓦的氣候類型是 ,與之相比,達沃斯年均氣溫較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4)以達沃斯為例,分析瑞士成為“世界滑雪天堂”的優勢自然條件。【答案】(1)北;內陸(2)阿爾卑斯山脈;多條河流發源于該山區(3)溫帶海洋性氣候;海拔(地勢)高(4)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積雪期長。【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瑞士位于北半球,從海陸位置看,它屬于內陸國家。(2)、從地形看,阿爾卑斯山橫貫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歐洲屋管”之稱:同時它還有“歐洲水塔”之稱,主要是因為多條河流發源于該山區。(3)、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可知,瑞士名城日內瓦的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與之相比,達沃斯年均氣溫較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地勢)高。(4)、以達沃斯為例,分析瑞士成為“世界滑雪天堂”的優勢自然條件: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積雪期長。【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27.(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程篇][確立]大業三年(607年)設十科舉人,中有“學業優敏,文才秀美”一條,即進士科之始。[完善]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文士多愿應進士科。武則天時,為防止一些人通過錢財考入進士,她又對科舉制進行了完善。[影響篇]①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大多是畢業于中央、地方官學的“生徒”或“鄉貢“。②唐玄宗時,進士科主要考詩賦。③《琵琶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隋唐時,“大小之官(選拔),悉聽吏部。”(1)根據“歷程篇”,材料中的“大業”是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選拔官員的標準是什么?(2)根據“歷程篇”,“文士多愿應進士科”始于哪位皇帝在位時?武則天為減少考試作弊推出了什么舉措?(3)根據“影響篇”,按要求完成下表。史實(填序號) 影響 加強了中央集權 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① 【答案】(1)隋煬帝;才學(2)唐太宗(李世民) 創立殿試。(3)④;②;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1)根據“大業三年(607 年)設十科舉人,中有‘學業優敏,文才秀美’一條,即進士科之始”,聯系所學,隋煬帝時期進士科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形成,因此材料中的“大業”是隋煬帝的年號。科舉制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把才學高低作為選官的標準。(2)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主要科目。武則天創立了殿試制度,由皇帝親自面試考生。(3)①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大多是畢業于中央、地方官學的“生徒”或“鄉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②唐玄宗時,進士科主要考詩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③《琵琶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描述的是下層士人通過讀書考試而改變身份入朝為官,這反映了科舉制的創立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④隋唐時,“大小之官(選拔),悉聽吏部。”意思是說大小官職,都由吏部任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科舉制的實行,使得官員選拔的權利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權。故答案為:(1)隋煬帝;才學。(2)唐太宗(李世民);創立殿試。(3)④;②;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科舉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8.(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人們在洛陽城大運河附近,發現了隋唐時的國家糧倉--含嘉倉。左圖為出土于含嘉倉遺址的刻銘磚塊。銘文大意是:697年,含嘉倉收納了來自蘇州的稻米一萬多石。 隋唐時,每逢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出現糧荒,中央政府便從“淮海漕運”“舟車所會”的洛陽調糧。[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下面左圖為《步輦圖》,右圖為《唐蕃會盟拓片》[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647年,唐太宗派使團去天竺學習熬糖法。后來,他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色味愈西域遠甚”。——摘譯自《新唐書》(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含嘉倉選址洛陽的原因;并簡述大運河的主要作用。(2)與《步輦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兩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3)唐代的熬糖法學自哪一文明古國?再舉一例唐朝與該國交往的史實。【答案】(1)洛陽是隋大運河的中心(或臨近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 玄奘西行【知識點】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可知,隋朝國家糧倉含嘉倉選址位于運河沿岸,集中在長安、洛陽附近的北方地區主要是因為洛陽是當時的都城,便于糧食的管理;長安、洛陽地區人口激增,糧食供不應求;選址運河沿岸,便于通過水路南糧北運。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步輦圖》和《唐蕃會盟拓片》都反映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友好往來,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摩褐陀國(印度0去學習熬糖法,不僅學會了印度的制糖技術,而且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唐太宗時,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精義,促進了中印經濟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洛陽是隋大運河的中心(或臨近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玄奘西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含嘉倉選址洛陽的原因,隋朝大運河,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9.(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詩歌中的盛唐]以下唐詩描述了唐人的生活。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B.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D.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文物中的盛唐]以下考古發現,從不同方面印證盛唐的社會風氣。左圖是三彩狩獵仕女俑。唐朝女子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女子能像男人一樣參與騎馬狩獵等活動。 左圖是戴帷帽騎馬仕女俑。帷帽原為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裝東,后成為唐代貴族婦女出游時的時尚性裝束。(1)以上詩歌從不同方面印證了盛唐氣象。將詩歌前的字母填入相應的特征。民族和睦: ;經濟繁榮: ;文化燦爛: ;對外開放: 。(2)結合材料,簡述盛唐社會風氣的特征。【答案】(1)C;A;D;B(2)三彩狩獵仕女俑展現了唐朝女子騎馬狩獵等活動比較普遍,見證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戴帷帽女子騎馬俑呈現了原屬胡裝的帷帽成為唐朝流行的帽飾,見證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1)“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出自于杜甫的《憶昔》,描繪了唐朝開元年間經濟繁榮的景象。“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意思是從遠方帶來的禮物,天下很多國家都到未央宮來朝拜君王,體現了唐代開放的對外政策。“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體現了唐蕃和親后民族交融的狀況。“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稱贊了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體現了唐朝詩歌的繁榮。(2)三彩狩獵仕女俑展現的是女子騎馬狩獵的場景,在唐朝,女子騎馬狩獵等活動比較普遍,女子社會地位有提高,見證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戴帷帽騎馬仕女俑展現了原屬胡裝的帷帽成為唐朝流行的帽飾,見證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故答案為:(1)C;A;D;B。(2)三彩狩獵仕女俑展現了唐朝女子騎馬狩獵等活動比較普遍,見證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戴帷帽女子騎馬俑呈現了原屬胡裝的帷帽成為唐朝流行的帽飾,見證了唐朝的兼容并蓄。【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代的社會風氣及學生對詩歌的解讀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 人文地理期中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2021七下·余杭期中)《連昌宮詞》:“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此詩句描寫的是(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光武中興2.(2021七下·余杭期中)“這座城市的人口大約100萬,外國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內圍割成一百多個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還有東西兩個市場。”文中的城市最可能是( )A.東漢的洛陽 B.唐朝的長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3.(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時,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了到長安覲見皇帝更加方便,在大漠南北專門開辟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4.(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圖是枚紀念銅章,圖案中的“船”應來自( )A.朝鮮 B.埃及 C.印度 D.日本5.(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其最南端到達今天的( )A.長安 B.洛陽 C.北京 D.杭州6.(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代雖然沒有出現著名詩家,但隋詩融合南北詩風,為唐詩的繁榮作了準備。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是( )A.通大運河 B.創科舉制 C.全國統一 D.國力強盛7.(2021七下·余杭期中)據統計,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士為24人,占6%。這在歷代漢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較為罕見的。這說明唐朝( )A.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B.避免了民族間的戰爭C.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致力于商業貿易發展8.(2021七下·余杭期中)“它設計精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地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此材料描寫的是( )A.耬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筒車9.(2021七下·余杭期中)編寫歌謠是記憶歷史知識的重要方法。下列描寫中國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謠是( )A.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B.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C.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清色誤王國D.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10.(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后期,給唐末統治以致命打擊的起義是(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11.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禮這一重大禮儀,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進攻突厥這樣的重要戰爭,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以上材料說明唐太宗( )A.以民為本,避免干擾生產 B.虛心納諫,變革禮儀制度C.善于謀略,選準作戰時機 D.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12.(2021七下·余杭期中)最能概括隋唐歷史全過程的主題應是( )A.繁榮與開放 B.動蕩與變革 C.分裂與融合 D.交往與沖突(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圖為中南半島示意圖,圖中陰影為某糧食作物種植區,據此完成問小題。13.圖中陰影部分的主要地形類型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14.圖中陰影地區的主要農業產品是( )A.小麥 B.玉米 C.水稻 D.大麥15.(2021七下·余杭期中)馬鈴薯又名土豆,原產地位于安第斯山區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區。據此判斷,影響馬鈴薯生長最主要的條件是( )A.豐富的水源 B.肥沃的黑土 C.溫涼的氣候 D.平坦的地形16.(2021七下·余杭期中)以色列國土面積的45%是沙漠。它要實現“讓沙漠開滿鮮花”,必須改造的是( )A.地形 B.氣候 C.水源 D.土壤17.(2021七下·余杭期中)日本是海洋漁業大國,近年來大力建設"海洋牧場”,這樣做的意義主要是( )A.有利于拓展海洋運輸空間 B.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C.加大海洋漁業的捕撈力度 D.減少工業對海洋環境的污染(2021七下·余杭期中)讀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問題:18.關于澳大利亞農業帶分布,說法正確的是( )A.回歸線附近由于降水少沒有農業帶分布B.南部地區降水最豐富農牧業分布集中C.混合經營帶主要分布在降水較豐富地區D.粗放牧羊帶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19.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①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②先進的科技和現代化的農業機械。③氣候比較干熱,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屬于干旱地。④人口多,勞動力資源充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021七下·余杭期中)西亞被稱為“世界石油寶庫”,讀圖,回答問題:20.西亞水資源匱乏的主要原因是( )A.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 B.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均C.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D.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21.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波斯灣及其沿岸C.墨西哥灣沿岸 D.紅海沿岸22.據圖判斷,下列關于西亞石油輸出路線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日本②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美國③波斯灣→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④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歐、美國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3.(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圖是美國某地農業景觀。該圖體現的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 )A.自動化 B.機械化 C.商品化 D.專業化24.(2021七下·余杭期中)班加羅爾有“印度硅谷”之稱,關于該工業區敘述正確的是( )A.在當地豐富的能源基礎上形成的B.平原地形,地勢地平,環境優美C.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主D.海運發達,便于產品出口二、非選擇題(5小題,共52分)25.(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下圖及文字資料,回答問題。近年來,肯尼亞政府大力發展花卉業。新鮮的玫瑰從采摘到中國消費者手中僅需1~2天,中國成為背尼亞增長最快的玫瑰消費市場。首都內羅畢附近的奈瓦沙湖(淡水湖)是世界著名的花卉產地。(1)肯尼亞位于 洲東部,印度洋 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動物從塞倫蓋蒂向北前往馬賽馬拉。這一景象發生在 (6月/10月),引起動物遷徙的主要原因是 (熱量/降水)的季節差異。(3)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種植玫瑰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26.(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1)瑞士位于 (南/北)半球,從海陸位置看,它屬于 (內陸/沿海)國家。(2)從地形看, (地形區)橫貫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歐洲屋管”之稱:同時它還有“歐洲水塔”之稱,主要是因為 。(3)瑞士名城日內瓦的氣候類型是 ,與之相比,達沃斯年均氣溫較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4)以達沃斯為例,分析瑞士成為“世界滑雪天堂”的優勢自然條件。27.(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程篇][確立]大業三年(607年)設十科舉人,中有“學業優敏,文才秀美”一條,即進士科之始。[完善]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文士多愿應進士科。武則天時,為防止一些人通過錢財考入進士,她又對科舉制進行了完善。[影響篇]①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大多是畢業于中央、地方官學的“生徒”或“鄉貢“。②唐玄宗時,進士科主要考詩賦。③《琵琶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隋唐時,“大小之官(選拔),悉聽吏部。”(1)根據“歷程篇”,材料中的“大業”是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選拔官員的標準是什么?(2)根據“歷程篇”,“文士多愿應進士科”始于哪位皇帝在位時?武則天為減少考試作弊推出了什么舉措?(3)根據“影響篇”,按要求完成下表。史實(填序號) 影響 加強了中央集權 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① 28.(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人們在洛陽城大運河附近,發現了隋唐時的國家糧倉--含嘉倉。左圖為出土于含嘉倉遺址的刻銘磚塊。銘文大意是:697年,含嘉倉收納了來自蘇州的稻米一萬多石。 隋唐時,每逢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出現糧荒,中央政府便從“淮海漕運”“舟車所會”的洛陽調糧。[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下面左圖為《步輦圖》,右圖為《唐蕃會盟拓片》[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647年,唐太宗派使團去天竺學習熬糖法。后來,他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色味愈西域遠甚”。——摘譯自《新唐書》(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含嘉倉選址洛陽的原因;并簡述大運河的主要作用。(2)與《步輦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兩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3)唐代的熬糖法學自哪一文明古國?再舉一例唐朝與該國交往的史實。29.(2021七下·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詩歌中的盛唐]以下唐詩描述了唐人的生活。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B.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D.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文物中的盛唐]以下考古發現,從不同方面印證盛唐的社會風氣。左圖是三彩狩獵仕女俑。唐朝女子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女子能像男人一樣參與騎馬狩獵等活動。 左圖是戴帷帽騎馬仕女俑。帷帽原為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裝東,后成為唐代貴族婦女出游時的時尚性裝束。(1)以上詩歌從不同方面印證了盛唐氣象。將詩歌前的字母填入相應的特征。民族和睦: ;經濟繁榮: ;文化燦爛: ;對外開放: 。(2)結合材料,簡述盛唐社會風氣的特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 “姚崇宋璟作相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唐玄宗統治前期, 重用賢能, 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實行一系列改革,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的局面,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開元盛世是題干詩句描寫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玄宗與開元盛世的史實,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課本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城內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還有東、西兩個市場,說明商業活動受到限制,出現了市場,是對唐朝長安的描述。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唐朝的長安最可能是文中的城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盛唐社會氣象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3.【答案】B【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任用少數民族貴族進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開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唐朝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唐太宗是“天可汗”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和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學生識記基礎史實。4.【答案】D【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中的“遣唐使”這一信息,聯系所學,唐朝時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國,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被稱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技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日本,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日本是圖案中的“船”所來的國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朝的對外交往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遣唐使的相關知識。5.【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杭州是隋朝大運河的最南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隋朝大運河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隋朝大運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點。6.【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隋朝的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故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是隋的統一。ABD三項都不是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不符合題意;C項全國統一是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詩能夠“融合南北詩風”的政治前提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C【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據“據統計,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士為24人,占6%.這在歷代漢人王朝中是較為罕見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表明了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允許少數民族通過科舉考試做官。AD兩項明顯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B項避免了民族間的戰爭中“避免了”的表述絕對化,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可知是曲轅犁。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本題考查了盛唐的社會氣象。唐朝創制了新的生產工具曲轅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的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點。A項耬車是播種工具,不符合題意;B項翻車用于灌溉,不符合題意;C項曲轅犁是題干材料描寫的對象,符合題意;D項筒車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盛唐的社會氣象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的社會氣象的相關知識,知道唐朝創制了新的生產工具曲轅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車。9.【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死后在陜西乾陵所立的碑上“一字不銘”,給世人留下了“無字碑”之謎。A項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是描寫唐太宗的歌謠,不符合題意;B項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是描寫中國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謠,符合題意;C項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清色誤王國是描寫開元盛世的歌謠,不符合題意;D項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是描寫宋太祖的歌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武則天的識記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理解并準確識記武則天的統治。10.【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人民賦稅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領導下,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原為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唐末,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困苦,起義不斷。其中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的起義是黃巢起義。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黃巢起義給唐末統治以致命打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巢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關鍵信息是“給唐末統治以致命打擊的起義”。11.【答案】A【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唐太宗把太子的成年禮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把國家戰事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說明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因此:A符合題意;BCD材料中未體現;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題意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開通了大運河,創建了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制度,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完善了科舉考試,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同為一家”,對外友好交往,唐朝建筑水平高超,唐詩光耀千古。綜上所述,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并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因此隋唐歷史的基本特征是繁榮與開放。A項繁榮與開放最能概括隋唐歷史全過程的主題,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隋唐歷史的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唐時期的基本特征,要求具備知識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答案】13.A14.C【知識點】湄南河平原【解析】【點評】湄公河平原上主要種植水稻,在生產力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這些勞動主要靠人工完成,屬于精耕細作的農業,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的生存和居住,比較稠密,共同勞動,團結互助,生活較為傳統。遇到豐收時節,人手不夠,大家互相幫忙,但不會使用大量機械。13.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所示區域是中南半島,圖中陰影部分的主要地形類型是平原。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1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地主要發展的農業地域類型是水稻種植業。圖中陰影地區的主要農業產品是水稻。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5.【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馬鈴薯又名土豆,原產地位于安第斯山區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區。據此判斷,影響馬鈴薯生長最主要的條件是溫涼的氣候。其他與高的海拔關系不大。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同時山區地形對降水也有一定的影響。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16.【答案】C【知識點】以色列節水王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以色列國土面積的45%是沙漠。它要實現“讓沙漠開滿鮮花”,必須改造的是 水源。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以色列水資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在沙漠中建起了綠洲; 以色列人努力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上發達的國家。17.【答案】B【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日本是海洋漁業大國,近年來大力建設"海洋牧場”,這樣做的意義主要是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其余答案不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日本北海道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使得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海岸線曲折,優良港灣多;工業發達,先進的紡織工業、電子工業、造船技術和捕魚裝置為日本提供優質漁網和電子設備和悠久而豐富的捕魚經驗是日本漁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答案】18.C19.B【知識點】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點評】澳大利亞中西部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當地氣候干燥,草原廣布。因此在中部、西部北部地區發展了粗放牧羊業和粗放牧牛業。東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部為地中海氣候,當地水熱條件較為優越。因此在當地發展編羊與小麥混合經營,以及牛、羊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18.根據給出的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 ,判斷關于澳大利亞農業帶分布,說法正確的是混合經營帶主要分布在降水較豐富地區。回歸線附近由于降水少沒有農業帶分布,錯誤。南部地區降水最豐富,錯誤,應該是東北部降水最多。粗放牧羊帶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錯誤,應該在南回歸線的東部和西部,東南沿海以混合農業為主。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9.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①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③氣候比較干熱,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屬于干旱地,①③,正確。②先進的科技和現代化的農業機械。④人口多,勞動力資源充足。不屬于自然條件,與題意不符合。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答案】20.A21.B22.B【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點評】西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產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區,有“世界石油寶庫”的稱號。 西亞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的油田一般具有儲量大、埋藏淺、易開采、成本低的特點。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門戶是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唯一出口,航運十分繁忙。20.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亞水資源匱乏的主要原因是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其他說法不正確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2.據圖判斷,下列關于西亞石油輸出路線的說法,正確的有:①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日本,③波斯灣→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④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歐、美國,正確。①③④ ,正確。②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美國,錯誤,穿過馬六甲海峽不能直接到達美國。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3.【答案】B【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下圖是美國某地農業景觀。該圖體現的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故選擇機械化。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域遼闊, 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 ,必須依靠機械化來完成,所以機械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人均產量高,人少地多,所生產的農產品大部分要作為商品賣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農業。24.【答案】C【知識點】印度班加羅爾【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班加羅爾有“印度硅谷”之稱 ,該工業區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主,其他說法錯誤。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約8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后,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亞洲的硅谷”。25.【答案】(1)非洲;西(2)6月;降水(3)市場廣闊(靠近首都,對外又有中國市場);附近有機場和鐵路,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印度洋西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動物從塞倫蓋蒂向北前往馬賽馬拉。這一景象發生在6月,引起動物遷徙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季節差異。(3)、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種植玫瑰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是市場廣闊(靠近首都,對外又有中國市場);附近有機場和鐵路,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點評】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熱帶草原氣候一年分干濕兩季,這里的降水很不均勻,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氣候干燥,滿目枯黃。這里沒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樹。許多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6.【答案】(1)北;內陸(2)阿爾卑斯山脈;多條河流發源于該山區(3)溫帶海洋性氣候;海拔(地勢)高(4)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積雪期長。【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瑞士位于北半球,從海陸位置看,它屬于內陸國家。(2)、從地形看,阿爾卑斯山橫貫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歐洲屋管”之稱:同時它還有“歐洲水塔”之稱,主要是因為多條河流發源于該山區。(3)、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可知,瑞士名城日內瓦的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與之相比,達沃斯年均氣溫較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地勢)高。(4)、以達沃斯為例,分析瑞士成為“世界滑雪天堂”的優勢自然條件: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積雪期長。【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27.【答案】(1)隋煬帝;才學(2)唐太宗(李世民) 創立殿試。(3)④;②;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1)根據“大業三年(607 年)設十科舉人,中有‘學業優敏,文才秀美’一條,即進士科之始”,聯系所學,隋煬帝時期進士科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形成,因此材料中的“大業”是隋煬帝的年號。科舉制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把才學高低作為選官的標準。(2)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主要科目。武則天創立了殿試制度,由皇帝親自面試考生。(3)①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大多是畢業于中央、地方官學的“生徒”或“鄉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②唐玄宗時,進士科主要考詩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③《琵琶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描述的是下層士人通過讀書考試而改變身份入朝為官,這反映了科舉制的創立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④隋唐時,“大小之官(選拔),悉聽吏部。”意思是說大小官職,都由吏部任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科舉制的實行,使得官員選拔的權利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權。故答案為:(1)隋煬帝;才學。(2)唐太宗(李世民);創立殿試。(3)④;②;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科舉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8.【答案】(1)洛陽是隋大運河的中心(或臨近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 玄奘西行【知識點】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可知,隋朝國家糧倉含嘉倉選址位于運河沿岸,集中在長安、洛陽附近的北方地區主要是因為洛陽是當時的都城,便于糧食的管理;長安、洛陽地區人口激增,糧食供不應求;選址運河沿岸,便于通過水路南糧北運。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步輦圖》和《唐蕃會盟拓片》都反映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友好往來,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摩褐陀國(印度0去學習熬糖法,不僅學會了印度的制糖技術,而且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唐太宗時,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精義,促進了中印經濟文化交流。故答案為:(1)洛陽是隋大運河的中心(或臨近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玄奘西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含嘉倉選址洛陽的原因,隋朝大運河,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9.【答案】(1)C;A;D;B(2)三彩狩獵仕女俑展現了唐朝女子騎馬狩獵等活動比較普遍,見證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戴帷帽女子騎馬俑呈現了原屬胡裝的帷帽成為唐朝流行的帽飾,見證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1)“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出自于杜甫的《憶昔》,描繪了唐朝開元年間經濟繁榮的景象。“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意思是從遠方帶來的禮物,天下很多國家都到未央宮來朝拜君王,體現了唐代開放的對外政策。“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體現了唐蕃和親后民族交融的狀況。“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稱贊了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體現了唐朝詩歌的繁榮。(2)三彩狩獵仕女俑展現的是女子騎馬狩獵的場景,在唐朝,女子騎馬狩獵等活動比較普遍,女子社會地位有提高,見證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戴帷帽騎馬仕女俑展現了原屬胡裝的帷帽成為唐朝流行的帽飾,見證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故答案為:(1)C;A;D;B。(2)三彩狩獵仕女俑展現了唐朝女子騎馬狩獵等活動比較普遍,見證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戴帷帽女子騎馬俑呈現了原屬胡裝的帷帽成為唐朝流行的帽飾,見證了唐朝的兼容并蓄。【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代的社會風氣及學生對詩歌的解讀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 人文地理期中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 人文地理期中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